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志标:《环球时报》现象

去年初的时候,曾有朋友议题做一个志愿性质的工作,针对《环球时报》(中文版)的虚假报道导和欺骗评论,做一个连续性的揭露和批驳.设想中,这个任务相当繁重,几乎需要每天更新。最后动议流於笑谈,不成。到底还是大家觉得这个清洗髒活的活没意思。


在我为数不多的朋友圈里,环球时报被提及的频率不算高。但是它从一个我们从来都不会去谈论的东西,逐渐地成为一个谈资,像牛皮糖一样甩不掉,这本身也是见证了某种入侵。在微博社交媒体上,它被谈论的时候越来越多,就像过去人们谈论南方系那样。


象徵《环球时报》作为一种侵入舆论圈的“异形”,其标志事件是去年初的南周献辞事件,它的社评被当做对事件标准看法,强行推销到报纸版面上。这个过程中,发生了零星的抵抗,最后因为抵抗无效更显出它的侵略本性。自此而后,它成为一种彆扭的存在。


我发现,环球时报尽管被当做反面的材料,被当做笑话,但是它依旧越来越多地进入朋友们的文章中,成为专栏文字中类似嵌入式广告一样的东西。在另外一类的媒体转型讨论中,它也会被拿出来做例证——它被当做是粗鲁体制的一部分,但它在步步入侵。


环球时报在几乎所有的热点事件上,都不忌惮展现它的简陋观点,陈光诚、南周事件、浦志强、香港佔中、台湾太阳花运动……这个名单很长很长.它从不使用複杂的论证,它也不在乎逻辑,甚至文句不通,它的立场很容易被解构,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容易“被打败”。


环球时报很难被打败,原因不是它掌握了真理,而是它对真理的蔑视。环球时报更难被羞辱到,因为它无视羞耻感的底线。它通过拆除正确的标准,变得“自由”起来。总结起来看,环球时报之所以一直在“胜利”,不是它是正确的,而是因为它一直“不正确”。


许多朋友都对环球时报的办报方针、评论立场、行文方式进行了充分的揭示,但要想靠这样的方式打败它,是不可能的。在舆论场域,“正确的”机构发言已经被清场了,没有势力与它抗衡。同时,政治生态也变得极简,尽是豺狼处,无处听清音。


环球时报的文章粗鄙、观点粗野,其实是与国民教育的某些特质相吻合的,它不是别的东西,而是与党化教育几十年如一日所培养的头脑思维相匹配。这里不是在贬抑它,不过是在说明这个事实。一旦别的头脑与思维“被拿掉”,它就是天下无敌的了。


对环球时报的批评与揭露,就属於“别的头脑与思维”。过去,这部分“头脑与思维”一度佔据半壁江山,但随着大势已去,这部分“头脑与思维”处於衰退的过程,在观点市场中非常边缘化。环球时报成为“主流”,因为别的“头脑与思维”遭灭杀,“主流”更甚。


仅凭辩解与驳斥是难以打倒环球时报的,这是因为:在一个变质、变简化的公共领域,它获得了自行“繁殖”的能力,越谈论它,它越传播,哪怕是以对立面揭露它的欺骗,也不会中止它,反而是激发它,使得它被携带者散开.最实际的方式,就是不谈论它。


总的来说,环球时报的“上位”,反映的是垮塌中国中政治下流化的趋势。究其价值而言,也不是什么重要的东西,并不可怕,不过是一类势利的、化身为刀笔吏的投机分子。它会在一段时间内继续造成混淆,吞噬它的力量就藏在它扩大化的污染行动中。


一般而言,邪恶不是被战胜,只不过被掩盖.写完这篇专栏后,我也不会再提及它一个字。它就像是一种在特定政治生态下流行的“病毒”,既然不能阻止,不如禁绝它——如果群体不能禁绝它,个人就将其紧闭.这样,也许可以避免它藉力打力,反为之所乘。


 

民主中国 | minzhuzhongguo.org

宋志标:《环球时报》现象

去年初的时候,曾有朋友议题做一个志愿性质的工作,针对《环球时报》(中文版)的虚假报道导和欺骗评论,做一个连续性的揭露和批驳.设想中,这个任务相当繁重,几乎需要每天更新。最后动议流於笑谈,不成。到底还是大家觉得这个清洗髒活的活没意思。


在我为数不多的朋友圈里,环球时报被提及的频率不算高。但是它从一个我们从来都不会去谈论的东西,逐渐地成为一个谈资,像牛皮糖一样甩不掉,这本身也是见证了某种入侵。在微博社交媒体上,它被谈论的时候越来越多,就像过去人们谈论南方系那样。


象徵《环球时报》作为一种侵入舆论圈的“异形”,其标志事件是去年初的南周献辞事件,它的社评被当做对事件标准看法,强行推销到报纸版面上。这个过程中,发生了零星的抵抗,最后因为抵抗无效更显出它的侵略本性。自此而后,它成为一种彆扭的存在。


我发现,环球时报尽管被当做反面的材料,被当做笑话,但是它依旧越来越多地进入朋友们的文章中,成为专栏文字中类似嵌入式广告一样的东西。在另外一类的媒体转型讨论中,它也会被拿出来做例证——它被当做是粗鲁体制的一部分,但它在步步入侵。


环球时报在几乎所有的热点事件上,都不忌惮展现它的简陋观点,陈光诚、南周事件、浦志强、香港佔中、台湾太阳花运动……这个名单很长很长.它从不使用複杂的论证,它也不在乎逻辑,甚至文句不通,它的立场很容易被解构,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容易“被打败”。


环球时报很难被打败,原因不是它掌握了真理,而是它对真理的蔑视。环球时报更难被羞辱到,因为它无视羞耻感的底线。它通过拆除正确的标准,变得“自由”起来。总结起来看,环球时报之所以一直在“胜利”,不是它是正确的,而是因为它一直“不正确”。


许多朋友都对环球时报的办报方针、评论立场、行文方式进行了充分的揭示,但要想靠这样的方式打败它,是不可能的。在舆论场域,“正确的”机构发言已经被清场了,没有势力与它抗衡。同时,政治生态也变得极简,尽是豺狼处,无处听清音。


环球时报的文章粗鄙、观点粗野,其实是与国民教育的某些特质相吻合的,它不是别的东西,而是与党化教育几十年如一日所培养的头脑思维相匹配。这里不是在贬抑它,不过是在说明这个事实。一旦别的头脑与思维“被拿掉”,它就是天下无敌的了。


对环球时报的批评与揭露,就属於“别的头脑与思维”。过去,这部分“头脑与思维”一度佔据半壁江山,但随着大势已去,这部分“头脑与思维”处於衰退的过程,在观点市场中非常边缘化。环球时报成为“主流”,因为别的“头脑与思维”遭灭杀,“主流”更甚。


仅凭辩解与驳斥是难以打倒环球时报的,这是因为:在一个变质、变简化的公共领域,它获得了自行“繁殖”的能力,越谈论它,它越传播,哪怕是以对立面揭露它的欺骗,也不会中止它,反而是激发它,使得它被携带者散开.最实际的方式,就是不谈论它。


总的来说,环球时报的“上位”,反映的是垮塌中国中政治下流化的趋势。究其价值而言,也不是什么重要的东西,并不可怕,不过是一类势利的、化身为刀笔吏的投机分子。它会在一段时间内继续造成混淆,吞噬它的力量就藏在它扩大化的污染行动中。


一般而言,邪恶不是被战胜,只不过被掩盖.写完这篇专栏后,我也不会再提及它一个字。它就像是一种在特定政治生态下流行的“病毒”,既然不能阻止,不如禁绝它——如果群体不能禁绝它,个人就将其紧闭.这样,也许可以避免它藉力打力,反为之所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