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村上春树向奥威尔的《1984》致敬之作《1Q84》中,青豆说“要是再早一点和你重逢该多好。那样就不必兜这么大一圈了。”天吾摇头道:“不对,我不这么想。这样就很好。现在正是时候,对你我来说都是。”


是的,两个人的遇见,不能太早,不能太晚,太早可能不懂如何去爱如何去珍惜爱,太晚可能失去了爱的激情爱的勇气。张爱玲在《爱》里也写道:“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我与你遇见的时候,一切刚刚好。黑暗遮蔽人间之前,我的双眼曾深深凝视过你,黑暗遮蔽人间以后,我的目光再没有离开过你。


2.


人与人的相遇是村上春树为人与时代相遇而缠绕而生的孤独、无奈状态的“疗伤”方式,是对后现代消费社会这个“冷酷仙境”下人生境况的探讨,其文本在深刻、宏大方面与经典作家相比总感觉少了一层意涵。


2021年滨口龙介执导改编自村上春树小说的电影《驾驶我的车》,在当年影坛有很大影响力,获得奥斯卡金像奖等多个国际奖项。电影一如既往是村上春树风格的对都市芸芸众生伤痛的治愈,契诃夫的戏剧《万尼亚舅舅》是电影的内核,但是当村上春树与契诃夫相遇于同一文本时,差距就明显暴露出来。


在影片结尾,索尼娅的经典台词:“我们要继续活下去,万尼亚舅舅,我们来日还有很长、很长一串单调的昼夜;我们要耐心地忍受行将到来的种种考验。我们要为别人一直工作到我们的老年,等到我们的岁月一旦终了,我们要毫无怨言地死去,我们要在另一个世界里说,我们受过一辈子的苦,我们流过一辈子的泪,我们一辈子过的都是漫长的心酸岁月,那么,上帝自然会可怜我们的,到了那个时候,我的舅舅,我的亲爱的舅舅啊,我们就会看见光辉灿烂、满是愉快和美丽的生活了,我们就会幸福了,我们就会怀着柔情用微笑来回顾今天的不幸,我们也就会终于尝到休息的滋味了。我这样相信,我的舅舅啊,我虔诚地,热情地这样相信啊……我们终于会休息下来的!我们会听得见天使的声音,我们将会看到镶嵌着宝石的天堂,我们会看到,所有这些人间的罪恶,所有我们遭受的痛苦,都会淹没在充满全世界的慈爱之中,我们的生活将会安宁、温柔,像轻吻一样的甜蜜。我这样相信,我这样相信……可怜的、可怜的万尼亚舅舅啊。你哭了……你一生都没有享受过幸福,但是,等待着吧,万尼亚舅舅,等待着吧……我们会享受到休息的……啊,休息啊!”被用手语表达出,很讨巧,典型的日式小清新治愈系。


作为欧洲戏剧史上最重要的文本之一,《万尼亚舅舅》的内涵如果只是对生活、对希望含泪的肯定,哪里能配得上它的地位,也不会有几乎每一个著名剧团都复排过它的盛况了。面对冷酷专制的黑暗时代,《万尼亚舅舅》是契诃夫对这个令人窒息的社会的抨击,是梦想破灭后的无处安放。一部戏剧,有舞台上最绝望的哀嚎,有梦想破碎的声音,有匍匐于深渊中对命运的咆哮,更有对生逢黑暗时代“每个人都活着,每个人都在压抑,每个人都在挣扎”无地可栖的众生的悲悯。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远离黑暗时代的自由社会中人来说,对经典就会按照自己的当下现实进行重新阐释和演绎。我看到过的版本中,对《万尼亚舅舅》的理解与村上春树接近但在格局上稍胜一筹的有英国著名导演Ian David Rickson,在2020年疫情期间特别在哈罗德·品特剧院录制的《万尼亚舅舅》,志在要于黑暗中给人们重建生活带来希望,索尼娅的经典台词在这里是救赎的渴望:无论如何,不要放弃希望。


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不在场就很难感受到那不幸遇见黑暗时代那种彻骨的悲痛与绝望。图米纳斯2007年就任俄罗斯瓦赫坦戈夫剧院艺术总监后执导的《万尼亚舅舅》并获得当年俄罗斯戏剧最高奖项金面具奖这一版本是我最喜爱的。这个版本末尾的索尼娅台词不再是平和的安抚而是歇斯底里式的,用戏剧史上最绝望的嘶吼,倾诉俄罗斯人在已然凝滞的时间里的窒息、苦熬和愤怒------契诃夫之后至今一百多年了,俄罗斯人历尽苦难仍然未能摆脱专制制度,深陷黑暗泥潭,国家、民族这样的宏大叙事全是愚民术,所有人类纯真的、美好的情感悉数被这个无边无际的黑洞掩埋,仅仅只有一次的人生,如何经受得起这样荒诞时代的戕害?


这个时代,或许只有我们,朝鲜人,伊朗人,才能感同身受图米纳斯版《万尼亚舅舅》宣泄的情感。


3.


契诃夫看到了专制制度的腐朽没落,整个国家就是他笔下的《第六病室》,关着精神病患者和浑浑噩噩的医生,一方面是冷酷专制的权力,另一方面则是愚昧无知民众,“强者骄横而懒惰,弱者无知而且跟牲畜那样生活着,处处都是叫人没法相信的贫穷、拥挤、退化、许久、伪善、撒谎……”(契诃夫《醋栗》)


契诃夫的深刻在于,他试图以灵魂的温度在暗夜点燃起一盏光明的灯,“外面的进行着的夜,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对黑暗的批判,对光明的期盼在他这里没有任何隔阂。《万尼亚舅舅》主旨是偶像的破灭------那些曾经确信不疑的编织的谎言的坍塌,被欺骗的痛苦,还有恶梦醒来后对未来的期许。


契诃夫病逝于1904年,13年后天翻地覆,一个“更加垄断、更加残酷、更加强大,对人民的强制性约束力和汲取手段超过以往任何时代(金雁:《倒转“红轮”—俄国知识分子的心路回溯》)”的政权君临俄罗斯。隔了100年的光阴往回看,答案至今仍然飘散在风中,契诃夫遇见沙俄的黑暗时代时,是绝对想象不到这黑暗不止是没有尽头,还在未来更登峰造极。人类的想象力是有限的,只能依据于历史的经验构造历史图景思考历史的可能性。契诃夫想不到在他的时代尚可以为黑暗写下判词,之后他的同胞们连思考的权利也丧失殆尽。


这就是图米纳斯版《万尼亚舅舅》发出对黑暗时代最强烈诅咒的根源所在。


4.


一部人类历史,就是走出一个接一个的黑暗时代的历史。汉娜·阿伦特在《黑暗时代的人们》这本书中认为,当公共领域被取消,人们无法在这个平台中展现自己、与他人交流时,光亮就被熄灭,黑暗时代来临,充斥着对不义的愤怒和处于“只有不义却没有对它的抵抗”时的绝望,“直到灾难降临到每件事和每个人头上的那一刻之前,它都被遮蔽着——不是被现实遮蔽,而是被几乎所有的官方代表们的高调言辞和空话所遮蔽,这些人不断地、换着花样地将令人担忧的事实巧辩过去,并以之证明他们的考虑。”


汉娜·阿伦特因而提出一个尖锐的问题:如果不幸遇见黑暗时代,个人何为?生逢黑暗,如何寻找光亮?在黑暗时代寻找光明必然要付出巨大的代价,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黑暗时代是一面镜子,它映照出人性的光辉与阴暗。有人助纣为虐,有人去国离乡,有人沉默不语,有人付出一切代价奋争。汉娜·阿伦特认为即使是在最黑暗的时代,人民还是有期望光明的权利,而光明与其说是来自于理论与观念,不如说是来自于某些男人和女人,源于他们的生命和作品所发出的萤萤微光,“正是那些在最黑暗的时刻仍不放弃希望的人们,用他们的坚韧和勇气,编织了历史中最耀眼的光环”。


年青时,汉娜·阿伦特的作品从未如此地深刻影响我。我随身常带着她的《黑暗时代的人们》,有空就翻阅。那些穿越历史的洞见至今闪烁在我眼前:


黑暗时代并非缺乏光明,而是人们忘记了如何点燃内心的火把。


恐惧是黑暗时代的常客,但勇敢者却将其转化为前行的动力,用坚定的步伐丈量着未知的领域。


当信仰沦为权力的玩物,是那些坚守信念的人,用他们的血与泪,书写了黑暗时代最崇高的诗篇。


黑暗时代的人们懂得,生活不是等待风暴过去,而是要学会在风雨中跳舞。


当一切似乎都失去了意义,是那些微小的善举和爱意,在黑暗中划出一道道温暖的弧线。


黑暗时代的人们知道,真正的力量并非来自肌肉的强壮,而是来自心灵的坚韧和不屈。


在黑暗中跌倒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了站起来的勇气;每一次的重新站立,都是对黑暗最有力的挑战。


黑暗时代终将过去,而那些在黑暗中坚守的人们,他们的名字和故事将永远被铭记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5


朋友对我说:你俩于茫茫人海中遇见,是何等的幸运;你俩偏偏遇见不可描述的的时代,是何等的不幸。


我说:不幸遇见这样不可描述的时代,偏偏能遇见她,是何等的幸运。


 


为邹幸彤40岁生日而作,删节版刊于香港《明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