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鱼:知识分子到底有没有原罪

这个时代需要解放,需要反叛,需要自由,需要变革。可惜的是,没有人愿意从杨绛和钱锺书的产品中寻求些许慰借。因为他们就根本没有准备为这个时代提供真正的产品。
 
 
  
杨绛的去世,加之她和钱锺书的故事一直是主流话语中知识分子的典范,再配合著自媒体时代浅薄刷流量的刚需,本来烘托著一个巨大的蛋糕。
 
当然她也很不幸活在了最悲观的一个时代,连最主流的体制内人士也开始深深的反思人生,反思是不是以前太过于拒绝政治,从而被政治玩弄的欲哭无泪。于是乎,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人们不只是单纯的善意悼念一个长寿的老年知识分子,也不止是关注她到底在文化上有多少造诣和创见,更关注一个人在社会中是否承担了相应的政治责任。
 
可是,这一点似乎扎中了很多人的痛点。知识精英一直以来的自负,在于认定自己是社会变革中的脊梁,是不可或缺的社会中坚,甚至是社会良性变革的唯一希望。
 
不过,有多少荣誉,就有多少责任,这是一个很简单的命题。如果主流知识分子一定要带上金色的奖章,也不能在飞翔的时候就抛弃掉这些黄金的枷锁。
 
如今的社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状况,就需要不同类型的有识之士来做出相应的担当。杨绛和钱锺书在这么多年的政治风雨中游刃有馀,叫做五朝元老也未曾不可。而这么多年的政治,几乎没有什么美好的时光。一个人善于适应社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作为成功学来说当然挺好。可是更伟大的情操还是在于承担社会责任,勇于改变不公,而不是顺应不公,或者在普遍的不公之下做些不痛不痒的事情博得喝彩。
 
放眼历史,被记住的知识分子不是那些当代最为成功的人士,而是最敢于提供社会刚需的斗士。他们的命运或许悲惨,但是这样伟大的行为更值得传唱。即便是金瓶梅的作者,也在最反人性的时代提供了最人性的作品,即便很不完美,依然得以传世。
 
杨绛和钱锺书盛名之下,当世流传的东西倒是几乎没有。这个时代需要解放,需要反叛,需要自由,需要变革。可惜的是,没有人愿意从他们的产品中寻求些许慰借。因为他们就根本没有准备为这个时代提供真正的产品。
 
既然是一个勇于逃避政治的典范,甚至是一个主动逢迎不公的赢家,这样的行为作为一种公共生活的原罪又有何妨。
 
这样的道德拷问或许会让诸多人觉得不够舒服,毕竟在不公的时代坚持公义是不舒服的。而舒服的逃避了公义,又接受道德的拷问还是很不舒服。然而,为何有人要坚持认为既可以享受公共名望,还可以逃避公共道义,这就颇为奇怪了。
 
这样说来,这个时代在主流社会中获得了巨大成功的知识分子,事实上就是有原罪的。这样的原罪和政府控制下的市场里获得了成功的企业一样,有著无可回避的原罪。
 
承认原罪并不可怕,这总比又要逃避公义,又要靠公义安身立命要强。否定原罪,等于不诚实,这倒是更致命的错误了。
民主中国 | minzhuzhongguo.org

守鱼:知识分子到底有没有原罪

这个时代需要解放,需要反叛,需要自由,需要变革。可惜的是,没有人愿意从杨绛和钱锺书的产品中寻求些许慰借。因为他们就根本没有准备为这个时代提供真正的产品。
 
 
  
杨绛的去世,加之她和钱锺书的故事一直是主流话语中知识分子的典范,再配合著自媒体时代浅薄刷流量的刚需,本来烘托著一个巨大的蛋糕。
 
当然她也很不幸活在了最悲观的一个时代,连最主流的体制内人士也开始深深的反思人生,反思是不是以前太过于拒绝政治,从而被政治玩弄的欲哭无泪。于是乎,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人们不只是单纯的善意悼念一个长寿的老年知识分子,也不止是关注她到底在文化上有多少造诣和创见,更关注一个人在社会中是否承担了相应的政治责任。
 
可是,这一点似乎扎中了很多人的痛点。知识精英一直以来的自负,在于认定自己是社会变革中的脊梁,是不可或缺的社会中坚,甚至是社会良性变革的唯一希望。
 
不过,有多少荣誉,就有多少责任,这是一个很简单的命题。如果主流知识分子一定要带上金色的奖章,也不能在飞翔的时候就抛弃掉这些黄金的枷锁。
 
如今的社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状况,就需要不同类型的有识之士来做出相应的担当。杨绛和钱锺书在这么多年的政治风雨中游刃有馀,叫做五朝元老也未曾不可。而这么多年的政治,几乎没有什么美好的时光。一个人善于适应社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作为成功学来说当然挺好。可是更伟大的情操还是在于承担社会责任,勇于改变不公,而不是顺应不公,或者在普遍的不公之下做些不痛不痒的事情博得喝彩。
 
放眼历史,被记住的知识分子不是那些当代最为成功的人士,而是最敢于提供社会刚需的斗士。他们的命运或许悲惨,但是这样伟大的行为更值得传唱。即便是金瓶梅的作者,也在最反人性的时代提供了最人性的作品,即便很不完美,依然得以传世。
 
杨绛和钱锺书盛名之下,当世流传的东西倒是几乎没有。这个时代需要解放,需要反叛,需要自由,需要变革。可惜的是,没有人愿意从他们的产品中寻求些许慰借。因为他们就根本没有准备为这个时代提供真正的产品。
 
既然是一个勇于逃避政治的典范,甚至是一个主动逢迎不公的赢家,这样的行为作为一种公共生活的原罪又有何妨。
 
这样的道德拷问或许会让诸多人觉得不够舒服,毕竟在不公的时代坚持公义是不舒服的。而舒服的逃避了公义,又接受道德的拷问还是很不舒服。然而,为何有人要坚持认为既可以享受公共名望,还可以逃避公共道义,这就颇为奇怪了。
 
这样说来,这个时代在主流社会中获得了巨大成功的知识分子,事实上就是有原罪的。这样的原罪和政府控制下的市场里获得了成功的企业一样,有著无可回避的原罪。
 
承认原罪并不可怕,这总比又要逃避公义,又要靠公义安身立命要强。否定原罪,等于不诚实,这倒是更致命的错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