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仲裁给中国怎样的教训?它将如何影响两岸关系?台湾是否可以趁机打开外交新局面?
旅美历史学者黎蜗藤在香港《苹果日报》发表文章《南海仲裁案给中国的惨重教训》认为,尽管中国一直坚持不承认、不参与、不接受、不执行的"四不"政策,甚至形容仲裁结果为"一张废纸",但无可否认,仲裁庭的判决不但合法,而且这个判例还对以后的裁决具有法律效力。它不仅对南海局势产生深远的直接影响,更会影响以后海洋法在其他场合的应用。
黎蜗藤说,越来越多的中国(和华裔)的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学者意识到,从一开始,中国坚持不参与就是一个错误。如果中国参与了管辖权的审理程序,那么中国可做的事就很多。可惜,中国强调不承认不参与,仅仅出台了立场文件。中国为无视国际法程序付出惨痛的代价,以后的诉讼可能还会接踵而来。可是,"这个判决几乎剥去了中国的一切颜面,势必加剧中国与国际法的对抗,为通过国际法解决南海问题带来更悲观的前景"。
仲裁效力不及11段线?
中华民国国际法学会理事长李念祖在台湾《上报》发表文章《南海仲裁对中华民国欠缺公道》认为,如果说菲律宾挑战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疆界主张,其所挑战的,其实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九段线,仲裁庭所判断的,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九段线,其效力不及于中华民国的11段线。
李念祖说,讨论这个问题,国际社会,包括北京政府在内,都不该忽略在台湾的中华民国一直存在的事实,也不该忽略中华民国宪法及宪政秩序的存在。从时间上就看得出来,11段线是紧接着1946年中华民国制定宪法,于宪法第四条规定固有疆域之后,为界定固有疆域而划定的。"位于台湾的中华民国没有受到仲裁庭应有的尊重,最令人遗憾地方的,就在于有没有提供我国一个公平的司法平台"。
激化台湾主权抗争情绪?
台湾前立法委员陈昭南在《风传媒》发表文章《太平岛不太平,台湾又被出卖了吗》认为,中共似乎也已经成长为海洋大国,并蓄意要将南海海域圈成她自己的内海,这也就是小英政府之所以刻意回避11段线(或中国所称的9段线)论述的主要考虑之一。
同时,如果太过明显附合美国立场发言,在两岸已进入冰冻期的现阶段状态下,很可能让北京政权视为挑衅行为而藉此打为"两国论",进而故意挑起两岸事端,原所欠缺的两岸信任关系就更难建立了。
陈昭南指出,细观蓝营的所有言论,基本上都在同一调性上:激化主权抗争情绪,将台湾立场往中国原所希望的方向挪移成两岸同调抗美的一致性。"也许有必要提醒,世界上只有一个国家会不断扬言要:血洗台湾、解放台湾、并吞台湾的"。
国家论述的陷阱?
台湾《自由时报》发表社论《"保岛不保国",台湾将成最大输家》认为,台湾政府诉诸所谓的"十一段线",根本是自找麻烦,徒然予人两岸站在同一阵线之感。"包括太平岛的历史推论,只是统派连结中国的一端;基于台湾主体,新政府一定要拨云见日,避开那些国家论述的陷阱"。
社论认为,在美国亚太再平衡、日本新安保、南海风云起之际,台湾更应该以本有的战略位置,连结有利于捍卫国家安全的民主盟友,从而打开外交、经贸的新局面,包括新南向政策之推动。"两岸关系位阶高于外交",证明严重损害台湾主权,对国计民生造成极大负面冲击,且不符当今的亚太国际战略变化,当然不能马规蔡随。"蔡政府不仅要清除国民党执政时给予北京的幻想,也要加强对国际社会表达清晰有力的国家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