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从政府到民间,皆有不少重振传统文化价值的说法,大概是为了对治“精神空虚”问题的一种举措吧。而所谓“价值”,并非一套悬浮在大脑上空的抽象观念,它还要一整套社会实践、制度环境,以及物质条件的支持,这才能够落实为行之有据、行之有效的信念和规范。
就拿孝道来说好了。在中国传统里头,祭祖和扫墓便是体现孝道的重要习惯,而它所需要的物质条件自然是牌位、祠堂与墓地。
偏偏就在大家热衷于读《论语》、学“忠孝”的这几年,一些地方兴起了一波与之平行的“平坟运动”,并且浩浩荡荡,莫之能御。
其中最大张旗鼓者,莫过于河南周口市的“平坟复耕”。当地领导一声令下,两百多万座坟头就在几个月内夷为平地。政府部门还说这是“改善风俗”“利国利民”的好事,最起码又多了些可耕用的土地,很能促进“经济发展”。
由于人民的墓地都被碾平了,所以当年为人民牺牲过的烈士也只好陪着二度壮烈。2010年,湖北京山的烈士公园改造成功,变为省第十三届运动会的网球场馆。再早一年,还有江苏南京望江矶海军公墓被征用开发的事件,连被铲倒的七十多座墓地上的碑文,都没有抄录留存下来,官方的解释是,“我们要这些名字没有用,七十多个,我们不可能一个个去把碑文抄下来吧。”今年,又有江苏沛县的烈士陵园拆迁的消息,据说原址可以拿来开发建房,不失为解决民生需求的良策。
然后,韩国总统朴槿惠在访问中国期间,给我们送来了一份“大礼”,三百六十具中国援朝志愿军的遗骸。原来韩国政府把它这些年来找到的中国军人遗骸,一一安葬在一座非常特别的陵园。一般韩国坟场的墓碑坐北朝南,但这座有军人看管的陵园墓碑则坐南面北,以示故国之思。
老实说,韩国政府的这番举措是很感人的,朴总统的这个倡议也是很友好的。但是就像一些网民们所说的,在我们正忙着平坟的时候,送回三百多具遗骨,这真不知是大礼还是个大包袱。
好消息还是有的,今年7月7日,二百零二位死在仁安羌战役的抗日远征军,终于在南岳衡山忠烈祠内有了一座总灵位。这地方我上个月才去过,庄严肃穆,人一进去就会不自觉地沉默下来。享堂内一块块碑石上,刻记了几十位国军将领牺牲就义的经过。薛岳将军等人的碑文更是令人难以平静,真不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招牌。
可是,尽管祠内资料馆详尽说明了“国共合作抗日”的历史,却忘了提到祠侧本存大型烈士集体陵墓七座,其中一座更安葬了当年狠狠教训过日军第六、第九师团的“无敌军”——国军第37军60师两千多位将士的英灵。这些陵墓全在建国后掘毁,近万尸骸遭到挫骨扬灰的命运,听说是要“彻底消除反动遗迹”。
既然有这么多关于坟墓的故事,好些有心人也顺道提起了美国纽约格兰特总统陵墓的故事了。
这故事的重点不在这位南北战争的名将,却在这座陵墓旁一个叫做St.Clare Pollock的五岁小男孩身上。
这个小孩死在1797年,随后葬身此地,他的父亲太过伤心,便将整块土地卖了出去,惟一条件是要永久保留爱子的坟墓。
于是经过一代又一代的转手,每一代卖家都要求下一代买主信守当初的诺言,直到1897年美国政府买下,成了它的主人。
照道理讲,百年前的约定对后来的地主没什么约束力了,然而,或者出于信仰,或者受到民意的压力,不管是地产商还是政府,都还是保住了小男孩的墓,并且屡加修葺,使之长伴格兰特总统身侧,至今仍传为佳话。
请勿误会,以为我又想搞些文化比较的滥调。不,我不是这个意思。我真正想说的,是最微细、最平凡的价值的要素。这个感人故事的核心,无非“信诺”二字而已。不平小男孩的坟,是因为我答应了上一任卖家,而上一任卖家又答应了再上一位卖家,就是这么简单。
有些时候,我们太过崇奉很宏大、很抽象的理念,比如说“为国牺牲”,又比如说为了“经济发展”和为了“消除反动遗迹”。你永远可以找到全新的宏大话语,所以你也永远可以掘毁推平一座座小小的墓地。过去的宏大话语,过去的不朽英名,在今天更伟大的需要之下,就是“我们留着没用”的名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