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仲兵:社科院硕士生送外卖,二舅隐入尘烟,外甥励志登场?


作者:金仲兵



转述一个火热的励志故事:外卖小哥何成,2011年读大专,专升本后,2016年到2019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读研究生。毕业后,在河南县城做过英语老师,在长沙工厂当过工人,如今在送外卖。“您好,我是送外卖的硕士何成”,这是他有意留给客户的身份标签,也是他与众不同的营销卖点。


——“您好,我是送外卖的硕士何成”,我看到这句话,并没觉得是外卖界的一股清流,反倒是万般滋味涌上心头......



一、哪里是“职业歧视”?分明是社会资源之人才资源错配


坊间讨论最多的,是“职业不分高低贵贱”这样的正确叙事——一味追求所谓“职业歧视”这个伪正确表达,无非又回到八九十年代曾经热议且已有定论的“脑体倒挂”的旧议题上去了。


分明是社会资源之人才资源错配下的苦逼人生,却一如既往地再次被用“四川二舅”安贫乐道式的鸡汤来消解,用“甘肃马有铁”《隐入尘烟》式的懦弱来淡化,这种浑然天成的舆论生态像迷魂药一般,让越来越多的人在无感中认同为“存在即合理”了。二舅隐入尘烟,外甥励志登场?


不妨用逆向思维进行换位思考:如果你是何小哥,会作何感想?他仅仅是为了“个人标签”而强调自己是“硕士何成”吗?


何小哥一定程度上算是幸运的,因为他受到了关注,成了网红,就会有一些机会开始向他招手。但是,那些没有“涨粉”的大多数呢?



二、我国高端人才存量远未到供应外溢和职业下沉的“富营养”阶段


“硕士送外卖不丢人”,这是社会的面子,但透露的是社会的里子。


众所周知,我国高端人才基数和存量占总人口比例并不高,也就是说,全民高等教育普及率极低。在25到64岁的人群里,研究生比例是0.9%,需要再多十倍以上才能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


努力提升全民教育水平,仍是百年大计。在此前提下,加强人才培养,实现人才资源精准匹配,用在最需要和最有价值的地方,是对教育、人才和家庭巨大投入的基本尊重,也是社会发展必须认真面对的常识性课题。


我国高端人才存量远未到供应外溢和职业下沉的“富营养”阶段。大学生当城管,当护工,当掏粪工,送外卖,仅仅出于“职业公平”,还是也隐含着某种“知识分子也有今天”的快感?


如果一个瘦骨嶙峋的人,谈自己营养过剩和如何减肥,且无视孱弱的身体再进行自贱,那是身残加脑残。



三、实用主义教育理念,倒逼人文社科荒漠化


受当时的赶超战略和建政思路所限,我国长行奉行理工优先的实用主义教育理念。实用主义带来了肉眼可见的收益,但也埋下了失衡的种子:长此以往,人文社科教育面临式微和畸形,以及人文社科研究的荒漠化。


因为就业空间小,进而人生拮据,甚或受到理工族、企业的歧视和嘲笑。何小哥的今天,其实就是前辈们的昨天,也是更多后辈的明天。


没有了人文社科的时代,到哪里寻找时代的灵魂?我们看到的,要不是急功近利,要不躺平。少数,润之。



四、个人主动择机就业是私人议题,热议本身是无形的挞伐


“不能改变就适应”,能屈能伸,是个人品格和私人议题,用正确叙事来忽略甚至压制和误导个体生存的不易,进而无视公共资源的残缺,不能令人信服。


不等不靠不要,下岗再就业,是我们在90年中期就耳熟能详的用来鼓励下岗职工自谋出路的主流表达,现在改称“自主择业,灵活就业”,但其失业的现实和人生艰难的本质,并未因此消除,也并不应该人为无视。


个体选择能力和权利的式微与无奈,才是重点!此事此发热议,除了专业与职业的巨大落差外,其实也是对个体专业能力和公共资源倒挂的挞伐。


历史在轮回。


国家统计局15日公布数据显示,7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4%,比上月下降0.1个百分点,其中,25-59岁成年人失业率为4.3%,16-24岁城镇青年人失业率为19.9%——这只是受调部分和城镇群体,没受调查和农村部分呢?


宏观环境逼仄,如何善待“不实用型”的高端专业人才,是对当下和未来的一个历久弥新的考验。


二〇二二年九月二十一日星期三

民主中国 | minzhuzhongguo.org

金仲兵:社科院硕士生送外卖,二舅隐入尘烟,外甥励志登场?


作者:金仲兵



转述一个火热的励志故事:外卖小哥何成,2011年读大专,专升本后,2016年到2019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读研究生。毕业后,在河南县城做过英语老师,在长沙工厂当过工人,如今在送外卖。“您好,我是送外卖的硕士何成”,这是他有意留给客户的身份标签,也是他与众不同的营销卖点。


——“您好,我是送外卖的硕士何成”,我看到这句话,并没觉得是外卖界的一股清流,反倒是万般滋味涌上心头......



一、哪里是“职业歧视”?分明是社会资源之人才资源错配


坊间讨论最多的,是“职业不分高低贵贱”这样的正确叙事——一味追求所谓“职业歧视”这个伪正确表达,无非又回到八九十年代曾经热议且已有定论的“脑体倒挂”的旧议题上去了。


分明是社会资源之人才资源错配下的苦逼人生,却一如既往地再次被用“四川二舅”安贫乐道式的鸡汤来消解,用“甘肃马有铁”《隐入尘烟》式的懦弱来淡化,这种浑然天成的舆论生态像迷魂药一般,让越来越多的人在无感中认同为“存在即合理”了。二舅隐入尘烟,外甥励志登场?


不妨用逆向思维进行换位思考:如果你是何小哥,会作何感想?他仅仅是为了“个人标签”而强调自己是“硕士何成”吗?


何小哥一定程度上算是幸运的,因为他受到了关注,成了网红,就会有一些机会开始向他招手。但是,那些没有“涨粉”的大多数呢?



二、我国高端人才存量远未到供应外溢和职业下沉的“富营养”阶段


“硕士送外卖不丢人”,这是社会的面子,但透露的是社会的里子。


众所周知,我国高端人才基数和存量占总人口比例并不高,也就是说,全民高等教育普及率极低。在25到64岁的人群里,研究生比例是0.9%,需要再多十倍以上才能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


努力提升全民教育水平,仍是百年大计。在此前提下,加强人才培养,实现人才资源精准匹配,用在最需要和最有价值的地方,是对教育、人才和家庭巨大投入的基本尊重,也是社会发展必须认真面对的常识性课题。


我国高端人才存量远未到供应外溢和职业下沉的“富营养”阶段。大学生当城管,当护工,当掏粪工,送外卖,仅仅出于“职业公平”,还是也隐含着某种“知识分子也有今天”的快感?


如果一个瘦骨嶙峋的人,谈自己营养过剩和如何减肥,且无视孱弱的身体再进行自贱,那是身残加脑残。



三、实用主义教育理念,倒逼人文社科荒漠化


受当时的赶超战略和建政思路所限,我国长行奉行理工优先的实用主义教育理念。实用主义带来了肉眼可见的收益,但也埋下了失衡的种子:长此以往,人文社科教育面临式微和畸形,以及人文社科研究的荒漠化。


因为就业空间小,进而人生拮据,甚或受到理工族、企业的歧视和嘲笑。何小哥的今天,其实就是前辈们的昨天,也是更多后辈的明天。


没有了人文社科的时代,到哪里寻找时代的灵魂?我们看到的,要不是急功近利,要不躺平。少数,润之。



四、个人主动择机就业是私人议题,热议本身是无形的挞伐


“不能改变就适应”,能屈能伸,是个人品格和私人议题,用正确叙事来忽略甚至压制和误导个体生存的不易,进而无视公共资源的残缺,不能令人信服。


不等不靠不要,下岗再就业,是我们在90年中期就耳熟能详的用来鼓励下岗职工自谋出路的主流表达,现在改称“自主择业,灵活就业”,但其失业的现实和人生艰难的本质,并未因此消除,也并不应该人为无视。


个体选择能力和权利的式微与无奈,才是重点!此事此发热议,除了专业与职业的巨大落差外,其实也是对个体专业能力和公共资源倒挂的挞伐。


历史在轮回。


国家统计局15日公布数据显示,7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4%,比上月下降0.1个百分点,其中,25-59岁成年人失业率为4.3%,16-24岁城镇青年人失业率为19.9%——这只是受调部分和城镇群体,没受调查和农村部分呢?


宏观环境逼仄,如何善待“不实用型”的高端专业人才,是对当下和未来的一个历久弥新的考验。


二〇二二年九月二十一日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