早已见识过政协副主席梁振英挑动政治斗争的本领,也知道他善于操弄谎言伪术,小事化大,指黑为白。意料不到的是有关「大湾区人」与香港人、如何捍卫香港独特性及核心价值的讨论在他眼中居然变成散播「独港」思想,戕害年轻人。借用内地政治斗争的术语,上星期四的《苹论》在梁某人眼里就是一棵「毒草」,他只是没明说是否要连根拔起而已!
梁振英键盘吐出的「独港」算是一顶新的帽子或罪名,当中的意思是甚么,跟「港独」有何关系(例如是否「港独」的入门版),梁振英没有说清楚,他是否想以此混淆视听罗织罪名更只有他自己才知道。对这样不清不楚浑水摸鱼般的指控任何人都不必对号入座。
图淡化贬抑港人身份
不过,梁振英想把「将来我们不是香港人,是『大湾区人』」这个说法淡化为一个概念或一个选择却只是欺骗公众的掩眼法。首先,提出这个说法的不是普通市民,而是现任政协常委、中华总商会会长蔡冠深先生。他在亲中阵营份量非轻,对大湾区发展背后的想法当然有独到了解,由他口中吐出「将来我们不是香港人,而是大湾区人」这句话背后肯定有重要政治涵意,绝不能等闲视之。
事实上「身份」(identity)从来是重要及敏感的政治议题及姿态。1963年夏天美国总统肯尼迪访问被苏联集团以围墙封锁的西柏林,为当地市民打气,他在演说中特地说了一句德文"Ich bin ein Berliner"(我是柏林人),以示跟柏林市民并肩齐上,捍卫自由。亲中阵营要人现在高调说「将来我们不是香港人,是大湾区人」,当中要矮化、淡化以至取消港人身份的意图岂能视而不见。
更何况近年来北京官员、亲中阵营要人片面强调一国的重要性及中央政府的全面管治权,贬低香港的独特性及核心价值,压抑港人的独特身份;他们还把本土想法、思维视为洪水猛兽。在这样的大气候下亲中要人再提出要把港人变成「大湾区人」,怎不让人忧虑北京要进一步淡化、贬抑香港人这个身份!
再看「大湾区」及与它相关的一小时生活圈概念,亲中阵营要人以至特区政府官员都在说,这个大湾区可以为港人特别是年轻人带来新的机遇与发展空间。究竟大湾区会带来甚么新机遇或新基建暂时只能拭目以待,但官员们挂在嘴边的「一小时生活圈」却有不少误导的意味。其它世界知名湾区如纽约、加州通过交通基建及经济融合的确形成紧密方便的生活圈。可这样的生活圈有个重要的前提,那就是城市间的社会、法律、经济体制相同,居民在不同城市面对的是同样的法律与规范,而信息及资金则可以在区内自由流动。
与信息脱轨 硬食谎言
香港跟「大湾区」其它城市却没有这样的同构型,大家在社会体制、法律、市场游戏规则上差异极大,个人权利与自由的保障更是天壤之别。别的不说,只要从香港进入深圳或其它内地城市,年轻人要上facebook或其它社交媒体跟香港、海外朋友联络实时变得极为困难,要登入国际新闻网站了解世事发展同样不易,即使不断翻墙也难以连接,那份不方便及与国际信息脱轨的感觉势将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与生活不便。
而且,进入内地的一小时生活圈意味不得不「硬食」北京政府制造的各种谎言,意味要对各种不公义的打压默不作声或假装看不到,还要认同悼念汶川大地震十周年的日子变成「感恩日」。可汶川地震中数以万计的平民、学生是死在政府包庇、纵容的豆腐渣大楼下,是死在贪腐的体制及官员手上,中共高层偏要把发生这种「人祸」惨剧的日子定为「感恩日」,逼所有人包括死难者家属接受,这等同逼大家接受「二加二等于五」般的谎言。
而在未来的「一小时生活圈」内,类似谎言将是常态,这教港人特别是年轻人如何习惯,如何适应!鼓励他们融入这样的一小时生活圈真的好吗?
新的交通基建、道路系统的确拉近了香港跟大湾区城市的距离,减少了往返的时间。只是,缩减地理距离并没有收窄香港跟内地城市在其它方面如法制、自由与权利保障、市场规则上的差距,反而相距越来越远,越来越不协调。即使高铁再快、再方便也不可能拉近彼此的鸿沟,强把香港规划入大湾区只会葬送香港的制度优势与特色。像这样的一小时生活圈有何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