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鸣:抓周(小说连载八)

 
 
 
批斗会后,华不忧被关到了一个教室,两个同学负责看管他。
新来的党委邬书记来到关押他的地方,他要华不忧好好反思,写一封深刻的检讨。他说,华老师是一个文人,更是一个性情中人,政治上很不成熟,说了一些不该说的话,华老师说的那些话正好证明自己没有党性,没有正确的阶级立场,没有正确的世界观。华老师作为一个党员,应该时时处处维护党的利益,一言一行都要以党的利益为重,华老师的政治水平和思想觉悟很低,还不如一个普通群众。有人提出要将你移送公安局,定性为反革命份子,我不同意,我倾向于按人民内部矛盾处理你的事,但你要好好配合,不要抵制组织上对你的审查。同学们有些行为很冲动,他们是出于对党的爱,对反党份子的恨,你要理解,要忍一忍。
几天后,吴从周、桂语迟和陈主任来看他,吴从周欲言又止,他反复催问,吴从周只好说了,秦老师要和你离婚。吴从周从口袋里摸出一张纸,对华不忧说,这是秦老师写的离婚申请书,要你签个字。华不忧情绪低落到了极点,他没说话,看也没看就签了字。陈主任安慰他,说挺过这一阵子就好了,要他不要想不开。
又过了几天,华不忧被宣布打成了右派,开除了公职,开除了党籍,要被遣送回老家当农民。
华不忧要被遣送回家的消息很快传遍了拔萃河,小妹听说哥哥要回来,很高兴,家里缺少劳动力,去年成立互助组(注释②)时,谁都不要他们一家,罗根生看不过去,同互助组内的其他几户商量,收了他们,但事前说好了,农忙时,小妹要到地里帮忙。小妹已满十三岁了,虽然身子还单薄,干不了力气活,干点轻活还是能行的。她昨天拔了一天棉秆,手上起了四、五个血泡,现在还在痛,哥哥回来了,她就可以少干活了。
小弟本来就不待见他哥,母亲要他腾房、搬到灶屋去住,他不乐意。
“我不搬!”
“你不搬,让你哥住哪?”
“我没有哥。他不是我哥!”
“别闹了,你哥回来的好,我们家缺劳力,妈妈又是小脚,干不了重活,他回来,添了一个壮劳力,就不会再看别人的脸色了。”
“我不读书了,我回来帮家里干活。”
“你还小,念你的书。”
“他以前不要我们,我们为什么要他?让他一个人去过。”
“谁说以前他不要我们?不要听别人瞎说。是我和你姐不愿意留在城里,自己回的乡下。”
“爸爸最喜欢他,他那样对待爸爸,我恨他!”
“你听谁说的?是你致贵哥说的?他们的话不要相信。划成份(注释③)那会,他们求你哥帮忙,你哥没帮他们,结果划成了地主,他们忌恨你哥。你爸的事,他也没有办法,他那样做,是迫不得已,其实他心里比谁都痛苦,你太小,还不懂。现在他落了难,我们不能不管他。听话,搬吧。”
听说华不忧成了右派,要遣送回老家,堂叔华喜卿的老婆说:“现世报,该!老子死了尸都不愿收的人,还有脸回老家来?”华喜卿狠狠地瞪了她一眼,她不再说话了。
见老公拿了锯子、斧头出门,老婆问道,你去干吗?
华喜卿说,我去放一棵树,给不忧打一个床,他们家东西都分完了,他娘都没床,用砖头垒了一个铺,哪有床给他?这娃在外面受了这么大的委屈,回了家不能再委屈他。他这两天要回来,我得赶紧。
老婆说,上次给仲卿哥收尸,叔卿、季卿是他的嫡亲兄弟,按理应该他们去,季卿是出家人,不理尘事,叔卿哥怎么也该去。叔卿不愿去,你去了,我没说什么。你同仲卿只是叔伯兄弟,隔了一层,你不去,没人说你闲话,他嫡亲兄弟不去,你去,反而有了闲话。这次我要说了,不忧是叔卿的嫡亲侄儿,就是叔卿不管,也轮不到你来管。
华喜卿说,叔卿是个个什么样的人,你还不知道?
老婆说,我当然知道,我是怕你做了好事,到时候他还会得好卖乖:哟,这床都打好了,本来我想搬一个床给不忧的,不想有人搞到我前面了,什么意思?怕我们不给不忧床?这话我就说到这里,到时候你回过头来看,看我说的准不准。
华喜卿说,你知道他是这样一个人,还跟他计较?
老婆说,不是我跟他计较,是他跟我们计较。上次给仲卿哥收尸,是他找到我们,说他家里有事,去不了,希望你去,你去了。后来他在外面到处说,他本来是要去的,有人去了,他只好不去了。
华喜卿说,你要体谅他,他家是贫农,他又是党员,怕影响不好。
老婆说,他家是贫农,我们家是地主?他是党员,你不是党员?他怕影响不好,你就不怕影响?
华喜卿没再理会老婆,知道女人家唠叨两句就没事了。
他来到自家的自留地边,放到了一棵楝树。
 
华不忧是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回家的,他自觉对不起自己的母亲、弟弟和妹妹,这么多年,他只回过两次家,其中一次还是给父亲迁坟,也很少给母亲写信,对母亲和弟妹现在的境况,他知之甚少,只从三叔夏叔卿的信里了解到一鳞片爪,这次回家,他不知道如何面对他的母亲。
他租了一条船,鸡叫二遍的时候,他让船家启程,沔城到郛场二十五里水路,只需两个时辰,天亮的时候就到了郛场。他付了船资,谢了艄公,提了行李,离开码头,上了岸,将行李寄放在码头边的一个茶铺里面。郛场到拔萃河还有六里地,他没有勇气再往前走了。
他心情复杂的走在青石板铺就的弯弯曲曲的小街上,漫不经心的看着街景,尽量拖延着回家的时间。他改变了主意,打算挨到傍晚时分回家,他不想让拔萃河的人看到他灰头土脸的回去。
郛场位于襄河的南岸,江汉平原的腹地,在公路和铁路运输不发达,以水运为主的年代,她是一个地理位置极佳的城镇,她的兴衰与沔城的兴衰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沔城是一个有着一千五百年历史的古城,从西魏起,曾经十六次成为府、路、州的治所。郛场是沔城的门户,郛场之于沔城,犹如通州之于北京,霸桥之于长安,朱仙镇之于汴京。“郛”字本来就有外城之意,历史上的郛场应是沔城的外城。
郛场的街市无疑是热闹的。
铁匠铺里传出了叮叮当当的声音,打铁匠光着上身,浑身是汗,他左手握着铁钳,铁钳上夹着一块烧红的铁块,右手握着一把小锤,他的徒弟握了一把大锤。他将烧红的铁块放在铁砧上,他每用小锤击打一下铁砧上的铁片,他的徒弟就跟着击打一下,他就用铁钳将铁块变换一下方向;他打的快,他的徒弟也跟的快;他慢下来,他的徒弟也慢下来;他打的重,他的徒弟也跟的重;他轻敲一下,他的徒弟也轻敲一下。
屋子正中放了一个大火炉,炉边是一个风箱,一个小孩在推拉风箱,他往前推手柄时,炉膛内的火苗直往上蹿,他往后拉手柄时,炉膛内的火苗又缩了回去。
铁匠铺的隔壁是铜匠铺,里面的墙壁上挂满了铜锅、铜盆、铜锣、铜茶盘、铜壶、铜瓢、铜锁、铜烟嘴,一个青布缠头的老者站在铺子外面,他的后背上背了一个背篓,手上拿着一个断了把的铜瓢。他要铜匠师傅给他的铜瓢接一个把。
铜匠铺隔壁是银匠铺,一个老婆婆正与银匠师傅说话,她要给孙子打一个颈箍,问四块洋钱(银元)够不够。一对夫妇拿着一顶小孩的帽子在仔细端详,帽沿四周钉满了小指头大小的银菩萨,女的似乎在数帽子上面银菩萨的个数。
银匠铺隔壁是一个补锅店,补锅匠正在检查锅补好没有。他舀来一瓢水,倒在锅里,试一试漏不漏水。
补锅店隔壁是一个箍桶店,箍桶匠坐在小凳子上,膝盖上面放了一块藏青色的布,他把要箍的桶夹在两腿之间,双手慢慢旋转着桶口。他要将铰接好的铁丝箍在桶腰上。
箍桶店隔壁是木匠铺,木匠师傅光着膀子,两只胳膊伸得直直的,他推着刨子,卷起来的刨花从刨口连续不断串涌出来。
棉絮店里传出了“咣咣咣咣”的声音,这是弹花郎在弹棉絮,丝丝白色的棉绒从屋子里飘出,飘落到青石板上,像是下了一地的雪,又像是一地的香蒲绒。
纸马店内摆满了花圈、纸人、纸钱等,华不忧怕沾了晦气,快步走了过去。
剃头店里宽大的椅子上面斜躺着一个剃头的人,他闭着眼,似乎睡着了,剃头师傅正用一把小圆刷刷他的下巴,下巴上面顿时布满了肥皂泡沫。店门两边贴了一幅对联:左边是:剪去千缕愁丝,右边为:修就一番新容。华不忧觉得对联不错,心想,该在这里剃一个头,换一个面貌回家。
他原来打算在沔城剃完头后回老家的,学生们给他剪了一个阴阳头,实在不雅,回到老家被人看到,脸往哪里搁?专案组让他马上回乡下改造,一刻也不能停留,他没有时间剃头,只好往头上扣了一顶帽子,踏上了回老家的路。心里虽然不快,但他现在可以戴帽子了,戴了帽子,也没有人喝令他取下了。在城里,专案组规定他不能戴帽子,要露出阴阳头,让所有见到他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个右派。
他走进了剃头铺,这才发现里面还有三、四个人等着剃头。剃头师傅告诉他,要等一个时辰才轮到他,要他到街上逛逛再来。
华不忧来到了下街,这里有一个农贸市场,早晨这里人很多,虽然已过辰时,赶早街的陆陆续续回去了一些,但人还是不少。
卖鸡的在街两边一字儿排开,鸡多的把鸡装在篾篓里,鸡少的用草绳捆了鸡的翅膀,放在地下,鸡吓的咯咯咯咯的叫,眼睛里满是恐惧。
再往前走是卖仔猪的。乡民们买一头仔猪回去,用碾米留下的粗糠,择菜剩下的菜帮子和做饭滤下的米汤喂养它,八、九个月可以长到一百五十多斤,可以卖五、六十元钱。
劁猪佬蹲在路边,一边抽烟,一边打量着来来往往的人,判断哪些人可能是他潜在的客户。
这猪个个都是情种,一个月大就情窦大开,小郎猪追逐着其他小猪,也不管是公是母,爬上背就行非礼,这对它们增重长膘是不利的,于是三教九流中的下九流多了一个行当——劁猪佬。劁过的猪性格温顺,喜静不喜动,吃饱了就睡,增膘快。
被劁的猪痛的全身颤抖,郎猪的胯下和奶猪的尾巴下血迹未干,新主人心疼地看着它们。
华不忧逛了一会,来到后街,酿酒坊、米铺、肉铺都集中在这里,他要给妈妈买点肉,给三叔和喜卿叔打两斤酒,一个时辰后,他回到了剃头铺。
他坐到那个宽大舒适的椅子上时,又不好意思取下头上的帽子了,他怕取帽子,露出了阴阳头,剃头师傅和店里的客人笑话他。
剃头师傅要他把帽子取了,他磨磨蹭蹭,很不情愿的取了帽子。
剃头师傅本来与一个等待剃头的四十来岁的中年人说话,两个人突然不说话了。
过了一会,剃头师傅说,现在不知道是一个什么世道,就说我吧,到我这一代已经是五代人剃头了,这个店快有一百年了。我得到消息,说不准许私人开剃头店了,要将镇里的剃头师傅全部集中起来,搞成一个大集体,以后剃头师傅只能拿工资。他能给我多少工资?工资还是次要的,以后就不自由了,天天要上班,我现在多好,有人我就开门,没人我就关门,赚多赚少是我自己的事。 
坐在一边的中年人说,是啊,昨天,街道办的人找到我,说不能再挑一个担子到乡下买东西了,要加入供销社,成为社员。我说,不是说自愿的吗?他们说,说是自愿,但不入不行。我问怎么加入,他们说要交钱入股。狗日的!
剃头师傅说,那你就加入吧。你现在挑一个担子走村串户,也累,遇到刮风下雨的,一身泥,一身水,暑天又热的很。
中年人说,暑天才好呢,我每天清晨太阳还没出来时就出门,太阳一人高时就到了一个村子,找一棵大树停下来,边乘凉,边卖东西。天一热,乡下人也不愿意赶街买东西,都到我这里买。
剃头师傅说,关键是现在不准挑起货担走村串户了,你不加入不行。
中年人说,我现在很矛盾,我在乡下还有几亩地,加入了供销社就要天天上班,哪有时间种地?现在多自由,家里的地要种,我就不出去卖货。以前的货郎走乡串户,皇帝都不管,可现在,狗日的,管天、管地、管放屁,啥都要管。
剃头师傅说,你可以让你老婆留在乡下种地,你到镇上加入供销社。
中年人想了一会,说,这是个主意好。
剃头师傅拿了一个圆镜子,交给华不忧,说,你看看,剃的怎么样。又说他看出来了,小兄弟斯斯文文,是一个有学问的人,现在有学问的人都挨整。世道不公啊。
剃完头,华不忧又来到东街,这里集中了郛场镇的布行和绸缎铺,他要给妹妹和弟弟撕点布。办完这些事快到了中午。
看着这热闹的街市,华不忧高兴不起来,他知道,过不了多久,这种景象就会发生变化——那股共产妖风很快就会刮到这里。
他抬头看了看日头,时间还早,他还想到南街去看看,那里集中了郛场镇的木器行、漆器行、杂货铺。
中午时分街上的人较少,在本来不多的人群中,他看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他想回避,已来不及了——那个人也看到了他。
堂叔华喜卿蹲在街边,面前摆了一担劈柴。
“不忧,不忧。”是堂叔在叫他。
他只好硬着头皮走了过去,叫了声叔叔。
“我估摸着这几天你要回来,就挑了一担柴,在这里一边卖,一边等你。”转身对一个老者说,这担柴就寄放在您这里,我明天再来卖,老者点了点头。他坐在木门槛上,横端着一根铜烟杆,正在“叭叭叭”的抽旱烟,鼻子和嘴巴里喷出几缕浓浓的白烟。
华喜卿问他行李放在哪里,华不忧告诉他放在船码头那边的一个茶铺里,于是他们一同来到茶铺,华喜卿取了行李,放到自己肩上。华不忧满面羞愧,跟在堂叔后面,不敢正眼看他堂叔。
快到拔萃河时堂叔对他说,先到我家,吃了晌午饭我送你过去。老嫂子那里自有我去说。
吃完饭,堂叔指着门口的一架木床说,这是给你打的一架床,一会我让你弟给你搬过去。楝树,杂木,喜欢裂口,没有好木头,将就一下。乡下比不了城里,以后你要受苦了。
又说,我们走,到你家去。
华不忧跟在堂叔的后面,一见到满面沧桑的母亲,他跪下了,眼睛里涌满了愧疚的泪水。 
 
 
民主中国 | minzhuzhongguo.org

勿鸣:抓周(小说连载八)

 
 
 
批斗会后,华不忧被关到了一个教室,两个同学负责看管他。
新来的党委邬书记来到关押他的地方,他要华不忧好好反思,写一封深刻的检讨。他说,华老师是一个文人,更是一个性情中人,政治上很不成熟,说了一些不该说的话,华老师说的那些话正好证明自己没有党性,没有正确的阶级立场,没有正确的世界观。华老师作为一个党员,应该时时处处维护党的利益,一言一行都要以党的利益为重,华老师的政治水平和思想觉悟很低,还不如一个普通群众。有人提出要将你移送公安局,定性为反革命份子,我不同意,我倾向于按人民内部矛盾处理你的事,但你要好好配合,不要抵制组织上对你的审查。同学们有些行为很冲动,他们是出于对党的爱,对反党份子的恨,你要理解,要忍一忍。
几天后,吴从周、桂语迟和陈主任来看他,吴从周欲言又止,他反复催问,吴从周只好说了,秦老师要和你离婚。吴从周从口袋里摸出一张纸,对华不忧说,这是秦老师写的离婚申请书,要你签个字。华不忧情绪低落到了极点,他没说话,看也没看就签了字。陈主任安慰他,说挺过这一阵子就好了,要他不要想不开。
又过了几天,华不忧被宣布打成了右派,开除了公职,开除了党籍,要被遣送回老家当农民。
华不忧要被遣送回家的消息很快传遍了拔萃河,小妹听说哥哥要回来,很高兴,家里缺少劳动力,去年成立互助组(注释②)时,谁都不要他们一家,罗根生看不过去,同互助组内的其他几户商量,收了他们,但事前说好了,农忙时,小妹要到地里帮忙。小妹已满十三岁了,虽然身子还单薄,干不了力气活,干点轻活还是能行的。她昨天拔了一天棉秆,手上起了四、五个血泡,现在还在痛,哥哥回来了,她就可以少干活了。
小弟本来就不待见他哥,母亲要他腾房、搬到灶屋去住,他不乐意。
“我不搬!”
“你不搬,让你哥住哪?”
“我没有哥。他不是我哥!”
“别闹了,你哥回来的好,我们家缺劳力,妈妈又是小脚,干不了重活,他回来,添了一个壮劳力,就不会再看别人的脸色了。”
“我不读书了,我回来帮家里干活。”
“你还小,念你的书。”
“他以前不要我们,我们为什么要他?让他一个人去过。”
“谁说以前他不要我们?不要听别人瞎说。是我和你姐不愿意留在城里,自己回的乡下。”
“爸爸最喜欢他,他那样对待爸爸,我恨他!”
“你听谁说的?是你致贵哥说的?他们的话不要相信。划成份(注释③)那会,他们求你哥帮忙,你哥没帮他们,结果划成了地主,他们忌恨你哥。你爸的事,他也没有办法,他那样做,是迫不得已,其实他心里比谁都痛苦,你太小,还不懂。现在他落了难,我们不能不管他。听话,搬吧。”
听说华不忧成了右派,要遣送回老家,堂叔华喜卿的老婆说:“现世报,该!老子死了尸都不愿收的人,还有脸回老家来?”华喜卿狠狠地瞪了她一眼,她不再说话了。
见老公拿了锯子、斧头出门,老婆问道,你去干吗?
华喜卿说,我去放一棵树,给不忧打一个床,他们家东西都分完了,他娘都没床,用砖头垒了一个铺,哪有床给他?这娃在外面受了这么大的委屈,回了家不能再委屈他。他这两天要回来,我得赶紧。
老婆说,上次给仲卿哥收尸,叔卿、季卿是他的嫡亲兄弟,按理应该他们去,季卿是出家人,不理尘事,叔卿哥怎么也该去。叔卿不愿去,你去了,我没说什么。你同仲卿只是叔伯兄弟,隔了一层,你不去,没人说你闲话,他嫡亲兄弟不去,你去,反而有了闲话。这次我要说了,不忧是叔卿的嫡亲侄儿,就是叔卿不管,也轮不到你来管。
华喜卿说,叔卿是个个什么样的人,你还不知道?
老婆说,我当然知道,我是怕你做了好事,到时候他还会得好卖乖:哟,这床都打好了,本来我想搬一个床给不忧的,不想有人搞到我前面了,什么意思?怕我们不给不忧床?这话我就说到这里,到时候你回过头来看,看我说的准不准。
华喜卿说,你知道他是这样一个人,还跟他计较?
老婆说,不是我跟他计较,是他跟我们计较。上次给仲卿哥收尸,是他找到我们,说他家里有事,去不了,希望你去,你去了。后来他在外面到处说,他本来是要去的,有人去了,他只好不去了。
华喜卿说,你要体谅他,他家是贫农,他又是党员,怕影响不好。
老婆说,他家是贫农,我们家是地主?他是党员,你不是党员?他怕影响不好,你就不怕影响?
华喜卿没再理会老婆,知道女人家唠叨两句就没事了。
他来到自家的自留地边,放到了一棵楝树。
 
华不忧是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回家的,他自觉对不起自己的母亲、弟弟和妹妹,这么多年,他只回过两次家,其中一次还是给父亲迁坟,也很少给母亲写信,对母亲和弟妹现在的境况,他知之甚少,只从三叔夏叔卿的信里了解到一鳞片爪,这次回家,他不知道如何面对他的母亲。
他租了一条船,鸡叫二遍的时候,他让船家启程,沔城到郛场二十五里水路,只需两个时辰,天亮的时候就到了郛场。他付了船资,谢了艄公,提了行李,离开码头,上了岸,将行李寄放在码头边的一个茶铺里面。郛场到拔萃河还有六里地,他没有勇气再往前走了。
他心情复杂的走在青石板铺就的弯弯曲曲的小街上,漫不经心的看着街景,尽量拖延着回家的时间。他改变了主意,打算挨到傍晚时分回家,他不想让拔萃河的人看到他灰头土脸的回去。
郛场位于襄河的南岸,江汉平原的腹地,在公路和铁路运输不发达,以水运为主的年代,她是一个地理位置极佳的城镇,她的兴衰与沔城的兴衰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沔城是一个有着一千五百年历史的古城,从西魏起,曾经十六次成为府、路、州的治所。郛场是沔城的门户,郛场之于沔城,犹如通州之于北京,霸桥之于长安,朱仙镇之于汴京。“郛”字本来就有外城之意,历史上的郛场应是沔城的外城。
郛场的街市无疑是热闹的。
铁匠铺里传出了叮叮当当的声音,打铁匠光着上身,浑身是汗,他左手握着铁钳,铁钳上夹着一块烧红的铁块,右手握着一把小锤,他的徒弟握了一把大锤。他将烧红的铁块放在铁砧上,他每用小锤击打一下铁砧上的铁片,他的徒弟就跟着击打一下,他就用铁钳将铁块变换一下方向;他打的快,他的徒弟也跟的快;他慢下来,他的徒弟也慢下来;他打的重,他的徒弟也跟的重;他轻敲一下,他的徒弟也轻敲一下。
屋子正中放了一个大火炉,炉边是一个风箱,一个小孩在推拉风箱,他往前推手柄时,炉膛内的火苗直往上蹿,他往后拉手柄时,炉膛内的火苗又缩了回去。
铁匠铺的隔壁是铜匠铺,里面的墙壁上挂满了铜锅、铜盆、铜锣、铜茶盘、铜壶、铜瓢、铜锁、铜烟嘴,一个青布缠头的老者站在铺子外面,他的后背上背了一个背篓,手上拿着一个断了把的铜瓢。他要铜匠师傅给他的铜瓢接一个把。
铜匠铺隔壁是银匠铺,一个老婆婆正与银匠师傅说话,她要给孙子打一个颈箍,问四块洋钱(银元)够不够。一对夫妇拿着一顶小孩的帽子在仔细端详,帽沿四周钉满了小指头大小的银菩萨,女的似乎在数帽子上面银菩萨的个数。
银匠铺隔壁是一个补锅店,补锅匠正在检查锅补好没有。他舀来一瓢水,倒在锅里,试一试漏不漏水。
补锅店隔壁是一个箍桶店,箍桶匠坐在小凳子上,膝盖上面放了一块藏青色的布,他把要箍的桶夹在两腿之间,双手慢慢旋转着桶口。他要将铰接好的铁丝箍在桶腰上。
箍桶店隔壁是木匠铺,木匠师傅光着膀子,两只胳膊伸得直直的,他推着刨子,卷起来的刨花从刨口连续不断串涌出来。
棉絮店里传出了“咣咣咣咣”的声音,这是弹花郎在弹棉絮,丝丝白色的棉绒从屋子里飘出,飘落到青石板上,像是下了一地的雪,又像是一地的香蒲绒。
纸马店内摆满了花圈、纸人、纸钱等,华不忧怕沾了晦气,快步走了过去。
剃头店里宽大的椅子上面斜躺着一个剃头的人,他闭着眼,似乎睡着了,剃头师傅正用一把小圆刷刷他的下巴,下巴上面顿时布满了肥皂泡沫。店门两边贴了一幅对联:左边是:剪去千缕愁丝,右边为:修就一番新容。华不忧觉得对联不错,心想,该在这里剃一个头,换一个面貌回家。
他原来打算在沔城剃完头后回老家的,学生们给他剪了一个阴阳头,实在不雅,回到老家被人看到,脸往哪里搁?专案组让他马上回乡下改造,一刻也不能停留,他没有时间剃头,只好往头上扣了一顶帽子,踏上了回老家的路。心里虽然不快,但他现在可以戴帽子了,戴了帽子,也没有人喝令他取下了。在城里,专案组规定他不能戴帽子,要露出阴阳头,让所有见到他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个右派。
他走进了剃头铺,这才发现里面还有三、四个人等着剃头。剃头师傅告诉他,要等一个时辰才轮到他,要他到街上逛逛再来。
华不忧来到了下街,这里有一个农贸市场,早晨这里人很多,虽然已过辰时,赶早街的陆陆续续回去了一些,但人还是不少。
卖鸡的在街两边一字儿排开,鸡多的把鸡装在篾篓里,鸡少的用草绳捆了鸡的翅膀,放在地下,鸡吓的咯咯咯咯的叫,眼睛里满是恐惧。
再往前走是卖仔猪的。乡民们买一头仔猪回去,用碾米留下的粗糠,择菜剩下的菜帮子和做饭滤下的米汤喂养它,八、九个月可以长到一百五十多斤,可以卖五、六十元钱。
劁猪佬蹲在路边,一边抽烟,一边打量着来来往往的人,判断哪些人可能是他潜在的客户。
这猪个个都是情种,一个月大就情窦大开,小郎猪追逐着其他小猪,也不管是公是母,爬上背就行非礼,这对它们增重长膘是不利的,于是三教九流中的下九流多了一个行当——劁猪佬。劁过的猪性格温顺,喜静不喜动,吃饱了就睡,增膘快。
被劁的猪痛的全身颤抖,郎猪的胯下和奶猪的尾巴下血迹未干,新主人心疼地看着它们。
华不忧逛了一会,来到后街,酿酒坊、米铺、肉铺都集中在这里,他要给妈妈买点肉,给三叔和喜卿叔打两斤酒,一个时辰后,他回到了剃头铺。
他坐到那个宽大舒适的椅子上时,又不好意思取下头上的帽子了,他怕取帽子,露出了阴阳头,剃头师傅和店里的客人笑话他。
剃头师傅要他把帽子取了,他磨磨蹭蹭,很不情愿的取了帽子。
剃头师傅本来与一个等待剃头的四十来岁的中年人说话,两个人突然不说话了。
过了一会,剃头师傅说,现在不知道是一个什么世道,就说我吧,到我这一代已经是五代人剃头了,这个店快有一百年了。我得到消息,说不准许私人开剃头店了,要将镇里的剃头师傅全部集中起来,搞成一个大集体,以后剃头师傅只能拿工资。他能给我多少工资?工资还是次要的,以后就不自由了,天天要上班,我现在多好,有人我就开门,没人我就关门,赚多赚少是我自己的事。 
坐在一边的中年人说,是啊,昨天,街道办的人找到我,说不能再挑一个担子到乡下买东西了,要加入供销社,成为社员。我说,不是说自愿的吗?他们说,说是自愿,但不入不行。我问怎么加入,他们说要交钱入股。狗日的!
剃头师傅说,那你就加入吧。你现在挑一个担子走村串户,也累,遇到刮风下雨的,一身泥,一身水,暑天又热的很。
中年人说,暑天才好呢,我每天清晨太阳还没出来时就出门,太阳一人高时就到了一个村子,找一棵大树停下来,边乘凉,边卖东西。天一热,乡下人也不愿意赶街买东西,都到我这里买。
剃头师傅说,关键是现在不准挑起货担走村串户了,你不加入不行。
中年人说,我现在很矛盾,我在乡下还有几亩地,加入了供销社就要天天上班,哪有时间种地?现在多自由,家里的地要种,我就不出去卖货。以前的货郎走乡串户,皇帝都不管,可现在,狗日的,管天、管地、管放屁,啥都要管。
剃头师傅说,你可以让你老婆留在乡下种地,你到镇上加入供销社。
中年人想了一会,说,这是个主意好。
剃头师傅拿了一个圆镜子,交给华不忧,说,你看看,剃的怎么样。又说他看出来了,小兄弟斯斯文文,是一个有学问的人,现在有学问的人都挨整。世道不公啊。
剃完头,华不忧又来到东街,这里集中了郛场镇的布行和绸缎铺,他要给妹妹和弟弟撕点布。办完这些事快到了中午。
看着这热闹的街市,华不忧高兴不起来,他知道,过不了多久,这种景象就会发生变化——那股共产妖风很快就会刮到这里。
他抬头看了看日头,时间还早,他还想到南街去看看,那里集中了郛场镇的木器行、漆器行、杂货铺。
中午时分街上的人较少,在本来不多的人群中,他看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他想回避,已来不及了——那个人也看到了他。
堂叔华喜卿蹲在街边,面前摆了一担劈柴。
“不忧,不忧。”是堂叔在叫他。
他只好硬着头皮走了过去,叫了声叔叔。
“我估摸着这几天你要回来,就挑了一担柴,在这里一边卖,一边等你。”转身对一个老者说,这担柴就寄放在您这里,我明天再来卖,老者点了点头。他坐在木门槛上,横端着一根铜烟杆,正在“叭叭叭”的抽旱烟,鼻子和嘴巴里喷出几缕浓浓的白烟。
华喜卿问他行李放在哪里,华不忧告诉他放在船码头那边的一个茶铺里,于是他们一同来到茶铺,华喜卿取了行李,放到自己肩上。华不忧满面羞愧,跟在堂叔后面,不敢正眼看他堂叔。
快到拔萃河时堂叔对他说,先到我家,吃了晌午饭我送你过去。老嫂子那里自有我去说。
吃完饭,堂叔指着门口的一架木床说,这是给你打的一架床,一会我让你弟给你搬过去。楝树,杂木,喜欢裂口,没有好木头,将就一下。乡下比不了城里,以后你要受苦了。
又说,我们走,到你家去。
华不忧跟在堂叔的后面,一见到满面沧桑的母亲,他跪下了,眼睛里涌满了愧疚的泪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