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家河》纪实文学播出引发多重强烈反响

习近平1992年和姐姐、弟弟回梁家河村时的留影
 
香港 — 

中共建党97周年在即,官媒推出大型广播纪实文学《梁家河》,歌颂国家主席习近平政治生涯的发端。由于作品触及千百万知青上山下乡运动,其所产生的反响可能超出筹划者的预想。还有评论认为,习近平本来可以一句话就能制止这种系统性的造神运动。

“倾情播讲”

中国官媒报导,为庆祝建党97周年,6月28日起官媒播出平台推出12集大型广播纪实文学《梁家河》。作品是在同名纪实文学和有关纪录片基础上改编制作的,讲述习近平在梁家河的知青生活,以及那里几十年发生的变化。

该片每集25分钟,新媒体版也将陆续播发。与此同时,五种少数民族语言版和四十多个外语版也在筹划中。《梁家河》播出提前做了隆重预告,称央广十佳播音员主持将“倾情播讲”这部“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制作精益求精,感染力强”的作品。

“励志榜样”

北京独立社会学工作者胡星斗对美国之音说:“(作品)积极的方面就是引导和教育青少年,要有艰苦奋斗的精神;要有立足基层,和群众打成一片的精神;要有那种奋发有为,同时充满理想。像习主席那样,因为习主席从他个人来说,无论他的个人经历,那可能都是一个励志的榜样。”

报道说,《梁家河》纪实文学采用了习近平回顾梁家河七年插队感想的原声。习近平走入政坛后,多次与梁家河近距离接触的影像素材,再次被这部纪实文学吸纳,成为作品的特色。

“一句话可制止”

不过,前中国青年报编辑李大同认为,这部作品是系统造神运动的一个例证。他说;“这是习近平个人崇拜系统工程中的一项。实际上非常可笑,少年时期,15岁到(梁家河)那里,把它没完没了搞成革命圣地延安一样的东西,太低估中国人民智商。现在这些官员愚蠢,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给上面看,拍马屁。本来习近平一句话就可以制止这个东西。但是他不制止,纵容这个东西在发展。全世界一片嘲笑之声,自己还不知道,他也不在乎。这套体制就是给上面看的,就是这样一个上下呼应的历史性滑稽戏。”

“梁家河大学问”

报道说,对习近平形象的宣传,除文学艺术手段外,也有中国学术研究单位参加。陕西社会科学院6月21日发出“梁家河大学问”科研课题通告,其中包括梁家河精神的科学内涵和时代价值、梁家河精神与当代青年的精神塑造研究、梁家河“大学问”与红色文化基因研究等近20项课题。

李大同对此评论说:“他(习近平)在梁家河的生涯被造成科研题目,简直让人把大牙笑掉,这种拍马屁,这种无耻,寡廉鲜耻,已经远远超出毛泽东时代。毛都没有这种不顾廉耻的宣传,没有的。”

香港大学新闻和传媒中心中国媒体项目共同主任戴维· 班德斯基(David Bandurski)教授说,现在可以进一步看到,对习近平的膜拜气氛,如何在深刻影响中国学术研究。

纽约时报说,在习近平领导下,有关教育官员正在全国2500大学,对思想教育“下猛药”。习近平的母校清华大学被批思想教育松懈。

“青春无悔”

《梁家河》播出的另一个效应,是再次揭开文革时期千百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历史伤疤。胡星斗认为,在这方面,《梁家河》有美化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美化文革之嫌。他说:“我想,喊出‘青春无悔’的人,要么后来成为权贵的一部分,要么出名了,赚大钱了,再喊出青春无悔。而对于绝大多数人,99%的人,那段时间可以说耽搁他的青春,耽搁了他的学习。现在可能绝大多数可能成为下岗职工,可能绝大多数人生活还困难。可以说,那是一代最无知识、最无技能、被荒废的一代人。但是尽管是被荒废的一代人,也有少数的杰出者, 像习主席、有些作家,他们也接受过知识青年这一阶段。他们喊出青春无悔,并不代表那个年代就是对的。”

“低端人口”

美国之音多次报道知青上山下乡问题。谈到知青争相回城,报道说,各级干部,尤其是中高干子女打先锋。北京知青章明说:“越到后期的时候,士气就越低落,大家都是想着怎么能尽快地返城,用各种各样方法吧。”报道还说,当时高级干部子女,即使下乡,大都也先后以当兵、招工、提干或者成为工农兵大学生等方式离开农村,连邓小平的几个子女也不例外,被抛在后面的则绝大多数是无助绝望的普通家庭子女。 
民主中国 | minzhuzhongguo.org

《梁家河》纪实文学播出引发多重强烈反响

习近平1992年和姐姐、弟弟回梁家河村时的留影
 
香港 — 

中共建党97周年在即,官媒推出大型广播纪实文学《梁家河》,歌颂国家主席习近平政治生涯的发端。由于作品触及千百万知青上山下乡运动,其所产生的反响可能超出筹划者的预想。还有评论认为,习近平本来可以一句话就能制止这种系统性的造神运动。

“倾情播讲”

中国官媒报导,为庆祝建党97周年,6月28日起官媒播出平台推出12集大型广播纪实文学《梁家河》。作品是在同名纪实文学和有关纪录片基础上改编制作的,讲述习近平在梁家河的知青生活,以及那里几十年发生的变化。

该片每集25分钟,新媒体版也将陆续播发。与此同时,五种少数民族语言版和四十多个外语版也在筹划中。《梁家河》播出提前做了隆重预告,称央广十佳播音员主持将“倾情播讲”这部“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制作精益求精,感染力强”的作品。

“励志榜样”

北京独立社会学工作者胡星斗对美国之音说:“(作品)积极的方面就是引导和教育青少年,要有艰苦奋斗的精神;要有立足基层,和群众打成一片的精神;要有那种奋发有为,同时充满理想。像习主席那样,因为习主席从他个人来说,无论他的个人经历,那可能都是一个励志的榜样。”

报道说,《梁家河》纪实文学采用了习近平回顾梁家河七年插队感想的原声。习近平走入政坛后,多次与梁家河近距离接触的影像素材,再次被这部纪实文学吸纳,成为作品的特色。

“一句话可制止”

不过,前中国青年报编辑李大同认为,这部作品是系统造神运动的一个例证。他说;“这是习近平个人崇拜系统工程中的一项。实际上非常可笑,少年时期,15岁到(梁家河)那里,把它没完没了搞成革命圣地延安一样的东西,太低估中国人民智商。现在这些官员愚蠢,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给上面看,拍马屁。本来习近平一句话就可以制止这个东西。但是他不制止,纵容这个东西在发展。全世界一片嘲笑之声,自己还不知道,他也不在乎。这套体制就是给上面看的,就是这样一个上下呼应的历史性滑稽戏。”

“梁家河大学问”

报道说,对习近平形象的宣传,除文学艺术手段外,也有中国学术研究单位参加。陕西社会科学院6月21日发出“梁家河大学问”科研课题通告,其中包括梁家河精神的科学内涵和时代价值、梁家河精神与当代青年的精神塑造研究、梁家河“大学问”与红色文化基因研究等近20项课题。

李大同对此评论说:“他(习近平)在梁家河的生涯被造成科研题目,简直让人把大牙笑掉,这种拍马屁,这种无耻,寡廉鲜耻,已经远远超出毛泽东时代。毛都没有这种不顾廉耻的宣传,没有的。”

香港大学新闻和传媒中心中国媒体项目共同主任戴维· 班德斯基(David Bandurski)教授说,现在可以进一步看到,对习近平的膜拜气氛,如何在深刻影响中国学术研究。

纽约时报说,在习近平领导下,有关教育官员正在全国2500大学,对思想教育“下猛药”。习近平的母校清华大学被批思想教育松懈。

“青春无悔”

《梁家河》播出的另一个效应,是再次揭开文革时期千百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历史伤疤。胡星斗认为,在这方面,《梁家河》有美化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美化文革之嫌。他说:“我想,喊出‘青春无悔’的人,要么后来成为权贵的一部分,要么出名了,赚大钱了,再喊出青春无悔。而对于绝大多数人,99%的人,那段时间可以说耽搁他的青春,耽搁了他的学习。现在可能绝大多数可能成为下岗职工,可能绝大多数人生活还困难。可以说,那是一代最无知识、最无技能、被荒废的一代人。但是尽管是被荒废的一代人,也有少数的杰出者, 像习主席、有些作家,他们也接受过知识青年这一阶段。他们喊出青春无悔,并不代表那个年代就是对的。”

“低端人口”

美国之音多次报道知青上山下乡问题。谈到知青争相回城,报道说,各级干部,尤其是中高干子女打先锋。北京知青章明说:“越到后期的时候,士气就越低落,大家都是想着怎么能尽快地返城,用各种各样方法吧。”报道还说,当时高级干部子女,即使下乡,大都也先后以当兵、招工、提干或者成为工农兵大学生等方式离开农村,连邓小平的几个子女也不例外,被抛在后面的则绝大多数是无助绝望的普通家庭子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