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各地最近罕见出现反清零政策的示威活动后,当局正戏剧性地加大和加快新冠防疫措施的松绑力度,星期三(2022年12月7日)宣布十项新规定,包括不准随意对小区和街道实施临时封控。此类大范围的、突然的封控措施已经实施三年,曾一直受到民众的不满,但直到全国各地最近出现罕见的反政府示威之前,当局一直不肯松绑。
法国《世界报》评论员阿兰·弗拉雄(Alain Frachon)周四刊出文章分析说,经济增长放缓、年轻人高失业、数百万受到隔离的人筋疲力尽:在过去两年多的时间内,新冠疫情显现了中国专制制度的缺陷。
弗拉雄表示,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对抗,是北京想要的。2020年3月至4月,新冠危机刚刚开始的时候,面对病毒,习近平领导下的中国展示了它的治理模式的优越性。(中国)说,这件事证明:独裁统治是胜过民主的,只有独裁统治才能选择雄心勃勃的清零政策。可今天,中国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而且还砸得很疼:在激烈抗议的压力下,习近平领导下的中国突然地放弃了新冠清零路线。街头的抗议声让中共退缩了。
弗拉雄写道,在疫情刚开始的时候,中国行动迟缓且管理缺乏透明。中国迟迟没有就疫情在武汉爆发发出警告,迟迟没有把它所知道的有关新冠病毒的一切告知外界。但很快,党国一体的中国就做出了反应,他装备了自己。中国生产口罩、检测剂,而且还最先研制出了疫苗。而在自我批评是生活一部分的西方世界,我们再一次接受了一个陈旧的胡说八道:独裁比民主更有效。
独裁政府反应更快,它没有没完没了的讨论,它既没有议会磋商的烦恼,也没有众多的专家的意见要考虑。民主政府,它缓慢、乱哄哄,当危险到来的时候,还在致力于无用的分裂和争吵。而且,这个衰落的西方,深信分工的好处,屈服于经济全球化的便利,心甘情愿地将自己医疗工业的一部分转移到了中国。
▲英国广播公司(BBC)12月6日报道:中国新冠疫情:清零政策退场与保全习近平的“面子”
在中国,如果你想要知道政府在新冠防疫方面的打算,听其言不如观其行。
就以北京为例。
感染病例并没有显著的下降,但是现在公共交通不再要求核酸检测结果了;酒吧和餐厅也在慢慢地逐渐重开;在某些情况下,一些人感染新冠之后也被允许居家隔离,而不是被送去集中隔离设施。
从周二(12月6日)起,进入超级市场、办公楼和其他一些公共场所不再需要出示检测结果。
于是当你去审视当下到底是什么情况时,轨迹看来是很清晰了——政府似乎已经悄悄地放弃了新冠清零的目标。
这并不意味着所有新冠的相关防疫限制已经结束——比如,你还是需要有48小时以内的检测结果才能进入医院、学校、餐厅和健身房。同样,这并不代表一些限制措施在半年后将不再存在。
但是,将每一波疫情的新增感染病例都清零的陈述性目标……已经消失了。
新的计划似乎是要减慢病毒的传播,希望令医疗系统能够承受,而不是试图彻底消灭这一疾病。
这可能涉及到在病毒扩散过程中对它进行监察,以管理感染扩散的流向,以及重症和死亡数量。
某些时候,它可能意味着某些措施会重新实施,但是各城市不再需要新增病例数字清零才可开放。
北京并不是唯一解除部分措施的地方——而各地区在这方面的差异也相当大。
以东南省份浙江为例,除了特定职业的人群以外,不再需要定期的检测。
东部的山东省将不再要求在买咳嗽药或者开车上高速公路之前先接受检查;中部河南省则不再要求有核酸检测结果才能进入住宅社区。
上海、武汉、重庆、广州、深圳和成都等大城市均有类似的放宽。
新疆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已经重开了超市、酒店、电影院和健身房。西藏的公共交通亦已恢复运行。
就在几个星期前,中国政府还在敦促全民配合遵守清零防疫的措施。
尽管有压倒性的证据显示中国的防疫封控措施严重打击经济和民众的生计,习近平在最近的党代表大会上仍然站在人民大会堂里,重申对他的这项标志性政策坚定不移。
然后,抗议发生了。
乌鲁木齐一座公寓楼火灾造成10人死亡,引发巨大公愤。
在社交媒体上,人们将死亡惨剧归咎于新冠封控措施,因为据称封锁使得消防人员无法进入现场,也阻挡了居民逃生的出路。北京否认这一点,而BBC也未能核实这些指控,但是毋庸置疑的是,火灾导致了全国多地的示威。
一个又一个城市的抗议者要求结束新冠清零政策。他们想要回到自己原本的生活。一些人开始要求习近平下台。
自从1989年的政治动荡导致天安门广场的血腥镇压之后,从未出现过公众如此广泛地反对共产党的行动。
忽然间,改变发生了——而中国民众开始开玩笑说,抗议其实是有用的。
上星期,前中国领导人江泽民去世,令政府更加备受压力。他的时代作为一个高速发展并且与外面世界重新连通的时期被很多人缅怀,与当下的状况对比鲜明。
对于习近平政府来说,另一个危险是公众悼念的活动可能会演变成更多的抗议。这在几十年前已经发生过,当时改革派领袖胡耀邦去世,民众聚集纪念他,却演变成了天安门示威活动。
所有这一切,导致了一个曾经对新冠防疫政策引发的公愤严重低估的政府,现在忽然改变了思路。
以一种保全面子的方式做到这一点,成了如今的要务。
封控民众远远超出必要时长的中国官员,是永远不会为此走出来向公众道歉的。
但是,共产党开始通过官方媒体转变公共舆论导向,现在它表示,目前新冠病毒的变种致死率已远低于过去。
相较于此前,这是一个明确的转变。过去的主调是声称世界其他地方都陷于新冠疫情地狱之中,而国民应当为自己生活在安全的中国而感到幸运。
如今,仍然存在着两项重大挑战。
首先,是让更多的人接种疫苗,特别是长者和高危人群,这方面一直有不足。官方数据显示80岁以上的人群只有40%接种了疫苗加强针。此前在香港,未接种疫苗的长者在死亡人数中占据相当大的部分。
驱动中国反“清零”抗议示威的年轻一代
第二,官员本来有好几年的时间可以扩大中国医院重症监护(ICU,深切治疗)部门的容量。这在目前仍然不足,所以一旦新冠病例数量激增引发的急症病人大量增加,将对医疗系统构成巨大考验。
出于这个原因,目标将会缓慢推进,试图确保医院不会爆满。如果爆满,封控措施总是可以再度实施的。
中国的防疫新路线将会一步一步地演化,即使这意味着有时候会需要再倒退回去。
▲美国之音(VOA)12月7日报道:动态清零政策大转弯 北京“重磅”推出松绑新十条
在中国各地最近罕见出现反清零政策的示威活动后,当局正戏剧性地加大和加快新冠防疫措施的松绑力度,星期三(2022年12月7日)宣布十项新规定,包括不准随意对小区和街道实施临时封控。
此类大范围的、突然的封控措施已经实施三年,曾一直受到民众的不满,但直到全国各地最近出现罕见的反政府示威之前,当局一直不肯松绑。
中国当局星期三以“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的名义,宣布了官方新华社所说的“重磅”新十条,包括各地有关部门应该按楼栋、单元、楼层和住户划定高风险区,不得随意对小区、社区和街道实施临时封控;不按行政区域开展全员核酸检测;除老人和儿童机构等特殊场所外,不查检健康码;具备居家隔离条件的无症状感染者和轻度患病者一般采取居家隔离;严禁以各种方式封堵消防通道、单元门和小区门,确保群众紧急避险渠道畅通。
上个月,新疆乌鲁木齐一居民楼发生火灾,导致至少10人死亡。人们相信中国坚持推行了三年不讲基本人道、动辄封城、封居民区、封居民楼的疫情防控做法导致居民无法迅速逃生而死亡。这起事件导致上海、北京等多个城市发生了示威抗议。一些人手举白纸,抗议当局封锁消息,剥夺民众的话语权,其中一些人还大胆地喊出了“共产党下台”、“习近平下台”的口号。
当局星期三在推出“新十条”松绑措施时没有提到最近各地发生的抗议活动,但称颁布新措施是“为更加科学精准防控,切实解决防控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当局在发布“新十条”新政时要求各地各有关部门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开,要坚决纠正简单化、一刀切、层层加码等做法。
观察人士们说,各地当局采取这类做法的原因就是为了要坚决拥护和执行党中央、习近平强推的动态清零政策,与此前随意和突然采取封城措施那样,中国当局最近几天突然大动作修改防疫措施,必将给各地的防疫执行工作产生很大的混乱。
美国国务卿布林肯星期一说,中国当局最近看来放松了一些新冠疫情应对措施,但实际状况如何目前还不清楚。他说,美国希望看到中国成功应对新冠疫情,也希望看到当局给予民众表达意见和抗议的自由。
▲美国之音(VOA)12月7日报道:中国防疫“新十条”轻症居家隔离是“动态清零”终结?
香港 —中国新冠肺炎疫情整体持续降温之际,当局12月6日推出“新十条”,进一步调整疫情防控措施,包括缩小核酸检测范围;大部分新冠患者可采取居家隔离。中国卫生官员强调,当局并不是完全放开不管,而是为恢复疫情前生活状态做好准备。有分析则认为,这次调整等同于取消“动态清零”。
中国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12月7日公布新的十条优化防控措施。中国国家卫健委专家组组长梁万年在记者会上表示,目前奥密克戎变异病毒株致病力已逐渐减少,这次防疫措施放宽是因应病毒的特点。
梁万年表示,这次优化并不是完全放开不防,是主动的优化、不是被动的,他解释说,变异株致病力及毒力明显减弱,全人全疫苗完全接种率已超过90%,人民群众的健康意识及健康素养明显提升。
“新十条”包括优化隔离方式。无症状感染者及轻症病例一般采取居家隔离,第六及第七天核酸检测CT值高于或等于35就可以解除,密切接触者也采取五天居家隔离。
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原医疗救助部部长任瑞红对美国之音表示,中国各级政府为过去接近三年的强制隔离付出了高昂代价。
任瑞红说:“以前那种强制(隔离),包括方舱(医院),包括呆在酒店、宾馆是真正的隔离。三年大规模的隔离付出的经济代价是毫无疑问的。地方政府也没有能力再去承担这种隔离所产生的经济成本了。长期的隔离对于民众所造成的心理上的压力也是。经济也几乎陷于崩溃。”
全员核酸检测逐渐成为历史
“新十条”要求精准划分风险区域,按楼层、住户等划定高风险区域,不可随意扩大,也不可采取各种形式的临时封控,连续五天没有新增确诊就要及时解封,同时不按行政区域开展全员核酸检测,进一步缩小核酸检测范围,减少频次,根据防疫工作需要,可以开展快速抗原检测。
除养老院、福利院、医疗机构、托幼机构、中小学等特殊场所外,不要求提供核酸检测阴性证明,不查验健康码,也不再对跨地区流动人员查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及健康码。
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前高管任瑞红表示,一般场所不查健康码是中国疫情防控与国际接轨的先决条件。
任瑞红说:“以前健康码这种东西几乎成了各级政府机关对一个人全程控制的手段。现在不再查验健康码,等于是说,我们不再对患者进行追踪。欧美国家是不可能有这种东西的。 这严重侵犯了个人隐私。”
公布要求科学精准划分风险区域,不得采取各种形式的临时封控,当局会落实高风险区“快封快解”,非高风险区不得限制人员流动。不准停工、停业、停产,没有疫情的学校也要开展正常的面授课堂,并加快推进长者接种新冠疫苗。
“动态清零”被视为抗疫标志口号
中国国家卫健委表示,这次优化措施主要是针对国内各类的疫情防控,暂时不会调整现行入境隔离措施。
在任瑞红眼里,所谓的“新十条”意味着中国已经放弃“动态清零”方针,只不过没有宣之于口。
任瑞红说:“一句话就是‘不再清零了’。不管是动态还是静态的清零都已放弃了,但是也没有必要非要说出来不可。‘动态清零’这个说法一直被认为是中国抗疫胜利的标志性口号。如果说‘放弃动态清零’等于是自己否定了自己。你放弃动态清零给民众的印象就是,我放弃来保护你们了。这是有很大的不适感。一些人(老百姓)其实还是很害怕。”
接受美国之音采访的的台湾行政院前卫生署副署长李龙腾对于中国颁布“新十条”表示欢迎。
李龙腾说:“就像流行感冒我们也只会自行根据流鼻水、喉咙疼、发烧等症状进行治疗而已。你自我健康管理就好了,也不一定要隔离。出门时戴好口罩不传染给别人,这样就够了。没有必要再去什么封城和清零。感觉上这应该是没有必要。”
外界忧松绑后中国疫情大幅反弹
随着管控松绑,外界关注中国新冠疫情会否出现大幅反弹。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前高管任瑞红认为,目前中国确诊人口比例极低,缺乏自然免疫保护力。中国国产疫苗的保护效益也未如理想。
她说,中国疫情面临严峻考验,不排除明年2月中国会遭遇到第一波真正全国性疫情。
任瑞红说:“就好像小婴儿一样。开始的时候你为了保护他,让他无菌,但是孩子一旦跟外界跟社会接触的话,特别容易生病,特别容易得大病。中国民众在失去保护的情况下会怎样?首先要看人们的抵抗力,另外要看你能否很好防范外界病毒对你的入侵。接下来如果中国全国的措施都放松,加上人口的流动量和人口的基数和交通工具的密集程度等等,会出现一波全国的大面积的疫情。”
台湾行政院前卫生署副署长李龙腾对于中国新冠疫情的发展却保持审慎乐观。
李龙腾说:“病毒已经突变到几乎比流感还弱。现在距离2月份还有两个多月,理论上毒性也会越来越弱。即使它有像流感那么大的传染性,也不可能造成很大的伤亡,所以根本不需要那么紧张去关注,反而重新提升民生经济才是比较重要的。”
近日中国持续为防疫措施松绑,新华社早前发表名为《抗疫最困难时期已经走过》的文章,强调奥密克戎病毒致病力在减弱,加上疫苗接种普及和防控经验积累都为持续优化完善防控举措,奠定基础和提供条件。
▲美国之音(VOA)12月7日报道:清零政策下台后,中国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北京市民在宣传习近平思想的标语墙前排队等候进行核酸检测。(2022年12月5日)
华盛顿 —在经过三年严格的清零政策之后,中国在11月底开始放宽对于新冠疫情控制的措施。此前,中国一直称自己是新冠防疫的优等生,拥有14亿人口的中国只有5200个死亡病例,远远低于欧美国家。然而专家认为,北京最大的防疫挑战也许就在放松清零之后。
中国官媒新华社12月5日发表时评,称疫情最困难的时期已经走过,中国的应对能力在增强。
“三年来,中国医疗卫生和疾控体系经受住了考验,实现了全人群疫苗完全接种率超90%”, 文章说,“最困难的时期已经走过,现在奥密克戎病毒致病力在减弱,人们的应对能力在增强,这为持续优化完善防控举措奠定了基础,提供了条件。”
高斯廷:清零退场缺乏规划,习近平治国一大污点
放宽疫情控制是很多人的诉求,但对于家住北京朝阳区的杨先生来说,政府不断更改的政策似乎让他的生活更混乱了。
“上周说不用强制每两天测核酸之后,检测点少了很多,但是去超市还是要48小时核酸”,杨先生对美国之音说,“上周四,零下1度(的天气),我排队排了快两个小时才测上,结果48小时没出结果!还是没去成超市买菜。”
杨先生有些哭笑不得:“我打了12345投诉,但是也没解决问题。不过这周政策又变了,去超市已经不用核酸了,只需要绿码。”
在微博微信上,也有不少人有类似的抱怨。许多地方虽然取消了遍布城市各处的核酸检测网点,但人们进入许多公共设施还需出示核酸检查结果。
大批居民被迫前往医院或是剩下的检测网点进行核酸检测。现在冬季降临,北方气温降到零度以下,网络上传出的照片显示,医院外面,出现了一眼望不到头的队伍,很多人得在寒冷中等待数小时才能做完检测。
除了测核酸,还有隔离政策以及旅游政策仍然模糊不清。很多市民在微博上抱怨,政府对于放宽疾控措施似乎准备不足, 由于政策不够明确,让人们有些无所适从。
“中国缺乏规划的退场机制将导致大量的病患住院和死亡病例,而这本来都是可以避免的”,乔治城大学法学院教授、世界卫生组织公共卫生法暨人权协调中心主任拉里·高斯廷(Larry Gostin)对美国之音说。
他认为,三年的清零政策导致中国境内人群的自然免疫力非常低,疫苗加强针施打率不足。这些因素碰上传播性极强的奥密克戎变种病毒,中国可能会出现住院和死亡人数激增的情况,特别是老年人和有慢性病的人群。
“总的来说,我很惊讶地看到中国退出清零的策略如此混乱,没有明确的计划来防止卫生系统负担过重”,高斯廷解释道,“中国应当在几个月前就开始逐渐过渡退出清零政策……我认为这将是习近平在高效治国方面的一个重要污点。”
杨大利:中国医疗和政府面临严峻挑战
芝加哥大学政治学教授杨大利则说,尽管晚了很多,取消动态清零是一个正面的发展。
“因为动态清零就是给地方领导,整个官僚体系,整个的医疗体系加了一个紧箍咒。所以只要把动态清零这几个字拿掉了,那么马上中国整个的体系中,上上下下各个环节大家都松一口气”,他说。他认为三年的动态清零给地方政府的经济带来很大压力,所以能够不大规模做核酸,建方舱,将舒缓地方的财政压力和执行压力。
但他同时指出,中国的医疗系统和政府系统都将面临非常严峻的考验。
“只要开始放松一点,这个病毒是不会等人的。这个传播的过程,实际上已经进入了一个不可逆的过程”,杨大利强调,“所以整个社会不可避免要经历学习怎么防护,尤其是从个人,从家庭的角度来学习怎么防止感染,或者是感染了以后怎么处理这么一个过程。”
中国过去三年一直致力于强调新冠病毒的严重性,以证明清零政策的正当性。官方媒体和自媒体都强调新冠最坏的消息,大量报道美国和欧洲国家新冠疫情的死亡人数,以及感染病毒之后可能带来长达数月的易于劳累、味觉丧失等长新冠症状。
“早期的时候(这样宣传)是有道理的,但是过去一年,尤其是在奥密克戎变异出来之后,实际上情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芝加哥大学的杨大利说,“在这种情况下中国面临很大的挑战,就是怎么来指引民众比较客观的来处理目前的状况。”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卫生安全中心的阿梅什·阿达利亚医生(Amesh Adalja)也同意这一点。他认为,防疫最重要的就是让民众逐渐学会计算自己可以接受的风险,“但这个过程过去由于威权的防疫措施完全停滞了”,他通过邮件告诉美国之音。
台湾与香港的经验
香港和台湾都在此前经历了与病毒共存的初期阶段,港台的专家指出,中国可以借鉴香港和台湾的一些经历。
“香港和台湾刚开始的时候主要就是医疗体系没有办法负荷。尤其是一些老年人和一些本来就有慢性疾病的人”,台湾长庚大学新兴病毒感染研究中心主任施信如医生说。
“刚开始解封以后,势必感染的案例会增加很多”, 她通过电话告诉美国之音,“中国让我们比较忧心的一点是打加强针的人不多。所以说感染的范围会比较广,可能重症比例也会比香港和台湾高一些。”
台湾在今年5月出现大量确诊病例时,曾一度带来了急诊室爆满等问题。BBC此前的报道说,急诊爆满的原因并不是重症过多,而是民众的恐慌带来焦虑情绪,导致很多不需要前往急诊的病患都涌向急诊室。
施信如说,台湾给中国的经验就是做好疫情分流,即决定紧急治疗的处理次序和优先级别,救护运输的次序和优先级,以及病患送达的地点。
“我们看到台湾的数据,每天(死亡)几十个人里面,大概90%是有慢性病的人。那是病毒导致这些慢性病的人死掉呢,还是说在照顾上面比较困难让他们的病情更严重而导致死亡?这个就已经有前车之鉴了,所以说中国在医疗体系上可能要想一下怎么样照顾这些人,减少死亡率”,她说。
她补充说,可以先为医护人员测试抗体,让那些已经拥有奥密克戎抗体的医护人员来对有慢性病的感染群体提供更多的照顾。在她看来,台湾花了大概六个月的时间达到了一个相对的平衡,而更好的分流可以帮助减少医疗资源挤兑。
香港大学生物医学学院教授、病毒学家金冬雁在给美国之音的邮件里为中国政府提出了一些建议:“(中国放开)会有大量的病例,而且可能不止一波。教育公众至关重要,给老年人施打疫苗是当务之急。允许mRNA疫苗以及大量买进辉瑞的口服抗病毒药会挽救很多生命。必要时,组织健康的老人在方舱医院进行反向隔离。”
彻底结束清零?
路透社周一报道说,北京政府计划在周三追加10条放宽疫情的措施。随着北京和其他至少16个城市三年来首次开始允许人们不需要提供48小时核酸检测证明就可以搭乘公共交通系统,人们开始讨论中国彻底结束清零的可能性。
然而卫生专家和经济学家们警告说,这一期望可能在短期内难以实现。美联社的报道援引专家的话说,疫苗接种率必须先要提高到一定程度,医院要做好接纳大批感染病例的准备工作。要做到这一步,专家认为,可能需要到2023年中期,甚至是2024年。
芝加哥大学的杨大利说,中国在今年春夏错过了一个好的时机,因此多付出了半年的经济代价。“理想的情况下应该是今年春天的时候,相对来讲做一些前瞻性的实验,可能就做的比较好”,他说。
他解释道,今年四月上海疫情抬头的时候,上海卫生部门的人想做精准防控的一个探索,但是这个探索被非常严格的政策打断了。
“在这种情况下,不但上海探索的经验没有得到,反倒又加强了对动态清零的支持,让动态清零变成了一个政治性的口号。我们讲一个政策,它在一定的时间一定的地方可能是合适的,但有时候在它的有效性已经大幅度减弱的情况下,应该及时调整”,杨大利说,“从这个角度来讲,中国这次坚持动态清零的时间可能过长了。”
▲美国之音(VOA)12月8日报道:北京防疫松绑“新十条”普遍受欢迎,反衬“动态清零”不得人心
华盛顿 —中国国务院应对新冠疫情的联防联控机制星期三(12月7日)发布大幅松绑封控措施的防疫“新十条”,受到中国国内民众以及海外投资人的普遍欢迎;这也从反面衬托出实施三年之久的“动态清零”政策荒谬与不得人心。
一经公布,新十条等松绑措施立即成为中国微博上热搜的头号话题,许多人欢呼,生活“终于”将恢复正常。
“疫情大战持续了三年,这是历史性的一天,”一位微博用户贴文说。
几十位网民前往曾为疫情最早拉响警报、后在抢救病人时染疫身亡的武汉医生李文亮的微博账号内,向这位令人尊敬的医生报告好消息。
“医生,我们挺过来了,我们就要自由了,”一位微博用户写道。
“天已经亮了,”另一位微博用户写道。
中国多家在线旅游平台在“新十条”出炉后出现十分罕见的搜索量暴增。携程和“去哪儿网”等旅游平台在新规宣布后,星期三有关飞往度假胜地三亚和哈尔滨机票的搜索量比前一天增加了多达七倍,被禁足在家长达三年的许多民众十分期待能在明年一月下旬的农历新年期间外出旅游或探亲访友。
根据最新公布的防疫松绑“新十条”规定,由于奥密克戎变异株虽然传播性强,但致病性明显减弱,因此感染后大多为无症状感染者和轻型病例,无需特殊治疗,而具备居家隔离条件的病例,可以居家隔离,万一病情加重时再及时转往定点医院治疗。
规定要求更为精准地划分风险区域,按楼栋、单元、楼层、住户划定高风险区,不得随意扩大到小区、社区和街道等区域,也不得采取各种形式的临时封控。
规定称,不再按行政区域开展全员核酸检测,一般场所不要求提供核酸检测阴性证明,不查验健康码,也不再对跨地区流动人员查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和健康码,不再开展落地检测。
“新十条”是继“二十条”之后,进一步对极端令人反感的“动态清零”严厉封控措施的进一步修正。
与世界其他大国的防疫措施相比,“动态清零”的极端防疫措施的确将中国的确诊病例和染疫死亡人数压得很低,但是这一举措不仅重创了中国经济,而且让众多的中国民众生活在没完没了的禁足和封控状态之中。
“动态清零”的政策引发的民怨如此之大,包括北京和上海在内的中国多个城市十分罕见地爆发了反封控抗议示威活动。一些大学生在校园中手举白纸表达无声的抗议,而上海的示威者还喊出了“习近平下台”和“共产党下台”的口号。
中国政府大幅放宽防疫封控措施也受到外国驻华企业、商家和商业协会的欢迎。三年来,在华外商对动态清零政策给中国经济以及他们在中国生意带来的严重损失越来越大声地表达不满。
“及时执行(新十条)将有助于稳定中国的经济,并让生活恢复正常,”中国欧洲商会指出。欧洲商会还呼吁中国政府向商家以及地方政府提供具体的实施细则。
中国欧洲商会还呼吁中国政府在推动中国老年人接种疫苗时,给中国民众接种“信使mRNA”疫苗。
中国美国商会表示,任何指向开放的政策都是积极的,而且中国的营商环境需要恢复一定程度的可预测性,这样企业才能恢复正常运作。
“今天的措施聚焦于国内的环境,但是我们也希望看到入境旅行的限制在今年早些时候有所放松的基础上进一步放松,”中国美国商会主席华刚林(Colm Rafferty)在一份声明中表示。
不过中国社媒上仍然有人担心封控措施的松绑是否会引发感染者人数的暴增,许多人急忙抢购家庭检测盒以及防治发烧和感冒的药品。
也有人质疑在世界早已解除封控并与病毒共存的情况下,为什么中国需要等这么久才开始解封。
“一年前世界其他地方就这么做了,那为什么我们没有早一点跟进呢?”一位网民在微信中写道。
“人民都已经精疲力尽了,”另一位用户写道。
▲美国之音(VOA)12月9日报道:全世界都知这场运动针对习近平? 人们看到了北京铁腕政权的软弱
2022年11月27日中国警察在北京与举着白纸的抗议者对峙
纽约 —美国国家情报总监埃夫丽尔·海恩斯(Avril Haines)12月3日在加利福尼亚里根国防论坛上对中国发生的白纸抗议风暴发表看法时说,“抗议活动不会产生稳定、政权更迭或类似威胁”、“抗议活动未来如何发展,对习近平的地位很重要。”
2022年11月25日起,从乌鲁木齐到上海,从武汉到北京,一场罕见的大面积的民众抗议在中国多地出现,短短两三天里,抗议席卷了全国半数以上的省份。
海恩斯针对这场运动发表之时,正是抗议活动趋于缓和之时,抗议运动的舞台也从中国的街头转移到了海外。人们比较关心的是,美国最高情报官员为什么此时暗示习近平的地位有问题?此外,她将这场抗议运动对中共和习近平可能带来的政治后果进行区分,也让人民有眼前一新的感觉,这一视角颇为值得关注讨论。
全世界都知道这个运动是针对习近平
澳大利亚蒙纳士大学商学院副教授史鹤凌博士在接受美国之音时事大家谈节目采访时指出,海恩斯讲话是向习近平发出的不要采取极端措施的呼吁,因为全世界都知道这个运动是针对习近平的。如果习近平对运动参加者采取极端措施,他个人将要对其行为承担不可推卸的责任。
史鹤凌博士认为,从西方学者和政客视角看,这场运动是对清零政策和百姓基本生存条件表达不满和反抗,而清零又是习近平亲自指挥、亲自领导的,所以矛头必然指向习近平。抗议者还没有上升到对共产党的政治体系表达不满。
此前,在接受美国之音专访时, 亚太政经风险预策家范畴先生也指出,六四是对中国共产党权威的挑战,威胁到的是全党的存亡,但白纸革命实际上只是对习近平一个人的权威的抗争。
拜登政府的谋士们有一种天真:中共大而不倒
与史鹤凌博士一同接受美国之音时事大家谈节目采访的纽约城市大学政治学教授夏明博士并不赞同白纸风暴是针对习近平的抗争这种说法。他说,任何对习近平的不满,实际是对共产党治理的挑战。在上海这个习近平曾经工作过的地方,示威者喊出“共产党下台”和“习近平下台”的口号,是中国的经济奇迹中成长的年轻人看透了中国的危机,它与习近平的个人极权和共产党的体制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斯坦福大学中国经济与制度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吴国光的看法与夏明博士的看法有相似之处。他在为美国之音撰写的评论指出,中共最高专制者习近平的“亲自决策、亲自指挥” “大监狱”防疫举措,民众怒火指向习与中共毫不奇怪。事实上,抗议“大监狱”防疫体系与举措,与抗议中共及习近平专制,二者绝不是相互对立的。
在进一步讨论海恩斯为什么将白纸风暴对习近平和中共的影响加以区分这个问题时,夏明博士说,目前的拜登政府的对华政策有一个深度分歧。拜登总统谈二十一世纪是民主与专制的决战,但他周边多数中国问题顾问则有更妥协的看法。他们不想将中共体制作为改变目标,让中共体制有喘息空间。他们有一种天真叫中共大而不倒, 一些情报官员也看不到百中国百姓的呼吁。
习近平并无持久极权主义成功秘诀
在白纸风暴发生之后,西方媒体不约而地聚焦这场罕见的规模巨大的街头抗议运动与习近平政治命运之间的关系,特别是这场运动是否会影响习近平的政治地位。由此看来,海恩斯的讲话有回应西方主流媒体关注之意。
《外交事务》亚洲协会美中关系中心亚瑟·罗斯主任夏伟的分析文章中提出了两个重大问题:抗议事件是否会威胁到刚刚连任第三个总书记的习近平的统治? 这会是中国的一个历史的转折点吗?政客网站的文章标题是《中国的抗议是习近平末日起点吗》?《纽约客》网站上的一篇播客标题是《中国的反清零政策抗议会对习近平构成威胁吗?》,《纽约时报》文章标题是《习近平“加冕”后,抗议浪潮挑战其威权统治》,《经济学人》的文章标题是《中国的抗议活动可能会改变习近平管理国家的方式》。
在《外交事务》的文章中,夏伟本人并没有正面回答他自己提出的两个问题。比较有趣的是,他说,美国不乏中国专家,但从未准确预测过这个“人民共和国”的历史转折时刻。这包括毛泽东的文革、邓小平的经济改革和六四大屠杀、习近平的新毛派技术专制和最近的这场白纸风暴。
他补充说,对于那些从外部观察中共这个黑匣子的人来说,他们太容易假设一切都在控制之中,而且习近平已经找到了持久专制的有效秘诀。 无论这些示威的结果如何,它表明习近平并没有比希特勒、墨索里尼、斯大林、卡斯特罗或毛泽东本人更能发现极权主义成功的秘诀。
人们看到了铁腕政权的软弱
在谈到抗议事件究竟对习近平有多糟糕时?政客网站的文章认为,到目前为止,没有迹象表明习近平在共产党最高层的地位受到任何重大损害。但习近平治下的老百姓首次大规模反抗声音如此之大,他不会听不见。
白纸抗议风暴发生后,北京放松了一些封控措施,美国评论家章家敦的推特据此评论说:“这可能是习近平和中国最重要的时期之一”。他写到,“一个铁腕政权最危险的时刻就是当它屈服于公众诉求的时候。从此,长期被压迫的人们将认识到他们领袖的软弱,并感觉他们能施压以促成更多改变。”
“这场抗议将改变习近平治理方式。”这是美国克莱蒙特·麦肯纳学院教授裴敏欣为《经济学人》撰写的分析提出的看法。他说,抗议让习近平陷入了两难之中:如果按照抗议者的要求采取行动,会让中国出现一波卫生系统难以应对的疫情挑战,如果他不妥协的风格不再被人民认可,他未来十年的执政将会是一个比防疫还要巨大的挑战。
《纽约时报》关于白纸风暴挑战习近平的威权统治的报道采访了新西兰研究中国异见的学者白杰明(Geremie R. Barmé),他说,“现在,这种对自身、对权利和思想的设想重新浮出了水面。”而吴国光先生评论认为,不能期望“白纸革命”风暴般摧古拉朽地就完成了革命的使命。但是,“白纸革命”的这种勇敢却一定会改写中国的未来。
杨小凯六四结果预判对白纸风暴仍有效?
在白纸抗议发生之后,中国出现了政府一边妥协一边镇压的现象。史鹤凌博士解读说,之所以发生当局放松疫情防控政策这种妥协现象,是因为运动发生后有一段“空窗期”,当局并不知道如何来应对这种大规模抗议。随着时间推移,出现了政府一手软一首硬的处理方法。
史鹤凌博士认为,他对抗议进程并不乐观。他回忆了当年自己对六四走向保持乐观,但导师杨小凯提醒共产党本性在,不能乐观,为此还与导师拌嘴,但结果证明老师的预判是对的。因为中共体制并没有变,镇压是必然结果。即使政府承认了抗议者诉求,它也绝对不会认为这是抗议者诉求的结果,而会认为是党的正确领导。
夏明博士认为,确实中共会通过禁声、消失或监禁等手段有选择性打击抗议者中的强硬者,但当下的白纸革命与1989年那场运动有重大不同——一张无言白纸的舆论共识是1989年看不到的。现在的人们也不是1989年时的人民。
资本家的财力已经可以跟习近平的权力抗衡。现在到明年人大召开之间,是中国政府治理的非常长的空窗期,这个时候中国老百姓施压效果会非常好。这一次共产党如果不从政策和体制上进行适当的变更,扬汤止沸是不可能的。
▲英国广播公司(BBC)12月9日报道:中国新冠防疫“新十条”发布后 你最想知道的几个“确定与不确定”
中国当局近日在新冠防疫政策上大转向,发布“新十条”措施,不再提及坚持“清零”政策。三年的严格封控政策突然刹停,让许多老百姓始料未及;一些人认为政府开始“躺平”,一窝蜂地将包括莲花清瘟胶囊在内的感冒药和止痛退烧的布洛芬等药品抢购一空。
中国的“新十条”指出,不得采取临时封控,缩小核酸检测范围,不再对跨地区人员要求核酸阴性证明和健康码,并鼓励无症状和轻度感染者居家隔离等。这些重大转变意味着,中国正朝着逐步开放的方向行进。但不少学者指出,中国目前没有清晰的实现“与病毒共存”的路线图,如果缺乏协调和辅助,可能为社会带来很大风险。
“老人的疫苗加强针施打率低,医疗体系还没有建立可以将医疗资源优先分配给危重病人的制度安排,一窝蜂地快速解除防疫措施可能导致民众惊慌,这些都会给社会带来冲击”,美国耶鲁大学全球健康政策与经济学副教授陈希说。
BBC中文就目前关注最多的几大要点,请专家解读接下来中国社会将面对的局面。
确定:无法防止经历大规模感染
目前唯一能够确定的是,中国无法防止经历大规模感染。
中国现在的最大弱点是缺乏免疫力。根据中国国家卫健委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11月28日,中国80岁以上老年人加强针接种率刚刚达到40%。目前,还有约2500万60岁以上的老人未接种疫苗。
中国官员表示要在未来几周内提升这一数字。不过即便如此,疫苗也无法预防所有感染。
科学界普遍认为,中国的疫苗大多是灭活疫苗,虽然接种三针在防重症和死亡的效果上不错,但在防基础感染上不如信使核糖核酸(mRNA)疫苗效果好,尤其是针对奧密克戎(Omicron)变种病毒。
另外,下个月是中国农历新年,家庭朋友聚会可能引发进一步传播。加上天气转凉,其他呼吸道病毒,如流感等,可能加剧疫情传播。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原副主任、国家新冠病毒肺炎联防联控机制专家组成员冯子健12月6日对中国媒体表示,根据数学模型测算,在第一波大规模冲击达到最高峰时,人群中的感染率可能达到60%左右。随后会逐步回落到一个平稳期,最终可能80%至90%的人都会经历感染。
按照中国14亿人口来算,60%意味着约8.4亿人口感染。目前全世界约有6.48亿人感染。
其实,即便中国仍坚持“清零”政策,也无法防止最终出现大规模感染。奧密克戎病毒的传播力极强,中国已经在11月单日突破3万人感染。
不确定:是否出现大规模死亡
与此前的新冠病毒相比,奥密克戎变异株引发严重疾病的可能性要更小。专家表示,如果官方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大规模死亡并非不可避免。
11月底,健康数据分析公司Airfinity发布的模型显示,未来三个月,如果中国取消“清零”政策,可能会有130万至210万人死亡。该模型估计的感染病例为1.67亿至2.79亿。
美国西东大学(Seton Hall University)外交与国际关系学院全球卫生问题研究中心主任黄严忠刊文表示:如果四分之一的中国人口在政府放松警惕后头六个月内感染,最终可能有3.63亿人感染,约62万人死亡,每天有3.2万人住进重症监护室。
目前中国尚未出现大规模死亡的迹象。专家认为,中国仍有条件减缓死亡,但要花大力气。
首先,由于感染奥密克戎毒株后死亡主要集中在没打疫苗的老年人身上,能否抓紧为老年人接种至少三针疫苗,是一个关键。
美国耶鲁大学全球健康政策与经济学副教授陈希对BBC中文说,“目前看来死亡率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他引述今年5月发表在《自然医学》杂志上一项基于3月疫苗接种率的研究,解除“清零”政策可能会在6个月内出现160万人死亡。不过,此后毒株的新流行变种的毒性进一步减弱,疫苗施打虽然停滞了一段时间,但近期开始加速。
“根据其模型的模拟,如果老人都施打完灭活疫苗的第三剂加强针,那么死亡率会下降61%”,陈希说。
他还说,传统的防疫政策如戴口罩和社交距离保持都会压低感染曲线,使预计的死亡率进一步下降。
香港大学医学院生物医学学院教授金冬雁在BBC中文的访问中建议,可以考虑将一部分方舱医院改成对老年人友善的安养设施,把一部分没打疫苗的老人进行反向隔离,度过疫情高峰期。
另外,批准复必泰等mRNA疫苗进入中国,“起效会更快”,金冬雁认为。
不确定:有没有应急措施缓解冲击
目前尚不清楚中国有没有应急预案来减缓冲击。
金冬雁说,按照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原副主任冯子健估算的第一波感染率达到60%来看, “对国家和社会的冲击非常大”。
以香港为例,今年春节后,在疫情最高峰时单日确诊达到5万人。急速上升的病例令公立医疗系统濒临崩溃,隔离中心爆满,许多病人不得不露宿街头。
金冬雁说,目前一个很大的问题是,不清楚国家的政策“路线图”。
“目前看不清楚国家到底要达到什么目标。比如是减少重症和死亡?还是减少疫情高峰的峰值?还是将峰值设定得更高,在很短的时间内获得免疫力?”
对于公众来说,这涉及到什么时候该去医院,什么时候不该去,有没有电话咨询系统配合市民的查询,以及对于确实需要救助的人来说有没有足够的社区援助,有没有远程医疗服务等问题,他说。
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12月8日在一个学术会议上表示,中国防控疫情政策的重心,应该由防控感染转移到防控重症。
不确定:中国医疗系统能否承受压力
这还牵扯到另一个问题:当住院人数急剧上升时,中国的医疗系统能否承受住压力。
据报道,目前每10万名中国居民中,只有不到4张ICU床位,绝大多集中在较富裕的城市。由于过去三年投资放缓,中国的医疗基础设施参差不齐,农村地区尤其存在隐患。
另外,在中国许多地方,即使是最基本的治疗,人们也会依赖医院。
金冬雁说,虽然国家已经在鼓励轻症居家治疗,但面对中国政策急速转向,宣传系统做出快速反应,对老百姓进行宣导教育,改变日常习惯,也决定了能否缓缓解医疗体系的压力。
陈希也认为,医疗体系要解决棘手的医疗资源稀缺的问题,能否引导轻症患者在家康复,重点收治危重症患者,这将决定抗击疫情的结局。
此外,有效降低医院的传染风险,使其他疾病的治疗不受重大冲击,也会影响到最终的抗疫结局。
▲法国国际广播电台(RFI)12月9日援引世界报:清零政策被放弃,凸显中国专制制度的缺陷
11月底,数十万中国人走上街头抗议。迫于压力,北京当局于12月7日星期三宣布防疫新十条,给清零政策全面松绑。事实上,新冠清零政策被放弃了。就此,法国《世界报》评论员阿兰·弗拉雄(Alain Frachon)周四刊出文章分析说,经济增长放缓、年轻人高失业、数百万受到隔离的人筋疲力尽:在过去两年多的时间内,新冠疫情显现了中国专制制度的缺陷。
弗拉雄表示,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对抗,是北京想要的。2020年3月至4月,新冠危机刚刚开始的时候,面对病毒,习近平领导下的中国展示了它的治理模式的优越性。(中国)说,这件事证明:独裁统治是胜过民主的,只有独裁统治才能选择雄心勃勃的清零政策。可今天,中国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而且还砸得很疼:在激烈抗议的压力下,习近平领导下的中国突然地放弃了新冠清零路线。街头的抗议声让中共退缩了。
弗拉雄写道,在疫情刚开始的时候,中国行动迟缓且管理缺乏透明。中国迟迟没有就疫情在武汉爆发发出警告,迟迟没有把它所知道的有关新冠病毒的一切告知外界。但很快,党国一体的中国就做出了反应,他装备了自己。中国生产口罩、检测剂,而且还最先研制出了疫苗。而在自我批评是生活一部分的西方世界,我们再一次接受了一个陈旧的胡说八道:独裁比民主更有效。
独裁政府反应更快,它没有没完没了的讨论,它既没有议会磋商的烦恼,也没有众多的专家的意见要考虑。民主政府,它缓慢、乱哄哄,当危险到来的时候,还在致力于无用的分裂和争吵。而且,这个衰落的西方,深信分工的好处,屈服于经济全球化的便利,心甘情愿地将自己医疗工业的一部分转移到了中国。
清零政策被树立为榜样
因此,中国成了施主。中国飞机频繁地向最贫穷的国家运送口罩和检测剂。相关各国的元首则是在媒体的镜头前热烈地赞扬和感谢习近平主席的大恩大德。
在中国国内,北京实现了一些壮举。比如,在一夜的时间内,建起了野战式医院;在一周的时间内,封锁了一两千万人;在四十八小时的时间内,又完成了对这一两千万人的新冠检测。荣耀属于党、属于国家、属于党和国家的领导人习近平。弗拉雄写道,“新冠清零”政策被树立为榜样,是为了给美国和欧洲人看的。
弗拉雄继续写道,由于个人崇拜,在北京,人们说,清零政策的成功,不仅是中国政治制度优越的标志,也是习主席一贯正确的标志。10月底召开的让习近平获得第三个五年任期的中共20大,赞扬了清零政策,并称之为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杰出表现。
那新冠清零政策的结果如何呢?三年来,中国各大城市轮流戴口罩、隔离、无时无刻不在做核酸检测,公开会议几乎是被禁止的状态!三年来,是反复的禁闭、隔离、防疫骚扰,是公民的私生活一直受到党国的侵犯。
诚然,中国死于新冠的人数远低于美国(100万,部分原因是美国人反疫苗)。但是,清零目标无休止地被延长已经造成了非常沉重的人力和经济成本。从经济增长率下降到年轻人的高失业率(20%),再到数百万被隔离的人筋疲力尽。两年多来,中国的疫情演变呈现的是“专制”政府的缺陷。
权威受到质疑
在中国,媒体受到审查,使得来自实地的信息无法反馈到上边,人民的苦难遭到漠视。出于民族主义、出于意识形态,中国拒绝购买远远优于中国疫苗的“西方”疫苗。几乎是一直正确的“领导人”被上升到伟大的思想家,而且,围绕四周的都是忠诚的亲信,可结果是政治性的去制度化以及禁止辩论和批判,这些正是破除两届任期限制的习近平想要的。
这一切带来了哪些影响呢?政治学家斯蒂芬妮·巴尔姆(Stéphanie Balme)在12月3日出版的法国《世界报》上说,“(中国)的全球软实力已大幅下降。”
12月3-4日版的《金融时报》说,抗议活动和清零政策的突然松绑,将进入中国历史,作为“中国现代史上的一个重要时刻,突显中国大肆吹嘘的社会稳定远比人们想象的要脆弱。”
习主席站到了前线,他的部分权威受到了质疑。12月3-4日版的《纽约时报》写道,习近平“把中共的合法性建立在了中国比其他任何地方尤其是比西方能更好地控制病毒。他把他的清零政策作为中国模式整体优越的一个例子进行宣传。”
不过,习主席没有赢。在他的第三个任期开始之际,他从里(国内)到外(国际)都被削弱了。可惜的是,尽管如此,在民主国家,仍有许多人相信专制政权的所谓的效率。
▲德国之声(DW)12月9日援引德语媒体:放弃清零 稳定经济
多项经济指标的明显恶化,想必也是中国政府终于放弃“清零战略”的原因之一。但经历了近三年的疫情管控之后,中国经济能否在短期内恢复活力,目前还是个未知数。
(德国之声中文网)《新苏黎世报》报道称,周三开始,尽管当局实际上已经放弃了清零政策,但北京的街头巷尾仍感受不到任何解封带来的喜庆气息。很多店铺仍处于关门状态,街道上行人车辆寥寥无几,只有药店前排满了购买新冠药物的民众。这篇题为《中国政府必须稳定经济》的报道写道:
“今年十一月,无论是工业,还是服务业采购经理人指数,都出现了明显的下滑。零售业和工业生产也明显滑坡。过去几个月当中,全国范围内大批餐馆店铺宣布停业。年轻人失业率更是飙升至可怕的18%高点。
经济疲软时期曾经的支柱产业-对外贸易也在急剧下滑。今年十一月,出口减少了近9%,进口也下降了近10%,而进口下降是国内消费停滞的明显标志。尤为值得注意的是,炼钢厂需要的铁矿石进口也在大幅减少,这就意味着,尽管当局出台了一系列提振措施,但房地产行业还是没有起死回生。
中国政府已经到了不得不采取措施的地步,政府对此也心知肚明。周三,24名政治局委员就如何提振明年的经济发展举行了会议。同此前历次政治局会议不同的是,此次会议通报中只字未提清零政策。有趣的是,会议通报中也未提及房地产行业。
中国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在会议中强调,政府将采取措施提升明年的内需,稳定经济增长以及促进就业。但习近平并未对上述措施做出具体的解释,只是笼统提及'积极主动的财政政策'和'有针对性、强有力的金融政策'等等。一个可能的场景是,央行将再度下调商业银行的贮备金比例。“
《新苏黎世报》报道指出,计划于下周召开的“中央经济会议”之后,外界才能对中国经济提振计划的具体内容有更多了解。中国媒体报道称,中国政府为明年制定的经济增长目标为5%,而按照预测,今年的经济增长充其量只能达到3%.
“2023年完成5%的经济增长倒也并不是不可企及的目标。一般认为,今后三个月将会较为动荡,经济也难以恢复活力,但此后个人消费以及服务行业将会开始迅猛复苏。”
《法兰克福汇报》报道称,“清零政策”隔夜消失之后,中国的宣传机器开始不厌其烦地告慰民众,奥密克戎的危害性其实相当于普通流感,一些以前质疑清零政策而被官方禁言的专家学者也得以重新现身公众视野。
“过去一段时间来,传染病专家梁万年常常要完成为清零战略辩护的任务。现在很多人在网上质问梁万年:'你们为什么不早说话?'.一些曾被禁言的专家学者突然又可以公开发言了,这也是官方正在拟定新防疫策略的明显信号。一周前,张文宏就曾写道:'对疫情进行了有效防控的所有国家都认为,当务之急是保护老年群体。'截至目前,任何要求中国学习其他国家防疫经验的言论,都被视为禁忌。毕竟习近平一再宣称,同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的防疫模式最为成功。
为了向民众解释防疫战略突如其来的变化,中国的宣传机器现在忙得不亦乐乎。新华社回顾了过去三年的防疫成就,却对'动态清零'只字未提,似乎中国从未采用过这一防疫战略。值得注意的是,新发布的宽松防疫措施也并没有被同习近平联系在一起。这样做的可能原因是,放松后疫情将如何发展,目前还不得而知。至迟到了开始争抢急救病床的时候,很多人就将质问,为什么不早一点听从专家的意见,及时给老年人接种疫苗。“
摘编自其他媒体的内容,不代表德国之声的立场或观点。
▲美国之音(VOA)12月10日报道:从“最严峻形势”到“新冠不可怕”:中国官媒一周内的180度大转弯
华盛顿 —随着中国放松疫情管控的“新十条”出台,“清零”政策正式告终。为了配合政策变化,中国官方媒体也迅速修改了对新冠病毒和疫情的描述方式。从指出抗疫面对严峻形势到宣传病毒并不可怕,官媒只花了一周左右的时间就完成了口径上180度大转弯。
疫情开始后的前两年里,中国政府和官媒不断宣传严格封锁措施有效遏制了疫情的扩散,并强调病毒的致命性和给患者留下的后遗症,批评西方国家与病毒“共存”的方针。在低致命性的奥密克戎变种病毒出现后,官方选择坚持这套宣传方式并继续“清零”。
在11月底全国各地出现反“清零”抗议后,中国多个地方政府意外地开始放松疫情管理措施。周三(12月7日),中国出台“新十条”,大大降低了封闭措施和检查健康码的门槛。专家们普遍认为,管理的放松意味着病毒的传播将比过去三年来更加广泛。
过去一两周内,扮演宣传角色的中国官媒开始迅速更改口吻,强调疫情面临结束,病毒并不可怕。面对如此突然的转变,网民们的反应各不相同。有人认为政府突然放开是不负责任,有人欢呼终于迎来自由。但更多的是网民们通过各种各样的笑话和段子讽刺官方话术的巨变。
一周内从“最严峻形势”到接近“结束疫情”
中国在11月中旬发布“二十条”后,官媒相继强调要在防控方式上做到“精准”,减少封闭管理,但依然指出全国面临的疫情扩散风险。
曾多次发文表扬“清零”的《人民日报》评论员“仲音”在12月1日的一篇评论文章中写道:“当前,全国疫情总体呈较快发展态势,疫情波及面广,部分地方出现了疫情规模性反弹的风险,一些地方面临抗疫近3年来最复杂、最严峻的形势。”
同一天的新华时评也称:“当前,我国新增新冠肺炎感染者数量持续增加,部分地区疫情扩散加快……奥密克戎变异毒株隐秘性更强、传播速度更快,早期感染者更难快速识别。”
然而没过几天,风向就出现了变化。官媒开始强调起了此前不常提及的奥密克戎的另一个特点:毒性低。
12月5日的一篇新华时评表示:“随着奥密克戎病毒致病性的减弱、疫苗接种的普及、防控经验的累积,我国疫情防控面临新形势与任务。”
文章还宣布:“最困难的时期已经走过。”
12月6日,中国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引用专家的话,称奥密克戎“非常接近季节性流感,可防、可控、也可治”。
就在3天后,中国官媒进一步表示中国已经接近疫情的结尾。
央视著名主持人白岩松在12月8日的节目上表示,随着“新十条”的出台,“我们正式迈向了结束疫情生活的道路”。
同一天,中国国际电视台环球电视网CGTN主持人刘欣在推特和微博上贴出一段采访片段。片段中的中国官方健康专家表示,不需要害怕新冠,传统中药就可以减缓新冠症状。
“宣传机器正疯狂工作,” 前中国美国商会主席、现居北京的美籍律师吉莫曼(James Zimmerman)在推特上评价道。“2022年的官方故事线将是修正主义—淡化、编造、遗忘。就像魔法一样,所有‘清零’带来的过度措施和不满都将很快被埋葬和遗忘。”
网民反应不一,笑话段子层出不穷
官方如此迅速的变调引来了中国网络上热烈的讨论。“我们正式迈向结束疫情生活的道路”周四(12月8日)成了微博热搜榜排行第一的话题。
对于过去一直支持“清零”的网民来说,官方姿态的转变令人失望。
微博博主“明德先生”写道:“事已至此,唯有坦然直面。党和国家保护了我们每一个人整整三年,是整整三年,这真的很不容易。”
也有气愤的博主质疑:“现在和躺平摆烂有什么区别?”
官方口径的巨变也帮助催生了不少笑话和段子。
一个被广泛转发的笑话写道:
“群众:什么时候开放啊?
北京:十群众:十个月?十周?
北京:九、八、七……“
也有网民发出了一张隐喻地讽刺中国之前防疫措施不合理的照片。照片里,在一张稿纸上,九减四这个简单的数学问题经过了十行没有必要的复杂演算后,还是得出了“5”这个答案。程式的边上写着“艰辛探索”四个字。
对于官方突然强调起奥密克戎不可怕,有网民用网络上常见的狗狗对比贴图指出了这里的荒诞。
图片左边是一只强壮的狗,指代“两周前的奥密克戎”。右边是一只柔弱的狗,指代“今天的奥密克戎”。两周前,奥密克戎的特点包括“隐秘性极强、医疗挤兑、大量死亡、反复感染、摧毁免疫系统”等。两周后,奥密克戎突然“毒性明显减弱、季节性感冒水平、没有证据显示有后遗症”。
在知乎上,一位叫做“戒烟室主任”的网民总结了过去一年来中国官媒对奥密克戎危害性的各种夸大。对于突然的变调,他讽刺地评论道:“灵活的科学精神、动态的新闻良心”。
美国独立学者金培力(Philip J. Cunningham)对美国之音表示:“官媒的首要任务是美化领袖并正当化中共的存在,保证它的权威是安全的。次要任务是向民众保证一切都很好,不要想太多。”
金培力自1986年起常常前往中国工作、生活。他的书《天安门之月》(Tiananmen Moon)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记录了1989年的北京学生运动。如今,他每天都收看《新闻联播》,观察中国宣传的动向。
在回复给美国之音的电子邮件中,他指出官媒在变调时使用的洗白式语言:“在‘清零’上的变卦依靠的是‘坚定不移的优化’这样的词汇,在引入新政策、放松管控的同时,保护了(官媒的两项任务)。”
但许多中国民众的确担心突然开放后可能出现的疫情恶化。过去三年里,中国将大量资源用于“清零”,没有为放开后的医疗供给做准备。而中国自主研发的疫苗有效性也较低。
中国官媒《中国青年报》报道称,中国疾控中心原副主任冯子健周二指出,中国政府松绑防疫封控措施后,80%至90%的中国人都难免遭遇一次病毒感染。
中国一些地方已经出现民众抢购药物。一条流传的段子写道:“以前:买菜等封控。现在:买药等发烧。”
在新冠爆发初期去世的“吹哨人”李文亮的微博下,有网民留言:“我们折腾了三年多,疫情这才真正开始了。”
▲德国之声(DW)12月10日报道:中国防疫:从“新冠可怕”到“新冠不可怕”
多项放松防疫限制的措施显示,中国正在放弃过去的“清零”政策。钟南山表示,预计明年上半年中国能够恢复到疫情前生活状态,并强调预防重心要从预防感染转到预防重症。彭博社则注意到,本周在黄山开会的IMF等国际组织领导人似乎获准不用隔离。
(德国之声中文网)随着中国逐步放弃严格的清零防疫政策,旨在加快供应链恢复顺畅的措施也不断出台。周六,中国政府宣布,不再对境内承运货物的卡车司机和货船船员进行新冠核酸检测。
此前北京已经大幅减少了核酸检测,并且允许那些无症状或者只有轻微症状的新冠感染者居家隔离。路透社指出,防疫限制的放开得到了不少民众的欢迎,但公众的担忧很快转移到感染人数迅速激增和医疗系统不堪重负上面。
从“新冠可怕”到“新冠不可怕”:民众一时难以适应
从中国武汉爆发新冠疫情至今已有三年,不少民众急切地盼望政府逐渐与世界上其它国家看齐,与新冠病毒共生共存。在11月底各地爆发示威抗议之后,北京当局调整了政策路线,开始放松防疫规定。
然而相对较低的疫苗接种率,加上此前官方宣传造成的民众对于新冠病毒的普遍恐惧,使得民众对于放开之后的疫情发展充满担忧。
由于不再强制进行大范围的核酸检测,因此目前的感染人数很难准确估计。有不少北京居民在社交网络上分享自己“阳”了之后的经历。不少关于新冠感染、发烧处理的话题频频登上微博热搜榜,比如“得了新冠怎么自愈”、“年轻人阳性了可以不吃药吗”、“体温超过38.5°C就要吃退烧药”等等。
钟南山:预防重心从预防感染转到预防重症
官方媒体和医学专家也开始逐步放出“新冠感染并没有想象的那样可怕”的信号。
据中国新闻网报道,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周五表示,当前预防重心要从预防感染转到预防重症,加强新冠疫苗接种是下一步关键。他预计明年上半年中国能够恢复到疫情前生活状态。
钟南山强调:“感染奥密克戎后,99%都不是重症。”他表示,感染之后,大多数患者能在5-7天内好转,“不要觉得得了新冠就很害怕,更不应该歧视感染者。”
电商巨头京东集团创始人刘强东近期在员工内部视频中分享了自己感染新冠的经历。“根据我个人感受来讲,真的是比感冒还要轻微。”
刘强东表示,80%的人都觉得比感冒、重感冒、流感症状要轻微,现在主要是还没得过的一些人心理上略恐慌。他还呼吁大家把医院的资源留给有需要的老年人。
京沪居民:心情复杂
在北京和上海等大城市,不少商铺店主表示,自从防疫措施放松之后,生意并没有出现明显的改善。北京朝阳区一位姓陈的美发沙龙店主对路透社表示,在放宽防疫规定之后,很多人还是十分谨慎,到美发沙龙光顾的顾客反而比一周半以前减少了六成。
在上海,人们不再需要提供核酸测试阴性结果就能出入餐厅。一位在外滩拍摄照片的市民表示:“我很高兴上海终于恢复了生机,但我们仍然要注意自己的健康。我们应该戴口罩,小心保护自己。”
美媒:世行和IMF领导人在黄山开会没隔离?
据彭博社报道,本周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经济组织的领导人在安徽黄山参加会议时,似乎获准无需隔离就直接与中国领导人和媒体代表见面,显示北京正在释放出更多开放的信号。
该媒体从世行行长马尔帕斯(David Malpass)以及IMF总裁格奥尔基耶娃(Kristalina Georgieva)在社交平台上透露的行踪分析,他们本周早些时间还分别在华盛顿和日内瓦开会,而两天之后就已经在中国参与会议,以此或可推断他们在入境之后没有按照中国目前的防疫规定进行所谓的“5+3”隔离(5天集中隔离加3天居家健康监测)。
格奥尔基耶娃还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官方网站上发表声明,表示“非常感谢李克强总理和中国当局召集我们以线下方式参加第七次‘1+6’圆桌对话会。今年的圆桌对话会以‘加强多边合作,促进全球共同发展’为主题,这再及时不过了。”
(路透社等)
▲法国国际广播电台(RFI)12月10日援引世界报:在中国,实用主义和公民的胜利
世界报本周六(12月10日)发表的一篇社论指出,实用主义和公民力量在中国战胜了!
这篇社论导言写道,在经历了数周的民怒高涨和经济增长乏力之后,中国政府实际上已经放弃了其清零政策。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不会吸取最近几周的双重教训:需要倾听人民的意见,以及让他们有方式和渠道来抒发己见的益处。
社论续称,10 月,中国共产党第 20 届全国代表大会是褒扬国家主席习近平一贯正确的大秀,借由这个机会习近平同时获得了第三个任期,迈出了成为终身主席的第一步。这个教条先前已经发生过了。在被清零政策封锁的大都市中,经过数周的无声愤怒之后,几天前空前的抗议活动和首次要求国家主席辞职的呼声足以让当权者退缩并放弃其战略。远远落后于世界上许多其他国家,中国终于向实用主义低头。
社论表示,中共当局放弃了最激进和最不自由的措施,例如在特定中心强制隔离,或一旦有确诊病例出现就对社区甚至整个城市进行封锁。在这两种情况下,居家隔离将成首选。支持这一突然转变的中共政治局警告称,“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和滥用权力”可能会通过保守主义来遏制新指令的实施。这种描述与前几个月的强加手段相比可谓属实。
社论又指出,这种逆转并非没有潜在风险。由于过度的民族主义,中国缺乏国外以信使核糖核酸技术研发出的疫苗,而且中国新冠疫苗的局限性对 Omicron 变体无效。这些缺陷可能导致爆发染疫海啸。对于最脆弱的人来说,这是一个真正的风险,首先是老年人,他们的疫苗接种率仍有待提高。
在经济越来越难以承受的抗疫成本与产业链也不时中断的面前,习近平也不得不放弃清零政策了。2022 年的增长率应只会有 3%,而不是前一年的 8%,出口下降和年轻人失业率上升,只会加剧全国或几近全国的怒火。
社论强调出,如果说,中国权力阶层的盲目还没有达到完全盲目的程度,我们就有充分的理由担心它不会吸取最近几周的双重教训:倾听人民的需要和赋予他们表达意见管道的用处。在清零的情况下,后者确实填补了因镇压各种形式的内部抗议而在权力周围产生的真空。
尽管在中国十多年来存在严厉的审查,公民社会也保持沉默,但这些人还是设法发声了。他们的决心和他们的聪慧使得示威者能够规避审查制度,并强调其无处不在的特征。因此,挥舞着一张简单的白纸就足以表示愤怒。
世界报社论总结称,10 月一名勇敢的抗议者在北京的一座桥上被捕消失,因为他敢于拉起的抗议布条,来反对当局的防疫管理方式和要求更多的自由,这无疑表明中共这种威权仍然无法容忍任何形式的异议。尽管如此,这场展现民愤的运动已经表明,中国不仅仅是一党专政所传达的毫无灵魂的形象。任何不公正的封控都不能战胜一个民族。
▲美国之音(VOA)12月11日报道:冰火两重天:从对“清零”政策的愤怒 到对可能染疫的担忧
华盛顿 —周日,北京的新冠病毒疫情的阴霾加剧,许多商店和其他商业关门,一位专家警告称,随着人们对中国以前的“动态清零”防疫政策的愤怒被应对感染的担忧所取代,将会新增成千上万的新冠病毒病例。
在上个月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抗议之后,中国于周三取消了大部分严格的防疫限制措施,但在取消定期核酸检测等规定后,包括北京在内的那些已经在应对最严重疫情的城市,经济活动大幅减少。
坊间的证据表明,由于受感染的员工在家隔离,许多商铺被迫关门,而许多人由于感染风险较高而决定不外出。
中国著名流行病学家钟南山对官方媒体表示,在中国流行的奥秘克戎病毒具有很强的传染性,一个感染者可以将其传播给多达18人。
钟南山说:“我们可以看到,在几个主要城市有数十万或数万人被感染。”
随着对北京居民的定期核酸检测被取消,只对医务工作者等群体进行检测,官方新增病例数大幅下降。
卫生部门周六报告北京新增感染病例1,661例,较12月6日的3,974例下降42%.12月6日是中国防疫政策大幅放松的前一天。
但有证据表明,在这座拥有近2200万人口的城市里,还有更多的病例,这里的每个人似乎都知道亲朋好友或同事中有人感染了新冠肺炎。
“在我的公司,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阴性的人数接近于零,”一名在北京一家旅游公司工作的女性说,她要求只透露自己的名字南希。
她说:“我们意识到这是无法避免的——每个人都将不得不在家工作。”
更高的风险
周日是北京商店的正常营业日,通常是熙熙攘攘的一天,尤其是在历史悠久、精品店和咖啡厅林立的什刹海街区。
但周日出门的人很少,在北京人口最多的朝阳区,许多美发厅、餐馆和零售商店都关门了,商场里几乎空无一人。
经济学家们普遍预计,中国经济健康发展之路将是曲折的,因为员工请病假导致的劳动力短缺等冲击,将使全面复苏推迟一段时间。
凯投宏观(Capital Economics)首席亚洲经济学家马克·威廉姆斯(Mark Williams)在一份报告中说:“从清零的过渡,最终将使消费者支出模式恢复正常,但更高的感染风险将使个人支出在重新开放后的几个月内保持低迷。”
凯投宏观的数据显示,2023年第一季度中国经济可能同比增长1.6%,第二季度增长4.9%.
流行病学家钟南山还表示,疫情恢复正常还需要几个月的时间。
他说:“我的看法是明年上半年,也就是3月之后。”
虽然中国已经取消了大部分国内的防疫限制措施,但中国的出入境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不对外国人开放,包括游客。
中国的现行规定是,入境人员在政府集中设施隔离5天,然后居家自我监测3天。
但有迹象表明,这一规定可能会改变。
成都主要国际机场的工作人员在被问及检疫规定是否有所放宽时表示,截至周六,一个人是否需要进行为期三天的居家隔离,将取决于他所在的社区当局决定。
(本文依据了路透社的报道。)
▲法国国际广播电台(RFI)12月11日援引法国报纸:习近平新冠清零战略作茧自缚
中国政府在多重压力下突然转向, 松缓维持近三年的新冠清零政策引发法国媒体诸多评论。周末版《世界报》邀请四名经济学者各自阐述他们对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观察与分析。8日出版的最新一期《观点》周刊的社论文章认为,习近平坚持的清零政策作茧自缚。最新一期《快报》周刊发表多篇文章,梳理中国民间萌生失落感的原因,介绍反清零政策抗议活动参与者面对的打压,也分析西方舆论近年来对中国经济快速成长的惊叹是否夸大了中国的实力。本期周刊的社论文章强调习近平主政十年打破了邓小平时代中国社会与政权的某种默契。
民间的挫折感会对政权构成威胁
《快报》周刊署名Gérald Bronner的专栏文章认为,中国各地发生反清零防疫措施的抗议活动反映出民间的某种失落,因为他们曾经历的经济快速增长,如今出现困难,也因为他们在对比其它国家的防疫措施和疫情形势。文章写道,新冠疫情初起时,民主国家曾感觉亚洲巨人说一不二的方式更能拿出有效和必要的措施,但最终,中国其实没能预料到这场疫情的影响,主要原因既是中国没能研发出有效的疫苗,也是对意识形态思维的固执坚持导致中国始终拒绝引进西方的解决办法。再加上其它原因,中国经济开始出现困难,老百姓切身感受到了这些困难。而个体在顺境时被激发鼓励的雄心突然遭遇阻力,会产生严重的社会后果。期待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就是这种相对的挫折感。而这种挫折感对政权构成威胁。
中国利用数字技术打造彻头彻尾的独裁体制
《快报》周刊记者Sébastien Le Belzic发自北京的报道重点介绍中国警方如何在反清零措施抗议活动之后,利用高科技手段,追踪抗议活动参与者。报道指出,到目前为止,公众只注意到了几例在抗议现场的逮捕事件,但中共政权很有可能会像他们在香港2019年的抗争运动之后那样,悄悄找到并制裁那些领头者。香港浸会大学政治系教授高敬文先生总结指出,中国利用数字技术,打造一种彻头彻尾的独裁。
预言中国为未来世界第一大强国可能为时过早
Frédéric Encel在《快报》周刊发表的文章中指出,将中国视作未来世界第一大强国的预测可能为时过早。糟糕的新冠防疫政策以及普京发动的乌克兰战争并不是中国经济出现困难的唯一原因。结构上的原因有中国经济过热、投资放缓和西方国家在有战略意义领域做出的应对措施。这些都对增长放缓产生重要影响。而从人口学角度看,作者认为,中国很快将面对劳动力短缺、退休金难以支付等问题,科研能力可能也会减弱。在外交层面,那些在财政上依赖中国的国家几乎都在非洲、拉美或大洋洲,大部分没有实际的地缘政治影响力。
在军事上,尽管中国每三年的海军吨位建设都与法国全部海军吨位相当,但是这些舰船以及他们的指挥官到底有多少能力可以与美国第七舰队对弈?因为缺少实力的军事伙伴,中国海军或者独自演练,或者有时与俄罗斯海军联合军演,但俄罗斯海军近期在黑海的表现并不出色。中国的海军实力面对的岛国或群岛区域,大部分都在西方阵营或是美国的盟友。中国军事实力难以在西太平洋立足,而拜登政府则在那里组建起包括多个与中国往来密切的国家在内伙伴关系。同时,印度、日本和澳大利亚的军费开支也在快速增长。
对外宣示实力的重要王牌是内部稳定。在最近民间发生自发抗议活动以前,中国的确国内呈现稳定。
清零战略与大跃进和文革同出一辙,也注定失败
《观点》周刊署名Nicolas Barerez的社论文章特别注意到,对新冠清零政策的不满在工人、农民工、商贩、年轻人以及城市精英这些不同群体中引发的共鸣前所未有。但习近平进退两难,因为他自己酿造的这场危机没有出口。唯一的可能是进一步强化社会控制和镇压,以便争取时间,以新疆维吾尔人的遭遇为样板,把防疫措施变成常态。清零战略也由此变成习近平重新将意识形态凌驾于经济与社会之上的死胡同的象征。习近平把新冠抗疫成功作为其合法性以及中国模式优于西方模式的基础,结果作茧自缚。作者认为,习近平在重回毛时代的绝独裁模式的同时,也重新面对这种模式引发历史性灾难的能力。清零战略与大跃进和文革同出一辙,也注定失败,但这会让中国变得更有攻击性,继续抨击西方,也继续其霸权努力。
经济巨人开始站立不稳
周末版《世界报》上,经济学者Camille Macaire 的文章认为,中国经济面对严重困难,但中共无法证明它有能力应对这些困难。Fran?ois Chimits的文章指出,中国经济面对各种不同性质的困难,但习近平政权一成不变的坚持中央集权和意识形态,但中央集权和马克思主义极少成为经济成功的催化剂。Isabelle Feng的文章重点梳理人民币国际化努力以及其成果,2015年至今,人民币支付交易在国际贸易中所占比例从未高于3%.Laurent Augier的文章认为2020年中国最大地产商恒大破产的影响扩散到整个中国经济,使得中国陷入一种奇怪的长期性的金融危机。并分析指出,引爆危机的导火索不是央行的干预,而直接是中国最高权力机关的决策。
▲法国国际广播电台(RFI)12月12日要闻解说:放弃清零又一步 中国周二起下线“行程码”
中国周一(12月12日)宣布用于追踪、掌握个人到访城市的“通信行程卡”,将于13日零时起下线,相关查询软件都将一并下架。 法新社说,这是中国走出清零政策的又一标志。该公告出台时,中国的新冠感染数字似乎正面临防疫放松后的爆炸性增张。
通信行程卡官方公众号12日零时发布的公告说,“根据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有关要求,12月13日零时起,正式下线通信行程卡服务。通信行程卡短信、网页、微信小程序、支付宝小程序、APP等查询管道将同步下线”。
这个被称为“旅行地图”的应用程序,是中国国务院合作境内3大电信公司所推出的追踪程序,由工信部推动开发,通过使用者手机所在地点的资料收集,记录使用者所在城市;可以显示使用者过去七天内所有到访过的国家(地区)和停留超过4小时的城市。
通信行程卡使用目的在于疫情防控,一般为绿色显示,如果颜色改变代表使用者去过中高风险地区,或是曾经接触确诊者或密切接触者。
到周二午夜开始停用为止,该行程卡程序已经使用了两年半多。
这一决定是在中国周三宣布突然大幅度放宽防疫措施之后做出的。世界报周一的一篇文章说,中国自2020年1月以来,新冠防疫始终基于三要素:测试、追踪、隔离。上周三宣布的新措施已基本取消了全员核酸测试的要求,搭乘公共交通或出入住宅已不强制要求核酸。追踪则是在周一这一行程码下架的宣布后即将消失。至于隔离,政府已宣布停止大规模的封禁,并停止将检测呈阳性的人集中隔离,改为呼吁病人尽量呆在家里。正如上周广州市标志性的广州塔上以灯光秀循环打出政府公益广告所显示的:“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观察分析只能猜测北京为何如此迅速地放松防疫政策,原因可能涉及感染病例尽管严格封控仍然激增、经济形势的恶化以及民众明确发出的不满产生一定的作用等。但分析也担心,尝试过快重新开放,中国获将付出冬季感染海啸的高昂代价。
据中国卫生部周一报告,中国本土感染日增8626个新病例。官方统计数字在最近几天急剧下降,但并没有反映当前新冠感染的实际情况。法新社说,直到上周,大多数中国人都还不知道周围有谁得了新冠,然而短短几天间,人们突然周围圈子里都出现了感染病人,这种情况尤其是在北京更加明显。北京由于疫情日益严重,市民担心受感染多选择居家,甚至出现了街头反而出现比执行封控期间还冷清的景象。
中国最著名的防疫专家钟南山周日表示,奥密克戎病毒变种正在中国 “迅速蔓延”。重申病毒致死率只有约0.1%,与流感相当。但同时强调 “迫切需要 ”提高疫苗接种率,预测疫情会在2023年第二季度恢复正常。但并非所有专家都如此乐观,自己也检测阳性的北京医科大学校长饶毅说,需要检视公共卫生系统,并 “做好大多数人可能会被感染的淮备,即使不是很高,也有一定的死亡率,同时也存在变种变异和人们再次被感染的风险。”
在周三有关下线通讯行程卡的公告发布后,有网民在微博上感叹“有点不敢信”、“终于等到这一天”、“再见!再也不见!”,有网民表示期待“下一个该是健康码了吧”。报道指,行程码用于全国范围的跨省旅行跟踪,但各省用于日常防疫的本地应用程序目前仍在继续使用。
此外,也有网民质疑,这些在防疫名义下应用程序大量采集的民众个人数据将如何处理。一位网民说 “我希望能有方法和手段来注销和删除这一切” ,法新社报道说, 目前仍不清楚这些数据是否会被保留或继续收集。因为应用程序本身并不收集任何信息,只是在界面上显示信息收集的结果。报道援引北京策纬谘询公司Trivium China的数据分析人员Kenra Schaefer说, “应用程序可能会消失,但数据仍然存在”。他在发推特中说,“这些数据会不会变成另一个追踪系统?可以说,这已经有了。因为这些相同的数据集已经被用于大量的应用,其中许多是对社会有益的,但也有一些是用于大规模监控的”。
▲德国之声(DW)12月12日报道:防疫管控再放松 中国告别“行程卡”
中国政府周一宣布,查询服务 “行程卡”即日下线。随着各地对人员流动限制的放松,伴随很多中国人近3年的这一数字监控防疫工具寿终正寝。但它并不是唯一的追踪程序。
(德国之声中文网)据中国媒体报道,12月13日0时起, “通信行程卡”服务将正式下线。与之相关的短信、网页、微信小程序、支付宝小程序、APP等查询渠道也将同步下线。
“行程卡”全称是“通信大数据行程卡”, 通过用户手机所处的基站位置获取数据,于2020年2月上线。通过该系统,可以精准查询个人国内和国际过去14天内的行程(今年7月8日调整为7天),一旦发现用户曾经在风险地区逗留过,行程卡就会改变颜色,用户的行动自由就会受到相应限制。
“行程卡”伴随很多中国人已经有近3年,是出入公共场所及跨省旅行的通行证。它也是中国“清零”防疫策略的一个核心组成部分,但也仅是此类追踪应用程序之一,各省市当局又推出当地的 “健康码”,持有绿码的居民才能进入工作地点、商业设施等公共场所。
这种应用,实际是强制收集用户的个人数据,包括敏感数据,并以此为依据在各个层面限制用户的行动。因此“行程卡”的终结让不少网民松了一口气。
在微博上,有用户写道:“三年了,各省健康码、行程卡,你去了哪里,做了什么,活在被多人监控监视下,隐私是什么?……真觉得比患病还可怕!!”
有人说“这种大数据大杀器的应用,希望未来不会再有”;“它本身用处就不大,但它消失,比它存在的意义大”。还有人接着期待“下一个该健康码了吧”?
担忧数据
随着12月初“新十条”防疫方针的推出,非高风险区不得再限制人员流动,各地机场、高铁、地铁、高速公路也纷纷取消查验核酸等限制性条件。由此,行程卡似乎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官媒《新京报》12日发表评论称,适时取消“行程卡”,是“贯彻落实中央进一步优化疫情防控措施的必要之举”。但也同时指出,必须做好数据“善后”处理。运行近3年来,这一系统有十几亿的用户,一亿多的日活跃用户,这些海量的个人数据,特别是涉及用户个人隐私的数据若后续处置不当,将成为巨大风险隐患。
另据财新网报道,“通信行程卡”服务下线后,相关用户数据都会被彻底删除,以杜绝数据安全风险。
发热门诊大排长龙
但与此同时,面对疫情上升,更多的中国人心情复杂。据官方周一发布的数据,过去一天全国新增感染病例8500例。但由于核酸检测数量大幅减少,确诊数字越来越难以反映实际的感染规模。在北京、武汉等城市,有迹象显示新冠病毒正在大范围社区传播。
一些发热门诊部外,有症状的患者大排长龙,希望通过检测确认自己是否感染了新冠。路透社记者周一在北京朝阳区一处发热门诊外看到约有80人在严寒中排队候诊,身边救护车疾驶而过。另有记者在武汉也看到了类似的场景。
北京一家医院呼吸道专科的一位医生周日对官媒《环球时报》证实,急诊部和发热门诊的候诊病人数量在增加。
处于对感染的担心,很多民众选择呆在家中,避免到人多的场合,包括外出消费、就餐。路透社报道称,这就是为什么很少有分析家预计中国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支出会迅速、全面地回升。
(路透社、法新社)
▲美国之音(VOA)12月12日聿文视界:习近平的权力意志败于经济
编者按:这是邓聿文为美国之音撰写的评论文章。这篇特约评论不代表美国之音的观点。转载者请注明来自美国之音或者VOA.
中国这次疫情防控的放开程度,超出预期,很多人把“功劳”算在“白纸运动”上。该运动的一个直接诉求是放弃清零,放开管控。习近平在和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的会谈中,也承认年轻人因为在三年疫情中的挫败感而走向街头抗议,实际等于承认清零抗疫失败。鉴于习时代对社会的严密管控,“白纸运动”毫无预兆的突然大规模爆发,对习的心理冲击会相当强烈,这可能直接促成了当局放弃清零政策,以回应民意。
不过,来自经济的压力或许是一个更深层更关键的因素。不妨假设,如果中国经济表现得不错,像印度或者越南那样保持强健增长,习对抗议运动的诉求还会退让吗?估计很难。
一个多月前,我曾预判,倘若中国经济在第四季度表现尚可,很可能明年两会后才会放开疫情控制;而如果不见好转,最早在二十大后,最晚在明年一月才有可能放开。我之如此判断,是因为如果经济形势好,那么在习看来,他这套清零做法是对的,能够做到防疫和经济发展两不误,就像在德尔塔病毒阶段他做的那样。在抗疫第一阶段,中国采取的封控措施既控制住了疫情,同时经济又快速恢复,被认为是国际抗疫的所谓“优等生”,正是这个认知让他迟迟不愿放弃清零,至少是原因之一。可如果经济形势恶化,说明他鱼和熊掌都想兼得的想法是无法实现的,注定要舍弃一头。而就对社会的影响和他个人权力的稳定性来说,保经济显然比保清零重要得多。
对习来说,不幸的是,今年第四季度中国经济表现得会非常糟。一季度因为上年同期的经济增速实在太低,有较高增长;二季度由于上海封城,经济几乎停止增长;三季度有所好转,恢复增长态势,尽管增速仍然很低。当局把希望寄托在四季度上,假如疫情没有反复和各地的随意加码封控,四季度出现四个百分点的增速是可能的,全年虽然达不到当局制定的5%的增长目标,但应该能实现3.5%的增速。
然而,四季度经济形势比当局预想的要坏得多。按照北大国发院院长姚洋等五位经济学者在新11条公布前写给当局要求放开经济活动的建议一文披露的数据,10月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全面下滑,基建和制造业投资虽有韧性但也增长放缓,跌幅较大的是地产、出口和消费。10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0.5%,比上月下降3个百分点;房地产销售金额同比-23.7%,比上月下降9.5个百分点;出口(以美元计)同比-0.3%,比上月下降6个百分点。解决就业主力的小微企业尤为困难。10月,16-24岁人口调查失业率高达17.9%,实际情况可能更严峻。而受经济不景气和企业裁员影响,大学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11月的情形更差,大、中、小型企业经理人指数PMI分别为49.1%、48.1%和45.6%,比上月下滑1.0、0.8和2.6个百分点。可见,再不放开封控,四季度经济增速会比三季度大幅下降,并影响明年的经济发展。
中国银行的一份内部研究报告也透露,今年前八月,地方广义财政预算缺口达10.2万亿元,远高于中央广义财政预算缺口的6万亿元,较上年同期扩大 65%.分省看,除山西、河南财政收支缺口分别缩窄15.9%、0.3%,其他地方财政收支缺口均出现一定程度的扩大。其中,浙江、北京、广东三大经济强地财政收支缺口扩大幅度最大,分别达 1619.2%、293.9%和 102.7%,上海财政盈余则较上年同期减少79.2%.报告把地方财政预算缺口扩大归咎于疫情冲击超预期,以及土地市场低迷导致土地出让收入大幅下行。后者其实也受前者的影响。财政收入端持续承压,支出则不断扩大,仅卫生健康支出占全国公共财政支出的比重,前八月保持在8%左右,高于历史同期。报告也指出财政压力过大的三个后果,一是违约风险上升,中国31个省级行政区的债券余额占收入的比例接近财政部划定的120%的警戒线;二是制约基建投资增长,削弱政府促进经济中长期发展的能力;三是公共部门和经济社会发展面临阻碍。
有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习近平才不会在乎经济的好坏,保权才是他最看重的。如果说,在习权力尚不十分稳固,而经济下行速度又不是很大,没有对政府能力的行使造成太大影响下,他优先关注的是自身权力,就像疫情前一样;那么,现在他三连任了,并且组成了一个清一色的“习氏内阁”,权力意志在高层得到毫无阻碍地贯彻,可经济却一塌糊涂,不但影响到他要将中国力量推向全球的扩张计划,而且已经影响基本民生和社会稳定,很可能对他的政权带来较大冲击,这种时候,他怎么可能不把经济作为政府工作的重心?
有人也许还会质疑,中国经济真坏到这个地步了吗?回答应该是肯定的,否则姚洋等官方学者不会在此时呼吁当局放开清零,并建议将明年的经济增长目标设定5%以上,以向各级官员重新发出政治信号:把工作重点转向经济。习想做有为“君主”,二十大提出了所谓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要为人类探索出另一条现代化道路,不管这条道路有多少虚的成分,但有一点实打实,即民众普遍过上现代化的生活,没有这一点,中国式现代化就是扯淡。
所以经济是一个硬指标。而现在经济衰退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财政危机。其他的不论,按照前述中国银行的报告估算,若常态化核酸检测覆盖9亿城镇人口,则全年将带来0.7万亿左右财政支出,对地方政府而言,这是一笔格外的负担。中国县乡一级政府财政早就破产,拿不出钱来支持核酸检测。这也就是山东等地为什么要靠发债建方舱医院。但债务迟早是要返的,如果到了中央政府都要大量借债度日,发生系统性金融危机的概率就很高。而如果清零再持续半年,这种情况不是不可能出现。
经济是根本,这话对任何政府都适用,对中共尤其重要。自毛之后丧失意识形态的感召力后,中共事实上把政权的合法性放在经济增长及由此带来的国家强盛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和提高上。虽然在习上台前的30年在某些阶段会有偏差,但总体保持了这个趋势。习的前五年曾经一度也想在经济上有所作为,制定了一个雄心勃勃的中国改革的总规划,要实施供给侧改革,并亲任中央深改组主任一职,但反腐和集权打击了官员的积极性,让他的改革计划泡汤。在后五年,由于中美关系的恶化和对抗,以及确保二十大三连任的顺利,习的重心转向保权和应对国际社会的压力,期间发起了对资本史无前例的打压。尤其是疫情三年,各级政府忙着控制疫情,虽然习提出要经济发展和防疫兼顾,但事实上做不到这点,强行清零封控的代价就是经济的彻底熄火。
但习过去十年对中共的改造让他产生了一种错觉,对权力意志过于迷信,以为有自己的领导,加上中共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和动员能力,只要想好了目标,虽然可能会有一些曲折,可最后没有什么不能做到的。他的反腐、对资本的打压以及中美贸易战,都强化了他的这种认知。在疫情发生后,他也认为凭着他的强大权力意志,可以控制疫情,驯服社会,驯服经济。但他这回失算,经济的理性、经济的逻辑和经济的力量比他个人的权力意志强大得多,原因很简单,经济服从的是最赤裸裸的利益计算,是最基本的市场规则,从来没有人——哪怕号称伟大领袖——和经济规律对抗不一败涂地的。
▲美国之音(VOA)12月13日报道:推特上的中国:中国关闭防疫“行程卡”,专家提醒当局依然可获得公民行踪数据
华盛顿 —随着中国结束新冠“清零”政策,过去三年来用来防止病毒传播的“通信行程卡”周二(12月13日)起将被关闭。这打消了此前不少观察人士的担忧,他们认为“行程卡”将在疫情结束后继续被用于限制中国民众行动自由的工具。但也有专家指出,“行程卡”使用的是已经存在的定位数据,中国当局获得这些数据的能力并没有消失。
周日(12月11日),“通信行程卡”的官方微信账号发布通知,称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的要求下,将在北京时间周二零时起下线该服务。值得一提的是,涵盖更多个人信息的“健康码”并没有下线。
自2020年2月上线以来,“行程卡”在中国的防疫上扮演了重要角色。在许多公共场合,民众都需要出示绿色的“行程卡”才能进入。黄、橙、红色则意味着使用者有传播病毒的风险,导致他们的行动自由在不同程度上受到限制。
和官方突然“放开”的决策一样,“行程卡”的突然消失也让许多人感到惊讶。
彭博社驻北京记者詹姆斯·梅格尔(James Mayger)写道:“在中国,事情变化速度之快简直疯狂。就在11月的时候,我取消了去廊坊的出差,因为我们不确定能不能回到北京。廊坊是北京和河北交界处第一座主要城市。而现在,所有内部边界都开放了。”
过去三年来, 不少观察人士猜测“行程卡”和“健康码”将在疫情之后继续存在,成为中国管理人口流动和控制民众行动自由的工具之一。今年6月,河南当地政府将一批维权民众的“健康码”变红的案例加剧了这种担忧。
随着“行程卡”退出历史舞台,一些观察人士松了一口气。
宾夕法尼亚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研究学者马瑞欣(Neysun Mahboubi)写道:“就跟所有人一样,(我的猜想)被证明错误让我相当惊讶。事实上,被证明错误,我从来没有这么开心过。希望很快能和大家在北京相见。”
但也有专家指出,“行程卡”的消失并不意味着政府无法获得民众的行踪记录。专家们没有提到的是涵盖更多个人信息的“健康码”并没有消失。
“那是因为应用程序本身并不重要,” 策纬咨询公司(Trivium China)的合伙人凯娜(Kendra Schaefer)写道。“它的存在反映了其使用的数据存在。应用只是数据骨架上的一层漂亮的皮肤而已。”
她接着解释道:“‘通信行程卡’接收的是来自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中国移动的手机数据。应用程序可以消失,但那些数据还在。地方的新冠追踪应用使用的是手机数据、火车和飞机数据、健康记录数据等等。数据还在那里,随着可以被再次建立起来,无论有还是没有一款面向公众的应用程序。”
专注报道中国的《华尔街日报》记者林和(Liza Lin)也补充道:“就算是应用程序被移除了,中国在过去两年里学到的如何实时追踪所有公民的经验将被保留下来。”
▲法国国际广播电台(RFI)12月13日援引世界报报道:中共可能决心已定:让病毒传播,把宝押在群体免疫上
检测几乎没有了,行程码要取消了,方舱隔离要结束了:北京当局现在似乎是决定了:让病毒传播,把宝押在群体免疫上。
一片寂静
法国世界报北京通讯员勒梅特(Frédéric Lema?tre)在其周一刊出的文章中写道,在主要新冠限制措施解除四天后,解封后的北京却在刚过去的周末变成了一座鬼城,就像2020年2月或2022年5月的北京一样。在72小时内,感染新冠病毒的人数激增。没有人知道确切的感染人数,因为核酸检测点就像六个月前突然出现一样,现在突然一下子消失了。当局建议人们除非重病否则就呆在家里。但是,根据几个不同的评估,2200万北京居民中,感染病毒的人约占10%.由法国外派专家管理的“新冠团结互助(Solidarité Covid)网站说,感染的比例是”将近13%“。除了感染的人,其他人要么是密接,要么是谨慎,都呆在家中。因此,北京的街道成了成千上万的送货员的天地。
勒梅特表示,在北京的药店,抗原检测试剂盒和退烧药都被抢购一空,人们只能到互联网上去找。不过,今天,即使是在互联网上,也很难找到可以在家自测的抗原检测盒子了,需要的人们都是自己想办法。但是,时间一长,有先见之明、家里有储备的朋友,他们的慷慨也来得越来越慢了。“北京接待(Pékin Accueil)”协会的会长西尔维·伯杰(Sylvie Berger)说,“真的是恐慌。人们的心理压力极大。”
由于医护人员也无法避免传染,所以许多医院接待病人的能力在下降。不过,12月7日和8日两天可以看到的医院前的长长的队伍似乎已经见不到了。一位北京人说,“在我家附近,医院开始了在线问诊并少量地寄药。”
与此同时,企业又开始了远程办公。原计划于12月12日星期一召开年度人权会议的欧盟代表团在最后一刻取消了会议。在北京,学校在上网课,但旷课率超过20%.一位老师作证说,“就这,还是有一些生病的学生仍然在坚持上课”。
“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责任人”
勒梅特指出,尽管局势混乱,但中国当局仍然坚持既有的方向。12月11日星期日晚上,当局甚至又宣布了一项激进的新措施:取消行程码。同样,各城市今后也不再显示各区的感染人数,这样,也就不再有“风险区”的划定了。
勒梅特表示,自2020年1月以来,中国的抗疫斗争是这样的三步曲:检测、追踪和隔离。现在,检测几乎不存在了,不论是乘坐交通工具还是进入公共场所,都不再要求出示核酸检测结果了。追踪,也刚刚被取消了。剩下的只有隔离了。虽然隔离仍然存在,但是,集体性的方舱隔离也要结束了。感染的病人要居家自理。人们健康的责任人,是每个人自己。
促使北京政府如此迅速地重新放开的原因是什么呢?勒梅特说,观察家们有不少的猜测。北京和广州的病例数在采取新冠清零政策的情况下激增,经济形势的恶化,人们明显已经受够了清零政策,这些无疑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寄希望于群体免疫
一些观察家还认为,不排除11月中旬前往巴厘岛参加G20峰会的习近平看到,世界其他地方都在与新冠共存。甚至,或许习近平已经被香港特首李家超给感染了,习近平在11月18日至19日在曼谷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峰会期间多次会面李家超,而李家超在返回香港后新冠检测呈阳性。
不管怎样,中国现在似乎决心让病毒传播,寄希望于群体免疫。不过,据总部位于伦敦、追踪香港秋季放开后情况的机构Airfinity称,中国可能会有130万至210万人死亡。华盛顿大学公共卫生专家阿里·莫克达德(Ali Mokdad)告诉彭博社说,“一个月内我们会看到大量的感染病例,两周后就会出现死亡病例。”
▲德国之声(DW)12月13日报道:“白纸运动”是否为习近平第三任期带来新挑战?
随著中国继续放宽清零政策的相关防疫措施,部分专家告诉德国之声,在中国遍地开花的“白纸运动”打击了习近平的声誉,但却未对他的权力造成太多影响。
(德国之声中文网)在“白纸运动”在中国遍地开花逾两周后,中国整体的防疫措施出现大幅度的调整。继上周取消了一系列严格的防疫措施后,中国政府周一(12月12日)宣布,可以精准查询个人国内和国际过去14天内行程的“通信行程卡”服务将于13日0时起正式下线。
中国官媒《新京报》12日发表评论称,适时取消“行程卡”,是“贯彻落实中央进一步改善疫情防控措施的必要之举”。但也同时指出,必须做好数据“善后”处理。中国媒体财新网报道,“通信行程卡”服务下线后,相关用户数据都会被彻底删除,以杜绝数据安全风险。
此举再次显示,中国政府正尝试迅速脱离实施近三年的清零政策,而这个发展也被不少观察人士视为“白纸运动”示威者的胜利。自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10月在二十大后取得史前无例的第三任期以来,中国各地群众发起的示威为他的政权带来意想不到的挑战。
耶鲁大学法学院蔡元培中国中心的研究员Yangyang Cheng告诉德国之声:“中国各地的示威行动是导致中国政府近日改变官方论述和政策的因素,但即便如此,‘清零政策’从经济与社会层面来看,都是无法延续的。这个政策在政府与人民之间,以及中国政府本身不同级别与机构之间,都引起相当大的摩擦。”
她补充道:“由于‘清零政策’不可能永远持续下去,所以中国政府意识到他们需要一个出口,而这场示威行动某种程度上来说,为中国政府提供了一个藉口。”
Yangyang Cheng指出,中国政府放宽防疫措施的举动,不仅可化解公众的愤怒,也让中国政府有能力把新冠疫情归咎于示威者,而非将接下来中国恐面臨的大量新增确诊案例,归咎于政府的政策。
其他专家则认为,虽然“白纸运动”影响了习近平的声望,但对他的权力却没造成太多影响。台湾国立政治大学东亚所特聘教授王信贤向德国之声表示:“我觉得这一场示威下来,民众对政府的信任是下降的,但这种对政府信任的下降,离集体行动之间还有一段距离。想透过集体行动去引发中国进一步的政治稳定,中间还有很多政治链条。”
王信贤指出,民众虽然对政府不满,但没有更好的选择,而中国政府又有在适度回应社会的不满。他表示:“这次的示威运动,让中共顺水推舟,直接下去做。但在这个过程中有喊‘反党’或‘反习近平’的人,我认为中共会秋后算帐。”
一场瞄准中央政府的示威行动
部分专家认为,“白纸运动”是1989年六四学运以来,中国境内规模最大的示威行动。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政治学家宋文迪告诉德国之声:“这是过去十多年来,我们在中国目睹最重要的抗议事件。这是十几年来,第一次出现一个全国层级的因素来触发示威行动,而这个因素便是‘清零政策’。这个政策的影响跨越了地区、阶级与种族的界线。它足以联合各地的示威行动,并把示威行动融合成一个更大的运动。”
政治大学的王信贤则认为,虽然以前中国很多抗争都是针对地方政府,但这次的行动是直冲中央,因为民众知道防疫政策的相关指令来自习近平与中国中央政府。他向德国之声表示:“过去中国社会抗争有很多特色,每个地方层级都是一道防火墙。但这个防火墙现在全部不见,这也凸显出未来习近平会遇到一个很严重的问题,那就是他缺乏防火墙。”
王信贤补充道,因为中国太大,所以中国统治者都需要防火墙。他说:“若统治者权力过于集中,又没有防火墙帮忙挡掉一些事情,其实会直冲中央或最高领导人。我觉得以后这种事情还是会常常出现。”
此外,过去中国很多抗争都是围绕社会经济议题,现在变成后物质主义的议题。王信贤说:“有人开始喊‘共产党下台’,要真自由或民主,这类都是属于政治意识。两者不同的地方是,经济社会议题比较好解决,因为可能用钱就可以解决。但在自由、民主或人权的议题上,其实很难,因为议题有扩张性。”
国立澳大利亚大学的宋文迪表示,中国示威者透过各种形式的示威来展现更高的政治智慧。他说:“中国群众在示威过程中展现了强烈的政治自保本能,这也让整个运动成为一个自我封闭的集体政治行动。他们尽可能不暴露自己的弱点,让政府有机会孤立特定示威者。”
缺乏跨区域的动员
虽然“白纸运动”有不少与过往中国社会运动不同之处,但王信贤与宋文迪都认为,“白纸运动”的效果仍有局限。王信贤向德国之声表示:“这个运动没有串连与组织性,要各个击破很容易,因为社会力量太弱。我们也不该低估共产党维稳的能力,像这次政法委出来讲话后,各地的压制力量开始增强,再加上它透过媒体专注江泽民去世的事,所以包含微博与抖音,所有的热搜都变成江泽民。中共非常会善用这种东西。”
宋文迪则说,虽然中国的示威者在运动过程中,显示了他们的协调能力,但他们并没有通过“白纸运动”显示他们的动员能力。他表示:“虽然有几个城市出现了自发的抗议活动,但整个运动并没有出现跨区域动员的迹像。这就是为什么这些抗议活动是具有重要政治能量的重大政治抗议活动,但它们还没有真正成为一个政治运动。”
在经历“白纸运动”后,宋文迪认为中国当局可能会找到一种方法来加强他们未来阻止类似抗议活动发生的能力。他说:“他们会从修复社会管理体制的公信力开始著手。但透过这次行动,示威者可能取得的成果是,未来类似的政治示威行动或许会更容易一些。这次的示威行动取得了类似‘破窗效应’的效果,这意味著示威活动不一定会招致重大惩罚。”
▲美国之音(VOA)12月13日报道:迅速松绑极端新冠防疫 中国经济不确定性激增
华盛顿 —随着中国放松新冠清零政策并转向重新开放,中国最高领导层正将政策重点放回经济增长。预计,这也是本周召开的年度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讨论的重点。经济专家表示,当前中国经济增长前景不确定性高涨,经济复苏步伐将主要取决于开放的速度和顺利程度。
2022年的中共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与这个星期四召开。届时新一届经济领导层将聚集在一起,讨论明年的经济重点和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目标。
市场密切关注这次经济会议,寄希望官方将制定更多财政和货币支持计划。中国正面临前所未有的经济挑战,过去三年的新冠清零政策严重打击了消费、投资和市场经营秩序,经济面临内需不足和外需走弱的双层冲击。
高盛集团的经济学家最近指出,中国在完全摆脱新冠清零政策之前还有一段路要走,中国经济增长在未来六个月可能仍然疲软。
“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和第二大经济体在近三年的新冠清零政策之后重新开放的道路可能不会很简单,”高盛集团中国经济学家闪辉在一份报告中写道。“病例增加,一些地区放宽了政策,冬季流感季节,以及即将到来的农历新年-通常有数亿人出行,这些因素结合在一起,使得我们很难预测未来几个月的病例、新冠限制和流动性可能如何演变。”
重点转向经济增长
中国官方政策方向正在转向经济增长。据中国官媒新华社报道,上周举行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明年要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推动经济整体好转,大力提振市场信心。
本月早些时候,中国进一步放开了新冠防疫措施,政府发布的“新十条”未再提及坚持新冠清零,首次明确具备条件的感染者可居家隔离,要求不得采取各种形式的临时封控,并放松了对人员跨地区流动的限制。虽然不少人认为,中国放开疫情管控是“白纸运动”的结果,但是也有人认为,来自经济的压力或许是一个更深层更关键的因素。
华盛顿智库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经济项目高级研究员杰拉德·迪皮波(Gerard DiPippo)表示,基于政治局会议释放的信号,中国政府的重点正在从疫情防控转向经济增长。
迪皮波告诉美国之音:“我认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重点是经济稳定和复苏,特别是在新冠疫情的背景下。工作会议通常基于12月举行的政治局会议上。政治局会议已经举行,并提供了大概的议程。”
智库大西洋理事会地缘经济中心副主任尼尔斯·格雷厄姆(Niels Graham)也对美国之音表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可能会强调对经济增长的额外支持,不再强调中国的新冠清零目标,同时加强坚持中共新的 ‘科学精准 ’的新冠控制,也就是,上周宣布的10项措施。”
随着全国范围内爆发新冠疫情,中国经济在11月进一步放缓。官方数据显示,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从10月的49.2%下降至48%,位于50%以下的收缩区间。服务业和建筑业的商务活动指数也在11月延续跌势。
中国经济在今年前三个季度仅增长3%,几乎不可能实现5.5%的官方预期年增速目标。据彭博社上周援引知情人士报道称,中国官方正在讨论将2023年的经济增长目标设定在5%左右,因为中国政府正在转向支持复苏。
高盛预计明年中国经济的增长率为4.5%;摩根大通预测明年中国经济的增长率为4%,该机构表示,正密切关注中国何时正式降低新冠的风险等级,以及跨区域旅行是否会在1月底的中国农历新年前后恢复正常。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10月将明年中国经济增速下调至4.6%.IMF第一副总裁戈皮纳特(Gita Gopinath)上周在《华尔街日报》的一个活动上表示,将在明年1月进一步下调预测,她援引了中国新冠重新开放后的艰难道路,疫苗接种率低,生产率增长乏力,以及劳动力减少等挑战。
美国外交关系委员会资深研究员布拉德·塞瑟(Brad Setser)认为,由于今年的基数低,中国很可能会继续设定5%左右的增长目标,但经济增长仍然存在长期挑战。
塞瑟告诉美国之音:“明年的增长也许会更容易一些,因为今年的疲软为明年的反弹创造了更大的空间。但是有非常重大的长期挑战继续令中国经济承压,压制着中国恢复到2020年前的那种增长。”
不确定性激增
经济学家表示,当前中国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增加,复苏的速度主要取决于开放的步伐以及从疫情中走出的顺利程度。
法国外贸银行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艾莉西亚·埃雷罗(Alicia Garcia Herrero)在一份报告中写道:“开放的速度是关键,因为流动性与中国的消费和经济活动密切相关。”
该行的研究预计,在2022年,由于新冠疫情限制导致的流动性下降导致中国GDP增长减少2.5个百分点。
由于政府突然削减新冠限制措施,中国各地在短时间内迎来新增病例爆发潮。据中国的卫生官员估计,中国80%-90%的人最终会经历感染。尽管中国大多数人都接种了疫苗,但中国国产疫苗使用的是一种相对落后的技术,与发达国家的疫苗相比,有效率不足。
感染潮可能使大批劳动力患病,并引发医疗挤兑。一些居民为了减少感染的风险,选择减少出行活动,这对消费的迅速恢复造成负面影响。
荷兰国际集团(ING)大中华区经济学家彭蔼娆(Iris Pang)在一份报告中写道:“即使放宽了新冠措施,大量的病例也会对零售和生产产生不利影响,因为居民很可能在早期对去拥挤的地方持谨慎态度。” 她预计,与新冠相关的下行风险将至少持续到明年第一季度。
经济研究机构凯投宏观(Capital Economics)的经济学家认为,在全面放开之前,中国官员希望至少有90%的中国老年人注射三针新冠疫苗,这至少需要四个月的时间,意味着中国完全退出新冠限制措施的时间将在明年年中左右。
由于经济疲软,失业率上升,中国居民的消费意愿处于低位。西方国家在疫情期间通过发放支票向家庭提供援助,支撑了消费,但在中国,除了一些地方发放消费券,中国政府更依赖基础设施和产业补贴等更传统的经济刺激手段。
目前看来,就算居民想消费,一些熟悉的经营场所也已大量消失,餐馆、购物中心、娱乐场所和旅游业在过去三年受到疫情的强烈冲击。
据中国餐饮媒体红餐网的报道,今年截至11月底,中国餐饮相关企业工注销吊销近50万家,仅上半年统计到的数据就超过了2020年全年。报道称,冬季是餐饮的传统淡季,预计年底将爆发新一轮关店潮。
报道指出,自疫情2020年爆发以来, “很多企业老板卖房、卖车、借贷,基本都是负债硬撑着 ,期望今年市场能有所好转。 结果今年以来,各地疫情仍持续反复,消费力也明显下降,市场回升大不如预期。至此,大批中小企业终于不堪重负,含泪出局。 ”
中国经济还受到全球经济放缓对中国出口产品需求减弱的冲击。官方数据显示,中国11月出口和进口分别同比收缩8.7%和10.6%;中国对集成电路的进口继续下降,表明各国对中国制造的电子产品需求的冷却。
疫情封控松动有助于改善在华外企的经营环境,但他们指出,中央政府未给予地方政府足够准备时间,导致各地贯彻落实缺乏一致性。
中国欧盟商会在一份声明中写道:“政策实施的不一致在广大公众中造成了很大的不确定性,并导致商业信心大幅下降。”
长期来看,中国的房地产危机持续对增长造成压力。房地产市场一直是中国经济的主要驱动力,当前房产销售和价格急剧下降,一些资金紧张的房地产商出现“烂尾”,促使购房者拒绝偿还贷款,可能会导致居民远离房地产预售,进一步增加房企的现金流压力。
尽管当局最近加强了对房地产行业的支持力度,但经济的衰退和信心的缺乏导致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土地收入减少令地方政府财政承压,此前新冠防疫措施产生的大量支出已经削弱了地方政府的经济投入能力。
塞瑟说:“房地产和房地产投资在未来推动中国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会越来越小,需要寻找其他的增长来源,而找到这些替代性的增长来源可能会相当困难。”
▲法国国际广播电台(RFI)12月13日报道:白纸运动秋后算账 广州杨紫荆被捕后杳无音讯
广州女诗人公益行动者杨紫荆12月4日被逮捕后无音讯。照片日期不详! 网络
中国当局在放开清零政策的同时,正在对参与白纸抗议活动的人士进行秋后算账,广州女诗人公益行动者杨紫荆12月4日被逮捕之后,家人没有有关她的任何信息。
杨紫荆的母亲,一位姓高的女士向法新社表示,自从她女儿12月4日被逮捕之后,她于12月8日从外地协同律师前往广州看望女儿,但是,广州警方拒绝他们与负责此案的人员接触。
法新社评论说,根据中国的法律,当一个人被拘留和询问时,警方有24小时的时间来决定是否正式逮捕他。之后,嫌犯必须被转移到拘留中心等待审判。 法新社联系广州警方,警方表示无法通过电话对该案进行评论。
一位为抗议者提供免费咨询的不愿意披露姓名的律师向法新社表示,据她所知,绝大部分白纸运动被拘留的人们的拘留时间都没有超过24小时。
另据中国维权网报道,广州女青年杨紫荆因11月27日晚陪朋友到广州海珠广场围观抗议清零政策的行动,近日遭越秀区警方以“寻衅滋事”罪刑事拘留。报道说,12月4日越秀区警方派出十多名警察、便衣以“查水表”为名骗开杨紫荆家门,在拒绝出示搜查证的情况下强行搜查屋内电子设备;随后借口涉及海珠广场事件,以口头传唤名义将杨紫荆抓走。
越秀区随后于12月8日证实,杨紫荆被刑事拘留,被羁押在越秀区看守所。但杨紫荆的朋友透露,杨紫荆仍被关押在派出所,已经超过被拘留后立即送往看守所、不得超过24小时的刑事诉讼法规定。
报道说,杨紫荆是公益行动者,同时也是为诗人和写作者,长期追求社会平等,为弱势和边缘群体发声。
据民生观察网的信息,“白纸革命”中被抓捕的抗争者还包括金嘉伟、林怼怼、川川、王晨皓、李牧、王黛玥、王昊、秦超、陈佳林、张东辉、才央拉姆、魏海,李笑笑以及很多不知姓名的年轻人。在拘押之后,他们都受到不同程度和方式的虐待。
此外,白纸革命第一人的南京传媒学院的女学生李康梦11月30日被警方抓捕之后,至今失联。
▲德国之声(DW)12月13日报道:因呼吁政府放宽防疫限制 广州一女子被警方逾期拘押
十一月底,中国多个城市爆发了大规模示威集会,要求政府取消严苛的“防疫措施”。一周后,中国政府宣布放宽疫情限制,但一些参与过示威集会的人士却遭到了警方的打压。
(德国之声中文网)一名女子应参加过反对疫情限制措施的示威集会,已被警方关押了九天。当事人母亲向法新社证实了这一消息。
中国政府长年实施的严苛防疫政策使经济发展严重受阻,民间积聚的不满情绪引爆了过去数十年来最大规模、并波及多个城市的抗议集会。上周,中国政府终于结束了实施近三年的“清零政策”。
政府放宽疫情限制的决定受到民众普遍欢迎,官媒也暗示这是政府顺应民意而做出的调整,但与此同时,警方也对参与过游行示威的人士发起了打压行动。
杨紫荆的母亲对法新社表示,她的女儿因参与了十一月的抗议集会,已于12月4日晚间遭警方逮捕。
这位高姓女士对法新社说:“他们抓了很多人,但后来陆续都释放了,为什么我的女儿会被关押这么久?”高姓女士表示,女儿的室友向她透露,12月4日,多名警察以“查水表”为名进入杨紫荆住宅中,并在拒绝出示证件的情况下强行对住宅进行了搜查。“他们搜查住宅后,带走了杨紫荆以及她的手机电话和笔记本电脑。”
法新社掌握的信息显示,北京和上海也有多名参与示威集会的年轻人被警方拘留24小时。警方动用高科技手段对示威者进行跟踪定位,并在审讯中或透过电话对参与者发出威胁。
高女士获悉女儿被捕后,已于12月8日赶至广州,但她和律师都未能获准同杨紫荆本人或办案警员见面。
按照中国法律,警方必须在24小时内对嫌疑人做出释放或刑事拘留的决定。而一旦批准刑事拘留,则需立即送往看守所。
高女士表示,警方以所谓“疫情原因”为由,至今仍没有将她的女儿送往看守所。广州相关派出所的一名警官对法新社表示,他不能在电话里讨论杨紫荆的情况。
一名为被捕示威者提供免费咨询的律师表示,她掌握的案例中,大多数被捕者被关押的时间都没有超过24小时。出于安全考虑,这名要求匿名的律师表示,但在上海和广州,一些被捕者的关押时间已经超过了一周,其中有人甚至面临被追究刑事责任的风险。
高女士对法新社表示:“中国媒体根本没有关于示威集会的报道,我完全不知道发生过这些事情,我也不明白为什么有人会高举白纸。”示威集会中,曾有人高举白纸抗议中国的新闻管制。
杨紫荆现年24岁,她的友人形容她是一位喜欢读书、性格内向的人,非常关注社会正义,并经常为弱势群体发声。
她的母亲表示,杨紫荆刚刚大学毕业,受疫情和经济萧条的影响,她这些年受了很多苦。“她的经济压力很大,觉得过去两年当中什么都做不了,因为到处都在关门。”
这位高姓女士最后说:“现在大家都在享受放松疫情管控带来的好处,但那些因为呼吁政府放宽限制而被捕的人呢?”
(法新社,维权网)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 白纸运动两周年 中国异议人士:社会行动需“另辟蹊径”
- 对中国持批评立场的美国参议员默克利访问台湾
- 为应对特朗普关税和经济增长“保五”,中国或出新刺激政策
- 康正果:《浪吟草》大流行以來近作選(三十五)接種疫苗一週年病毒至今肆虐猶烈
- 日美为应对台海紧急状况制定联合军事及导弹部署计划
- 幕僚称特朗普“非常担心”俄乌冲突中武器使用的升级
- 中国恶性无差别暴袭频发,当局神经紧张紧急强化公共安全措施
《零八宪章》十周年
- 《我没有敌人》:林培瑞眼中的刘晓波
- 吴严:坚定信念,迎接大变
- 周锋锁:刘晓波铜像在爱尔兰高威大学落成
- 周锋锁:刘晓波铜像将于2024年9月11日在高威大学爱尔兰人权中心揭幕
- 孙文广关注组:刘晓波魂归大海,孙文广生死何处?
- 古道东风:因海祭刘晓波,笔会会员昝爱宗等人被刑拘
- 中国人权:纪念刘晓波逝世七周年(中英文)
- 夏伟:刘晓波的殉难(张裕 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