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时:毛泽东思想在大学

天安门(资料照片)

在习近平时代,长期“乏力”的高校政治思想工作是否起死回生?当局是否重新夺回了被认为失去的高校思想战线的阵地?纽约时报周末长篇通讯认为,中共在唤起新一代共产主义者方面遇到了困难。今天的媒体观察,我们来看看,中国高校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有没有“与时俱进”,显露出“中国特色”。

纽约时报周末发表的这篇来自北京的通讯是其驻京记者赫海威写的,标题是:中国大学里的毛泽东思想课,讲的是一个老故事,可以说是老生常谈了:那就是,在中国高校,到底有多少学生对政治课感兴趣?不管有多少学生感兴趣,事实是,纽时通讯认为,在习近平领导下,官员们已开始在中国2500多所大学加大意识形态教育的力度。

纽时通讯说,习近平政府严厉批评大学过于松懈,包括他的母校清华大学,政府已经派出检查大员阻止校园内对共产党的批评。

纽时记者得出两个结论:中共在唤起新一代共产主义者方面遇到了困难;很多学生认为意识形态课程是麻痹思想的政治宣传。那么,中国当局特别高校的政治课老师们,没有做点什么来改善高校的政治思想工作?

纽时记者主要采访了清华大学教政治的老师和上政治课的学生,旁听了一些政治课程,他认为,政治课在学校中已经存在了几十年,“对习近平和中国共产党来说,这些课程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

纽时认为,在几十年来中国最具权势的领导人习近平的压力下,教授们正努力让意识形态课程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在讲座中注入幽默和流行文化。

纽时驻北京记者赫海威的这篇通讯说,虽然中小学在爱国主义教育上取得了成功,但到了大学阶段,学生们往往变得更具有批判性、老练、叛逆。他认为,必修课程的概念与许多中国学生推崇的学术自由的理想背道而驰。

这个描述基本符合事实,否则1989年的民主运动也不会从北京大学的学生开始发起。那么,问题在于,中国当局是否意识到这个问题?他们如何改进和解决这个问题?

赫海威采访了清华大学的冯务中教授,他是利用互联网课程传授毛泽东思想的专家。百度搜索引擎查询介绍,该教授是陕西咸阳人,1996年西北政法大学市场营销学学士毕业,现在是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高校德育研究中心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组副负责人。

纽时报道说,冯是一位充满活力的演说家,有时会穿毛装。他讨论毛泽东喜欢的书籍等话题,要求学生评价中国领导人的政策,通过信息应用程序微信,以数字形式向最积极的参与者发红包,试图以这些方式使教材生动起来。

“尽管如此,冯务中的讲座还是会让人感受到另一个时代的气息。例如,在描述毛泽东的革命观时,他抨击帝国主义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无情地剥削劳动人民。” 赫海威说:“如今的中国已经公开接受了资本主义,因此这种情绪显得分外刺耳,令人们认为意识形态课程已不再同时代密切相关。”但冯说,虽然中国已经发生变化,毛泽东的话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

中共意识形态当局认为,高校是个争夺人才的意识形态领域和阵地。进入习近平”时代“以来,中共不断强调高校政治思想领域的重要性。就在去年,中国教育部长陈宝生承认,高校的政治思想教育”亲和力不够、针对性不强。”。 他在去年的两会上说,中国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存在抬头率不高,人到心不到的问题,原因“主要可能是‘配方’比较陈旧,‘工艺’比较粗糙,‘包装’不那么时尚。

有网友问道:马列主义毛思想和习近平思想这个配方到底是陈旧还是旧瓶装新酒?到底陈旧与否?中共目前奉行的意识形态,到底工艺如何?内容不好,光靠包装能销路通畅?

陈的前任袁贵仁曾在2015年说,绝不能让传播西方价值观的教科书进入高校。

被说成是中国“知识分子”传媒的”光明日报“,星期一(2018.7.2)发表一篇文章题目是:让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强起来。这篇文章是华东政法大学副书记副校长闵辉所写。他说: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和战略工程。

两年前,中共党报人民日报曾发表文章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分类施教。文章是西安两位干部曾志勇和樊明方合著的。文章说,在大学,应分类施教,这才是思想政治教育从“无力“变为“给力”的有效途径。文章说,高校可通过问卷调查、大数据分析等方式,全面系统地了解大学生的政治态度、思想状况,在此基础上系统组织规划思想政治课教学。 
民主中国 | minzhuzhongguo.org

纽时:毛泽东思想在大学

天安门(资料照片)

在习近平时代,长期“乏力”的高校政治思想工作是否起死回生?当局是否重新夺回了被认为失去的高校思想战线的阵地?纽约时报周末长篇通讯认为,中共在唤起新一代共产主义者方面遇到了困难。今天的媒体观察,我们来看看,中国高校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有没有“与时俱进”,显露出“中国特色”。

纽约时报周末发表的这篇来自北京的通讯是其驻京记者赫海威写的,标题是:中国大学里的毛泽东思想课,讲的是一个老故事,可以说是老生常谈了:那就是,在中国高校,到底有多少学生对政治课感兴趣?不管有多少学生感兴趣,事实是,纽时通讯认为,在习近平领导下,官员们已开始在中国2500多所大学加大意识形态教育的力度。

纽时通讯说,习近平政府严厉批评大学过于松懈,包括他的母校清华大学,政府已经派出检查大员阻止校园内对共产党的批评。

纽时记者得出两个结论:中共在唤起新一代共产主义者方面遇到了困难;很多学生认为意识形态课程是麻痹思想的政治宣传。那么,中国当局特别高校的政治课老师们,没有做点什么来改善高校的政治思想工作?

纽时记者主要采访了清华大学教政治的老师和上政治课的学生,旁听了一些政治课程,他认为,政治课在学校中已经存在了几十年,“对习近平和中国共产党来说,这些课程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

纽时认为,在几十年来中国最具权势的领导人习近平的压力下,教授们正努力让意识形态课程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在讲座中注入幽默和流行文化。

纽时驻北京记者赫海威的这篇通讯说,虽然中小学在爱国主义教育上取得了成功,但到了大学阶段,学生们往往变得更具有批判性、老练、叛逆。他认为,必修课程的概念与许多中国学生推崇的学术自由的理想背道而驰。

这个描述基本符合事实,否则1989年的民主运动也不会从北京大学的学生开始发起。那么,问题在于,中国当局是否意识到这个问题?他们如何改进和解决这个问题?

赫海威采访了清华大学的冯务中教授,他是利用互联网课程传授毛泽东思想的专家。百度搜索引擎查询介绍,该教授是陕西咸阳人,1996年西北政法大学市场营销学学士毕业,现在是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高校德育研究中心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组副负责人。

纽时报道说,冯是一位充满活力的演说家,有时会穿毛装。他讨论毛泽东喜欢的书籍等话题,要求学生评价中国领导人的政策,通过信息应用程序微信,以数字形式向最积极的参与者发红包,试图以这些方式使教材生动起来。

“尽管如此,冯务中的讲座还是会让人感受到另一个时代的气息。例如,在描述毛泽东的革命观时,他抨击帝国主义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无情地剥削劳动人民。” 赫海威说:“如今的中国已经公开接受了资本主义,因此这种情绪显得分外刺耳,令人们认为意识形态课程已不再同时代密切相关。”但冯说,虽然中国已经发生变化,毛泽东的话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

中共意识形态当局认为,高校是个争夺人才的意识形态领域和阵地。进入习近平”时代“以来,中共不断强调高校政治思想领域的重要性。就在去年,中国教育部长陈宝生承认,高校的政治思想教育”亲和力不够、针对性不强。”。 他在去年的两会上说,中国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存在抬头率不高,人到心不到的问题,原因“主要可能是‘配方’比较陈旧,‘工艺’比较粗糙,‘包装’不那么时尚。

有网友问道:马列主义毛思想和习近平思想这个配方到底是陈旧还是旧瓶装新酒?到底陈旧与否?中共目前奉行的意识形态,到底工艺如何?内容不好,光靠包装能销路通畅?

陈的前任袁贵仁曾在2015年说,绝不能让传播西方价值观的教科书进入高校。

被说成是中国“知识分子”传媒的”光明日报“,星期一(2018.7.2)发表一篇文章题目是:让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强起来。这篇文章是华东政法大学副书记副校长闵辉所写。他说: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和战略工程。

两年前,中共党报人民日报曾发表文章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分类施教。文章是西安两位干部曾志勇和樊明方合著的。文章说,在大学,应分类施教,这才是思想政治教育从“无力“变为“给力”的有效途径。文章说,高校可通过问卷调查、大数据分析等方式,全面系统地了解大学生的政治态度、思想状况,在此基础上系统组织规划思想政治课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