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耀邦,三个烫金大字在中国近三十年里纠结着不同政见者的心灵,但任何派别或阶层的人都难以对他说否定,而在今天踏破铁鞋也难求共识的政治纷扰里,各方都难以否定的胡耀邦无疑就是最好的共识,因此,当政者抓住这一“共识”大张旗鼓纪念耀邦百年华诞也算智慧之举。
 

虽然对耀邦的共识是难以否定,但对他的肯定却有改良派和转型派两种不同的解读版本。改良派主要抽取耀邦的高风亮节、执政为民和实事求是的无私精神,而转型派则主要推举耀邦的锐意开拓、勇于尝试和民主开放的改革意识。由于改良派和转型派对国家未来走向秉持截然相反的立场,前者铁定坚持既有特色道路,后者却力推与世界潮流同步。因此,改良派就亟需耀邦的无私精神,以期树立一个不被非主流抵御且政治正确的道德楷模;而转型派却亟需耀邦的改革意识,以期塑造一个不被主流排斥且众望所归的精神偶像。改良派和转型派各自的小算盘都拨溜得哗哗响,都在为谋求解决当今中国积重难返的社会冲突而打起了耀邦牌。倘若耀邦灵魂有知,纵有千愁万绪,也大可含笑九泉。

楚人已去三千年,但国人刻舟求剑的精神却积习难改。姑且不谈胡耀邦是否堪称曾经破解中国时局的宝剑,但在今天打捞起沉水已久的耀邦剑,真的就能挽救或破局今天的中国?这要搞清两个问题:一是曾经的耀邦是否是今天中国需要的耀邦?二是今天的中国是否是耀邦生前的中国?

胡耀邦生前作为中国政坛富有戏剧性的主演人,主要工作有三:(1)推动真理大讨论;(2)推动拨乱反正;(3)推动改革开放。如何评价这三项工作的是与非或功与过,不能简单站在历史断面取特景,而是应该拉长镜头放在大历史长河中由后人的后人去评说。因为历史的连续画面所蕴含的逻辑关系,会自动厘清每一个政治人物的因果地位。如果孤立说成是政绩,请问今天中国全面爆发的社会问题,难道就与这三项工作没有丝毫内在联系?真理大讨论的结果就是白猫黑猫论的功利主义贯通四十年,选择性的拨乱反正造就了今天也不能否定前三十年,特权政治盛行的改革开放究竟是中国的崛起还是中国的灾难,似乎结论越来越明显。当然,我们今天至少能有评价他是非的一丝自由,也是他这三项工作播下的龙种,但这自由本就是我们与生俱来的天赋人权,没有谁为肆意践踏自由而负责和忏悔,但至少也不能为归还一丝自由而拔高功勋,对吧。

我们不但要看见作为主演的胡耀邦,也要看见作为配角的胡耀邦,不但要知道作为大角色的胡耀邦,也要知道作为小角色的胡耀邦,但无论怎样的胡耀邦,他都是1949以后整部中国政治连续剧的一个角色。他也仅仅是一个角色,既不是编剧,也不是导演,更不是制片人。角色再有发挥空间也必须忠实剧本、适应导演和服从制片人,否则,即便以正剧入戏,也必定以悲剧收场,这是胡耀邦作为角色的宿命。自然一个根本不能撼动剧情的角色,为什么今天大家都在想起他、怀恋他、纪念他呢?这是因为他作为主演出场刚好踏上了剧情需要的节奏,他主演的情景戏把一直都在抹泪看戏的观众带进喜剧氛围,只可惜胡耀邦的戏份不长,他中途谢幕后,观众再次坠入更加欲哭无泪的悲剧中,而这连续剧还没完没了。但观众又何曾知道耀邦的喜剧部分仅仅是整部悲剧的一个楔子?不但观众不知道,也许连他本人乃至导演都不知道,正是这个楔子非但没有改变剧情主线,反而为后面的悲剧雪上加霜。如果剧本不修改,即便耀邦还魂就能化悲为喜?因此,对借用耀邦的个人操守树立道德楷模来拯救中国的寄望,纯粹就是荒唐。

事实上,胡耀邦作为中国政治连续剧的一个角色和中场的短暂主演,似乎没有任何证据显示他有修改剧本的愿望和能力,尽管他的主演部分发挥了他作为演员的开放、民主、活跃与亲民的形象优势,但他毕竟一直是伴随这部连续剧开机成长的重要参演者,他一生的心血和情感是全力倾注于这部连续剧,他是一位忠实忠诚的参演者,他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让这部连续剧能永远连续,即便他英灵回转又怎么可能重编重导?否则,就凭刘源上将和高燕生这些在悲剧中侥幸长大的孩子都不会饶了他。因此,对借助耀邦的个人民主元素塑造精神偶像来转型中国的奢望,纯粹就是荒谬。

沉舟侧畔千帆过,只可惜,病树前头丝毫不见万木春,而是千家欢乐万家愁,这就是区别于耀邦主政八十年代的当今中国现实。要停播这部沉重的中国杯具,一切希望从原著的原班人马寻求拯救的共识,注定是一厢情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