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友渔 :我们的生命像野草——序蔡楚诗文集《油油饭》

(“《零八宪章》十周年:知行合一”征文)


2018126蔡楚悼念刘晓波.jpg (440×330)

蔡楚纪念刘晓波(作者提供)
 

 

蔡楚君嘱托我为他的新作做序,我把他的诗文集读了两遍,阅读间不断生出感慨,不断回忆起我两人初次见面的情景。

 

那是45年前的事。1972年,我从上山下乡知识青年调回城工作,分配在成都轴承厂锻工车间,我干的活是锻工的第一道工序——下料,给我们运料的是一帮临时工,他们可能是全厂唯一一群在身份等级上比锻工还低的人。运料工中有一人身材长相都颇为出众,休息时说话滔滔不绝、旁若无人。他可能已经对我略有所知,见面打个招呼就长聊起来,话题多半是文学艺术,还有人生命运,他说话毫无忌惮,甚至涉及到自己的感情生活,失恋的经历。

 

我当时没有问他的姓名,我想,他那时还没有“蔡楚”这个的笔名。他给我的印象深刻,以至于30年之后一位友人一讲起曾在成都轴承厂当过搬运工,现为独立中文笔会负责人之一的蔡楚,我立即把他与我的旧交对上了号。当时我已经在北京工作,他则定居美国。我们别后第一次见面是20159月,在香港中文大学。

 

1972年,当时蔡楚君和我都还在底层挣扎。他工装破旧,尘垢满面,但笑容灿烂、器宇不凡,我当时就断定;此人绝非等闲之辈。

 

2018126野草.jpg (224×322)

 

在四川,在成都,在我的生活圈子之内,有不少人都是这样,身份低微,生活清苦,但志存高远,在看起来毫无希望的时代顽强地生长、顽强地奋斗,我们的生命像野草。

 

蔡楚是众多野草中遭到专制巨轮碾压几乎粉碎的小草,他因为所谓的“家庭出身问题”而不能升入高中学习,甚至连当一个正规的体力劳动者都不可能。他的父亲在文化大革命中被当成反革命遭到批斗,在斗争会上被毒打致死;他的母亲在与人闲聊时涉及政治,被人告发,为了避免被斗争和凌辱,愤而自尽。他从少年时代起就承担起照顾弟弟妹妹的责任,兄妹五人相依为命。“斷瓦頹垣破床敗絮,食不糊口衣不敝體”。在文革的浪潮席卷中国大地时,千千万万的中国人——不论是不甘沦落之辈还是纯粹无辜——都遭遇横祸,蔡楚也险遭灭顶之灾,他因为写诗和参加地下文学活动而被批斗和关押,最后由于应对得当和侥幸才免于被捕判刑。

   

在大陆专制社会条件下,蔡楚只能在最底层的泥淖中打滚,他当过16年的 临时工,除了我目睹的搬运工,还当过石工、泥工,拉过架子车,蹬过三轮车,等等,但是,他并不自甘卑微和沉沦,他“多了一点野性,常自喻为一朵野花”,这朵野花开放得也许并不绚丽夺目、芳香扑鼻,但其强韧不屈却引人注目,请看蔡楚本人写下的诗句,它把对于人世沧桑、宇宙浩渺的慨叹与自强不息的壮志天衣无缝地结合在一起;

 

自己的歌

             

   象一只深秋的蟋蟀,

   哼唱著世紀的沒落;

   象一條未涸的小溪,

   從最後的荒灘上流過。

           

   或者是逆風的帆船,

   在尋找喘氣的停泊。

   或者是綻開的花朵,

   何日有溫柔的風來撫摸?

                

   我寂寂地唱起,

   唱起自己熟悉的歌:

   生命是多麽短促,

   人世又多麽坎坷……

                

   蹉跎,絕滅的蹉跎,

   要向茫茫的太空中去追索!

   我希望借來銀河,

   去熄滅那照耀的天火!

 

如果说,蔡楚是一棵碾不碎、压弯了又立起来的小草,那么更值得注意的是,他属于一大片顽强生长、相互支撑的野草,他们的存在,他们的声音,谱写了当代中国民间诗歌史或民间文学史的不朽篇章。

 

在上世纪60年代,在成都的民间诗人邓垦、陈墨等人的周围,聚集了一批生活在底层但是有文学艺术追求的诗人,他们在政治高压和生活困顿的条件下写出在精神上追求自由和独立、狂放不羁、直抒胸臆的诗篇,并且定期聚会,相互切磋、鼓励。这个群体逐渐发展成为成都野草文学社,在上世纪70年代还自编民间刊物《野草》。 野草的女诗人无慧说过:“在那个讲阶级、论出身的年代,我们实实在在是生长在田边地头、墙角石缝的野草,任凭风吹雨打,备受车辗人踏。”

《野草》由陳墨任主編,由萬壹、鄧墾、徐坯、馮裏等任編輯,組成編輯部,油印完成之后除了分发给同仁,还張貼在成都的闹市街头。陳墨說:“《野草》不僅固化了詩友間的相互影響,也使探索成為凝聚力;而想在新詩史上獨樹壹幟的派別理想,也得以初步嘗試——那就是卑賤者不屈不撓的野性,我們當然以此而自豪,並認定這便是我們人生價值之所在。” 邓垦說:“這土地,這人世,不平事太多。我們的最大不平,就是不慣於喉嚨被鎖著鏈子,我們的喉頭在痛苦地發癢。因此,我們唱出了這集子。” 他在风雨如晦的文革高潮中寫出了《在那個陰暗多雨的季節》:

 

妳的歌難道只僅僅是秋雁呼喚的長空,

夜半冷月下的流螢徘徊在荒冢?

妳的歌難道只僅僅是神往於一個桃色的夢?

白雲深山裏幾聲清淡的清淡的暮鐘?

 

不,我相信人們將真實地評價妳,

正如落葉最懂得秋天,寒梅不欺騙春風,

當他們提起,在那個陰暗多雨的季節,

血,是多麼紅,心,是多麼沈重。

 

野草的诗与歌,是他们生命的呐喊,这种声音最为真实,不但对野草们的个体生命如此,对于那个时代也是如此。黑夜就是黑夜,压迫就是压迫,饥饿就是饥饿,鲜血就是鲜血。野草们的身份、地位、遭遇,决定了他们看到什么就说什么,诗文中所表达的,就是自己感受到的。而中国的大多数诗人,总是不能或不敢直面残酷的现实,且不说与《野草》同时代的《雷锋之歌》和《青纱帐——甘蔗林——他们轰动一时,传颂一时,是货真价实的颂歌,毛泽东思想的颂歌,但在真正的文学史上被弃之如敝履。就拿民间诗人脍炙人口的篇什来说,基本上也经不起历史浪潮的冲洗,因为,那些诗作者对于他们身处其中的时代的本质——压迫、专政、家破人亡、走投无路等等,并无感同身受。他们如同医学上的安慰剂,最多能起到抚慰和心理缓解的作用。

 

让我们来比较一下两首诗。第一首是食指的《相信未来》:

 

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
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
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
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

当我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
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
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霜的枯藤
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

 

这是投入文革的红卫兵一代的代表作,有失望、不满、哀愁,但文革小将曾经叱咤风云的余热或者余威,给了他们放眼未来的信心。细究起来,它的感情是矫饰的,正应了辛弃疾的话:“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

再来看蔡楚的诗《我守着》

 

我守着無邊的曠野,

我守着亘古的冷月;

告訴我有什麽地方?

我守着固我的殘缺。

  

我守着紛紛的落葉,

我守着深秋的蕭瑟;

告訴我、春歸何處?

我守着冬日的寒徹。

  

我守着,熱望象泡沫似破滅,

我守着華夏的墨色......

 

读这首诗,我心中没有产生浅玫瑰色的温暖的意象,只有寒意,只有绝望,没有希望。我想起了欧阳修的“诗穷而后工”,想起了太史公的“此皆发愤之所为作也”。

 

野草与荆棘相伴,与大地相连,与桂冠无缘,但它们是生命世界的一部分,而且是最基本、最重要的部分。世间的繁华会消失,而顽强生长的是野草。

我们的诗歌是野草,我们的生命像野草。

 

 

徐友渔   201711月于纽约

 

民主中国 | minzhuzhongguo.org

徐友渔 :我们的生命像野草——序蔡楚诗文集《油油饭》

(“《零八宪章》十周年:知行合一”征文)


2018126蔡楚悼念刘晓波.jpg (440×330)

蔡楚纪念刘晓波(作者提供)
 

 

蔡楚君嘱托我为他的新作做序,我把他的诗文集读了两遍,阅读间不断生出感慨,不断回忆起我两人初次见面的情景。

 

那是45年前的事。1972年,我从上山下乡知识青年调回城工作,分配在成都轴承厂锻工车间,我干的活是锻工的第一道工序——下料,给我们运料的是一帮临时工,他们可能是全厂唯一一群在身份等级上比锻工还低的人。运料工中有一人身材长相都颇为出众,休息时说话滔滔不绝、旁若无人。他可能已经对我略有所知,见面打个招呼就长聊起来,话题多半是文学艺术,还有人生命运,他说话毫无忌惮,甚至涉及到自己的感情生活,失恋的经历。

 

我当时没有问他的姓名,我想,他那时还没有“蔡楚”这个的笔名。他给我的印象深刻,以至于30年之后一位友人一讲起曾在成都轴承厂当过搬运工,现为独立中文笔会负责人之一的蔡楚,我立即把他与我的旧交对上了号。当时我已经在北京工作,他则定居美国。我们别后第一次见面是20159月,在香港中文大学。

 

1972年,当时蔡楚君和我都还在底层挣扎。他工装破旧,尘垢满面,但笑容灿烂、器宇不凡,我当时就断定;此人绝非等闲之辈。

 

2018126野草.jpg (224×322)

 

在四川,在成都,在我的生活圈子之内,有不少人都是这样,身份低微,生活清苦,但志存高远,在看起来毫无希望的时代顽强地生长、顽强地奋斗,我们的生命像野草。

 

蔡楚是众多野草中遭到专制巨轮碾压几乎粉碎的小草,他因为所谓的“家庭出身问题”而不能升入高中学习,甚至连当一个正规的体力劳动者都不可能。他的父亲在文化大革命中被当成反革命遭到批斗,在斗争会上被毒打致死;他的母亲在与人闲聊时涉及政治,被人告发,为了避免被斗争和凌辱,愤而自尽。他从少年时代起就承担起照顾弟弟妹妹的责任,兄妹五人相依为命。“斷瓦頹垣破床敗絮,食不糊口衣不敝體”。在文革的浪潮席卷中国大地时,千千万万的中国人——不论是不甘沦落之辈还是纯粹无辜——都遭遇横祸,蔡楚也险遭灭顶之灾,他因为写诗和参加地下文学活动而被批斗和关押,最后由于应对得当和侥幸才免于被捕判刑。

   

在大陆专制社会条件下,蔡楚只能在最底层的泥淖中打滚,他当过16年的 临时工,除了我目睹的搬运工,还当过石工、泥工,拉过架子车,蹬过三轮车,等等,但是,他并不自甘卑微和沉沦,他“多了一点野性,常自喻为一朵野花”,这朵野花开放得也许并不绚丽夺目、芳香扑鼻,但其强韧不屈却引人注目,请看蔡楚本人写下的诗句,它把对于人世沧桑、宇宙浩渺的慨叹与自强不息的壮志天衣无缝地结合在一起;

 

自己的歌

             

   象一只深秋的蟋蟀,

   哼唱著世紀的沒落;

   象一條未涸的小溪,

   從最後的荒灘上流過。

           

   或者是逆風的帆船,

   在尋找喘氣的停泊。

   或者是綻開的花朵,

   何日有溫柔的風來撫摸?

                

   我寂寂地唱起,

   唱起自己熟悉的歌:

   生命是多麽短促,

   人世又多麽坎坷……

                

   蹉跎,絕滅的蹉跎,

   要向茫茫的太空中去追索!

   我希望借來銀河,

   去熄滅那照耀的天火!

 

如果说,蔡楚是一棵碾不碎、压弯了又立起来的小草,那么更值得注意的是,他属于一大片顽强生长、相互支撑的野草,他们的存在,他们的声音,谱写了当代中国民间诗歌史或民间文学史的不朽篇章。

 

在上世纪60年代,在成都的民间诗人邓垦、陈墨等人的周围,聚集了一批生活在底层但是有文学艺术追求的诗人,他们在政治高压和生活困顿的条件下写出在精神上追求自由和独立、狂放不羁、直抒胸臆的诗篇,并且定期聚会,相互切磋、鼓励。这个群体逐渐发展成为成都野草文学社,在上世纪70年代还自编民间刊物《野草》。 野草的女诗人无慧说过:“在那个讲阶级、论出身的年代,我们实实在在是生长在田边地头、墙角石缝的野草,任凭风吹雨打,备受车辗人踏。”

《野草》由陳墨任主編,由萬壹、鄧墾、徐坯、馮裏等任編輯,組成編輯部,油印完成之后除了分发给同仁,还張貼在成都的闹市街头。陳墨說:“《野草》不僅固化了詩友間的相互影響,也使探索成為凝聚力;而想在新詩史上獨樹壹幟的派別理想,也得以初步嘗試——那就是卑賤者不屈不撓的野性,我們當然以此而自豪,並認定這便是我們人生價值之所在。” 邓垦說:“這土地,這人世,不平事太多。我們的最大不平,就是不慣於喉嚨被鎖著鏈子,我們的喉頭在痛苦地發癢。因此,我們唱出了這集子。” 他在风雨如晦的文革高潮中寫出了《在那個陰暗多雨的季節》:

 

妳的歌難道只僅僅是秋雁呼喚的長空,

夜半冷月下的流螢徘徊在荒冢?

妳的歌難道只僅僅是神往於一個桃色的夢?

白雲深山裏幾聲清淡的清淡的暮鐘?

 

不,我相信人們將真實地評價妳,

正如落葉最懂得秋天,寒梅不欺騙春風,

當他們提起,在那個陰暗多雨的季節,

血,是多麼紅,心,是多麼沈重。

 

野草的诗与歌,是他们生命的呐喊,这种声音最为真实,不但对野草们的个体生命如此,对于那个时代也是如此。黑夜就是黑夜,压迫就是压迫,饥饿就是饥饿,鲜血就是鲜血。野草们的身份、地位、遭遇,决定了他们看到什么就说什么,诗文中所表达的,就是自己感受到的。而中国的大多数诗人,总是不能或不敢直面残酷的现实,且不说与《野草》同时代的《雷锋之歌》和《青纱帐——甘蔗林——他们轰动一时,传颂一时,是货真价实的颂歌,毛泽东思想的颂歌,但在真正的文学史上被弃之如敝履。就拿民间诗人脍炙人口的篇什来说,基本上也经不起历史浪潮的冲洗,因为,那些诗作者对于他们身处其中的时代的本质——压迫、专政、家破人亡、走投无路等等,并无感同身受。他们如同医学上的安慰剂,最多能起到抚慰和心理缓解的作用。

 

让我们来比较一下两首诗。第一首是食指的《相信未来》:

 

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
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
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
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

当我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
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
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霜的枯藤
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

 

这是投入文革的红卫兵一代的代表作,有失望、不满、哀愁,但文革小将曾经叱咤风云的余热或者余威,给了他们放眼未来的信心。细究起来,它的感情是矫饰的,正应了辛弃疾的话:“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

再来看蔡楚的诗《我守着》

 

我守着無邊的曠野,

我守着亘古的冷月;

告訴我有什麽地方?

我守着固我的殘缺。

  

我守着紛紛的落葉,

我守着深秋的蕭瑟;

告訴我、春歸何處?

我守着冬日的寒徹。

  

我守着,熱望象泡沫似破滅,

我守着華夏的墨色......

 

读这首诗,我心中没有产生浅玫瑰色的温暖的意象,只有寒意,只有绝望,没有希望。我想起了欧阳修的“诗穷而后工”,想起了太史公的“此皆发愤之所为作也”。

 

野草与荆棘相伴,与大地相连,与桂冠无缘,但它们是生命世界的一部分,而且是最基本、最重要的部分。世间的繁华会消失,而顽强生长的是野草。

我们的诗歌是野草,我们的生命像野草。

 

 

徐友渔   201711月于纽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