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陌生之人,可以一见如故;一些亲戚故交,可能愈行愈远。这是很多人都有的人生体验。主要原因在三观。三观差异太大,道德品质悬殊,相互反感、排斥、鄙弃就是难免的。

 

孔子说,道不同不相为谋。道者,道德也,以三观为核心。三观者,本体观、人性观、价值观也,统属于道德观。道德观不同,鸡对鸭讲,当然难以谋到一块去。即使勉强同谋,也是苟同苟合,极易决裂成仇。君子与小人、圣贤与盗贼之别,就是三观之别。孔子的训导和孔明“亲君子,远小人”的提醒,万古长新。

 

凝听公众号《人的不同政治意识形态和基因有关?》一文说:“我们的“道德感”从哪儿来?不同的政治意识形态是如何形成的?乔纳森·海特在《正义之心》一书中告诉我们,人的道德思想并非是后天习得,更不是自己临时理性计算的结果,而是头脑中固有,甚至在一定程度上由基因决定的。”

 

乔纳森·海特的说法是否正确,要看怎么理解。特提供准确的说法如下。道德思想、道德观就是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包括本体观、人性观、价值观、政治观、历史观。前三观都属于道德观,后二观也是道德观在政治和历史领域的展现。

 

意识形态就是文化体系。所有文化无不根源于心性,无非心性所发。发而比较正确,就是正学;发而高度正确,至正大中,就是仁学;发而不正就非正学,就是邪说。可以说,仁学正学皆良知所发,歪理邪说皆恶习所发。

 

人之习性包括后天养成和血脉传承,即某些习性也有一定的先天性,人之初就从娘胎带来。如果这样理解,可以说,人的道德思想在一定程度上由基因决定。

 

于此可见,唯物主义道德观必然错误。以物为本,必然蔽于物而不知人更不知天,就不可能对道德真谛产生正确的认知。恩格斯说:

 

“我们拒绝想把任何道德教条当作永恒的、终极的、从此不变的伦理规律强加给我们的一切无理要求,这种要求的借口是,道德世界也有凌驾于历史和民族差别之上的不变的原则。相反地,我们断定,一切以往的道德论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而社会直到现在是在阶级对立中运动的,所以道德始终是阶级的道德;它或者为统治阶级的统治和利益辩护,或者当被压迫阶级变得足够强大时,代表被压迫者对这个统治的反抗和他们的未来利益。”(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六卷《反杜林论》)

 

不承认“永恒的、终极的、不变的伦理规律”,不承认“道德世界也有凌驾于历史和民族差别之上的不变的原则”,认为“一切以往的道德论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认为“道德始终是阶级的道德”云云,都是物本主义的逻辑必然。

 

道德植根于性与天道,性即仁性,仁是道德之根。不明仁性,就不能成为仁者,就没有仁义道德的内驱力。物本主义以物为本,昧于人天,道德无根。人本主义以人为本,知人昧天,道德有根而不牢。唯仁本主义立足人道上达天道,天人合一,道德根本最为扎实,资源作为丰富,观念最为正确。

 

没有道德正确,就没有政治正确。道德正确的前提是道德观的正确。西方的政治正确,往往非正确,关键就在于道德观非正确,其道德观是人本主义,蔽于人而不知天。马家的政治正确,无不极反常,关键就在于道德观极反常,蔽于物而不知人更不知天。

 

有个说法近年来颇为流行:三观相同和相近者才能真正相亲相爱。不错但不确。因为三观有对错正邪之别。错而邪的三观,其相同和相近者不仅不能相亲相爱,反而会相仇相恨,内讧内乱,自相残杀。古今中西两极势力无不如此,就是因为两极主义三观极错极邪,极端反常。邪恶分子中,死于内讧者往往多于死于外敌者,根本原因在此。

2021-8-11余东海集于邕城青秀山下独乐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