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产业,浮躁背后的萧条与破产风险

 


五一长假,旅游市场一片繁忙。很难说为拉动旅游消费而设置的五一、十一黄金周制度对于旅游行业利大弊大,中国的决策体制历来缺乏客观、准确的事后评估,尤其,目前国内旅游景点的投资风险研究完全是一个空白,这就使我们很难获得有关旅游投资风险的准确资料数据,但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为了形成黄金周期间足够的接待能力,各旅游景点大量投资建设旅馆、饭店、停车、娱乐、交通等设置,这些设施的饱和接待状态每年只有半个月时间,其它时间里却被闲置,造成了严重的浪费。


旅游黄金周制度的另外一个影响就是,各景点的涨价也会在黄金周前纷沓而至,如敦煌莫高窟的门票已在近期涨至160元,泰山门票涨至125元,九寨沟门票涨至220元,黄山门票也超过200元••••••这些涨价多是借助五一、十一黄金周的机会得以实施。门票价格的迅速上涨会带来什么样的市场反应,目前还难以预计,不过,据《中国工商时报》报道,为应对涨价带来的成本飙升和市场低靡,部分旅行社已经开始考虑换掉部分高价景点。


但是,旅行社的选择是有限的,至少在2007年的五一黄金周期间,几乎所有景点都在涨价。


与越来越高的门票价格相对应的,是各地在旅游产业上的巨大投入,有趣的是,为了制造吸引眼球的效果,连这种巨额投资的新闻,也赶在五一黄金周期间发布出来,近日,国内媒体纷纷报道:陕西省宝鸡市风县将投资3000万元在紫柏山景区建造露天观音巨像,全力提升该县旅游品牌,同时,包括紫柏山索道建设、秦岭生态度假村、汇丰生态园、通天河景区开发、桦皮沟动物观光园、恒丰园等六大旅游建设项目也名花有主,一共签约1.02亿元。这一新闻引发了广泛的网络讨论,多数网友认为,这是一项劳民伤财的工程,既破坏了自然风景,又未必能够收回投资。风县的巨额投资能否成功回收,我不敢妄言,但亲身感受一个不太知名的江西旅游景点“鹅湖书院”的投资计划,却让我感到吃惊,并担心目前的旅游市场开发已处于非理性的投资浪潮。


鹅湖书院这一景点的建设缘于宋南淳熙二年(1175年)朱熹、陆九渊等人“鹅湖之会”的传说,目前鹅湖书院的历史遗迹有康熙年间的题额、建于明景泰四年(1453年)的泮池、题有清人所书“斯文宗主”的牌坊,并有几块清代石刻,其余多为近年来的仿古建筑,但不管怎么说,作为一家史上有名的书院,鹅湖书院是值得一游的,尤其是这个景点的门票只有10元。但是,景点管理员告诉我,五一开始,门票就要调整为30元了,为了迎接五一黄金周的到来,目前鹅湖书院门前正在加紧施工,光滑大理石铺面的停车场与仿古建筑的鹅湖书院极不协调,对于山水清新、建筑典雅的景点来说,这种跨时代的停车场确实显得不伦不类,不过,这还不是最可怕的,据管理员介绍(由于门可罗雀,管理员总显得空闲无聊,因此十分愿意与游客聊天),当地政府正准备在旁边的山上投资两亿元建设新的景点,将鹅湖书院与新景点连为一体。新景点的规划效果图上,是宾馆饭店、亭台楼榭、人造山水,完全不合鹅湖书院的人文旅游氛围,这种巨额投资砸下去,不仅不会为鹅湖书院增色,反而大大破坏书院的旅游价值。交谈中,我对于这种投资的必要性和投资收益均表示怀疑,面对我的怀疑,管理员言谈间吞吞吐吐,显示基层管理者也有着与我相同的担忧,而一位与当地官员有过直接交流的资深旅游爱好者则直截了当地说:目前的官员大都受过良好的教育,已不是当年的土八路,他们懂得这么搞是不好的,但政绩观念决定了他们在决策上的不负责任,一个大型旅游项目的立项,意味着获得政府财政、银行贷款的机会,意味着与上级官员增加接触的机会,对他们来说,这比保护或开发旅游资源更重要,因此,只要有一点旅游资源可供利用,他们就会用到极致,谁也无法阻拦。


问题是,这上亿的资金投下去是否能够收回投资?是否会对当地的旅游资源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呢(原本自然秀丽的山体毕竟被破坏了)?


没有人在意这些。而这种“招商引资”式的旅游开发,也是各景点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及各级“文物保护单位”资格的主要动机所在,在某个景区,悬挂了这样一条横幅标语——“齐心协力,鼓足信心,向世界地质公园冲刺”,可是,如何“向地质公园冲刺”?莫非要借助时空隧道回到亿万年前,干预当时的地质变化?显然不过是两手:一、扩大宣传;二、大力攻关。而这与该景点是否有资格作为世界地质公园均无关系,世界地质公园若有基本的客观标准,则根本不可能给人以“冲刺”的空间。同样是那位走遍全国的资深旅游人士,向我表达了他对目前所谓世界文化遗产的看法,那就是希望联合国对中国申报的景点,如无可信承诺,最好一家都不要批准,因为批准就意味着大规模庸俗商业化开发的开始,仿古建筑、索道乃至不必要的宾馆、饭店等实体性建筑,均借助世界文化遗产项目的财政援助及配套贷款支持,联合国《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规定:“本国领土内的文化和自然遗产的确定、保护、保存、展出和遗传后代,主要是有关国家的责任。该国将为此目的竭尽全力,最大限度地利用本国资源,必要时利用所能获得的国际援助和合作,特别是财政、艺术、科学及技术方面的援助和合作。”


也就是说,一旦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就意味着国家和国际社会对与世界文化遗产的财政责任,这才是各景点争相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真实动机。至于钱拿到手后,国际社会能否对景点保护实施监督,那就鞭长莫及了,不是说所有的景点都存在破坏性开发的问题,但这个问题的存在却也非个别,以极大破坏审美和自然环境的索道为例,仅仅为了满足商业性开发的需要,早已在各山区景点遍地开花,至于在世界文化遗产范围内以修复为名搞仿古建筑,也屡见不鲜。细读联合国《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其宗旨在于“保护、保存、展出、遗传”,而无“开发”字样,也就是说,对于历史、文化、地质等景点,应以保守性的保护为主,而不是动辄雄心勃勃地进行开发,可是,借助世界文化遗产的名义拿到国际和国内的拨款、贷款后,又有几处景区不是大兴土木呢?


保守性的“保护”与“进取性”的政绩观念是矛盾的,前者只能服从后者的需要,这就使得对历史文化和风景资源的利用成为一种产业,而且是一种不计代价的产业,这种不计代价的产业,意味着规模空前的浮躁性开发。但是,即便撇开文化与自然保护的需要,仅从经济效益的角度看,这种开发的效果也不容乐观,比如说,上亿的资金投下去,鹅湖书院旁边的人造景区是不大可能收回投资的。


对许多景点来说,他们看到的是早期开发景点的巨额收入,以敦煌莫高窟为例,由于天然的历史人文资源优势,门票收入一直居高不下,据敦煌的朋友介绍,莫高窟景区管理部门的收入在敦煌几乎是最高的,他们属于国家部委的直属机构,不归地方管理,而国家部委又鞭长莫及,这就使景区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富得流油,据说科长以上干部均视出国为家常便饭,而大量的灰色收入更是无法统计。


但莫高窟的天然优势并非每个景点都能具备。模仿与复制意味着一钱不值,无论多少钱投下去都无济于事,对那些并非特别吸引游人的景区来说,旅游行业的错误投入只能形成一些粗劣建筑,比其它领域的错误投资更容易造成浪费,比如前些年就有全国性大建西游记宫很快又普遍拆掉的一窝蜂行为;再以我家乡的某处溶洞为例,由于看到邻县的溶洞景观人流较大,当地政府便对当地的某处溶洞进行招商开发,某建筑老板拿到经营权后,粗劣规划利用,大量采用水泥制作假景观,更重要的是,景点即将开放时才发现,这一处溶洞的地质结构存在严重安全隐患,根本不适合对游人开放,于是,建筑商几百万资金投下去,倾家荡产,只造出一个供自己看的景点,估计是越看越烦;前段时间的北海市鳄鱼吃掉小学生的事件,也是由于养殖鳄鱼的景点因无力经营下去导致鳄鱼缺乏必要管理所致。


但由于黄金周政策的刺激,由于部分具有资源优势的景点的赚钱效应,在盲目追求政绩的心态影响下,对许多地方政府来说,似乎旅游是一个只赚不赔的产业,因此,他们宁可冒着破坏自然和历史人文景观的代价,也要大力开发管辖地的旅游景点,对于旅游产业大开绿灯,各地纷纷投入巨资,找“专家”论证子虚乌有的历史典故,大造廉价的仿古景点,以浙江诸暨为例,放着王冕这样的历史资源不用,大树特树“西施故里”的招牌,并以传说的西施为主题,为造景而造景,铺排毫无特色的景点建筑,其实只不过让人花钱进景点听故事而已,目前,在有关的旅游网站上已见不到对那些人造景点的介绍,显示经营已经失败。


但是缺少历史责任感和美学想象力的官员们,仍然幻想以巨额投资来制造旅游热点,陕西宝鸡风县的官员们仍然在这样做,至于以“大”取胜的人造景点,更比比皆是:最大的摩天轮、最大的石雕、最大的金佛••••••大意味着投资的巨大,却不一定意味景点的旅游价值也大。在某种意义上说,许多地方的旅游大投资只是在制造一大堆垃圾。


而这种旅游开发的主体无论是国企还是民企,背后的规划都以来政府,并依赖政府的政策支持(至少在财政拨款和贷款上,起决定作用的是政府),正因为政府的支持,旅游开发才会一路绿灯。但巨大的资金投入就意味着要有更高的产品价格做支撑,各景点内,越来越多穿凿附会的建筑更使旅游景点的经营成本提高,必然要向旅客转嫁,于是,景点涨价就成为一种常态,逐渐超出了人们的承受能力,类似房地产市场有价无市的迹象正在旅游市场显现:人们想旅游,但无力承受高企的门票价格,只好放弃“到此一游”的机会,游客的减少使景点只能继续涨价,以便从那些具备刚性需求的游客(多是公款旅游)身上捞一把,井冈山旅游景区的联票制度就很说明问题,150元的联票意味着,如果你想把这150元用尽,就要爬一座山再爬一座山,既要看著名的八角楼,也要看不知名也无旅游价值的小景点,很显然,自费游客是要掂量一下钱包再买票的,以至于有管理人员说井冈山的旅游主要靠国家政策,也就是说,作为红色旅游的主要景点,鼓励各地党员前来公款旅游,于是,门票价格索性定到吓退一般游客,反正投资者和公款消费者都不在乎花钱——据说为了便于景区的封闭管理,井冈山景区管理部门曾经打算将景区所有居民搬迁,并让景区内的国道改道,如果属实,蒋介石先生地下有知应感到惭愧,当初要来这么一手,估计就没有共产红军发展的机会了——旅游开发中搬迁当地居民的情况在很多景点都存在,将世代居住于所谓景点内的居民迁出(或改造其特色民居设置景点,或便于景区统一收费管理),无论如何,都破坏了人与自然的正常相处,这不是对景点的保护,这样的开发,还不如说是破坏。
中国特色制度下的产业发展往往无法避免大呼隆、一阵风,当教育产业化政策下的大学扩建已成强弩之末并显现高校破产的风险时,旅游产业却在信心百倍地鼓足干劲,随便一个景点都要追求“最大”、“最强”。安徽亳州的三国揽胜宫——全国最大的仿汉代建筑群体;河北遵化的万佛园景区——展现佛教文化为主的大型仿古观光园林,园林内供奉了1万尊形态各异的玉佛、金佛, 景区兴建了10余处景点,其中仅金宝塔就耗资一亿元••••••这样的“最”,说穿了不过是投资之最,是借助地方官员追求最大最多的好大喜功心态上项目而已。这种心态被江苏盐城市委秘书长说得十分清楚,盐城这个并无太多旅游资源的地区,却声称要“超常发展”旅游,达到“四大一最”——项目大上,游客大进,景点大建,效益大增,服务最优。
各地都要追求“最大最优”,其结果首先是投资的大增。投资之后的状况却每每是旅游黄金周后的门前冷落车马稀。旅游不象教育和医疗,不是百姓的必须消费,大量的资金投入在旅游行业时,似乎从来没有考虑过背后的风险,没有游客的光顾,景点就只是一个摆设,而越来越多的景区建设本身就在摊薄单个景点的门票收入。达不到“游客大增”的效果,景点的选择就只能是门票大涨,而门票大涨的结果是游客更少,于是便恶性循环下去,门票继续涨价••••••
有价无市的情景已经越来越多地显现于旅游行业,这是否预示着旅游产业的萧条乃至大量破产的危机呢?遗憾的是,我们只能根据观感,而无法凭借数据说话。如果存在独立调查和研究的机构,很多领域内的胡乱投资本是可以避免的,比如说前些年各地纷纷上马“大学城”的时候,民间就有零散的置疑,但由于权力体系受制长官指令和利益驱动,民间无独立客观的研究机构,媒体又受到严密控制,这种置疑自然无法形成对大学城投资热的有效制约,以至于多数高校很快便由于乱投资而背上沉重的债务负担,连能否生存下去都成为疑问,去年北方某地大学城内就发生了众多高校因无力交纳供暖费被迫将寒假延长一个月的事件,崭新的大学校园成为漂亮的摆设。
高教领域投资的狂热与教训,不过是短短几年内发生的事情,当大学破产的危机已成现实,旅游行业不该汲取高教领域的教训吗?希望旅游和统计部门本着对历史文化和市场负责的态度,对全国范围内的旅游市场状况加以调研,拿出可供参考的真实数据,在各地政府和投资人头脑发热,动辄就是几千万,几个亿地上旅游项目的时候,及时给他们泼一泼冷水——当然,我们都很清楚,由于现行权力决策体制的特点,这种期望注定是要落空的。

民主中国 | minzhuzhongguo.org

旅游产业,浮躁背后的萧条与破产风险

 


五一长假,旅游市场一片繁忙。很难说为拉动旅游消费而设置的五一、十一黄金周制度对于旅游行业利大弊大,中国的决策体制历来缺乏客观、准确的事后评估,尤其,目前国内旅游景点的投资风险研究完全是一个空白,这就使我们很难获得有关旅游投资风险的准确资料数据,但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为了形成黄金周期间足够的接待能力,各旅游景点大量投资建设旅馆、饭店、停车、娱乐、交通等设置,这些设施的饱和接待状态每年只有半个月时间,其它时间里却被闲置,造成了严重的浪费。


旅游黄金周制度的另外一个影响就是,各景点的涨价也会在黄金周前纷沓而至,如敦煌莫高窟的门票已在近期涨至160元,泰山门票涨至125元,九寨沟门票涨至220元,黄山门票也超过200元••••••这些涨价多是借助五一、十一黄金周的机会得以实施。门票价格的迅速上涨会带来什么样的市场反应,目前还难以预计,不过,据《中国工商时报》报道,为应对涨价带来的成本飙升和市场低靡,部分旅行社已经开始考虑换掉部分高价景点。


但是,旅行社的选择是有限的,至少在2007年的五一黄金周期间,几乎所有景点都在涨价。


与越来越高的门票价格相对应的,是各地在旅游产业上的巨大投入,有趣的是,为了制造吸引眼球的效果,连这种巨额投资的新闻,也赶在五一黄金周期间发布出来,近日,国内媒体纷纷报道:陕西省宝鸡市风县将投资3000万元在紫柏山景区建造露天观音巨像,全力提升该县旅游品牌,同时,包括紫柏山索道建设、秦岭生态度假村、汇丰生态园、通天河景区开发、桦皮沟动物观光园、恒丰园等六大旅游建设项目也名花有主,一共签约1.02亿元。这一新闻引发了广泛的网络讨论,多数网友认为,这是一项劳民伤财的工程,既破坏了自然风景,又未必能够收回投资。风县的巨额投资能否成功回收,我不敢妄言,但亲身感受一个不太知名的江西旅游景点“鹅湖书院”的投资计划,却让我感到吃惊,并担心目前的旅游市场开发已处于非理性的投资浪潮。


鹅湖书院这一景点的建设缘于宋南淳熙二年(1175年)朱熹、陆九渊等人“鹅湖之会”的传说,目前鹅湖书院的历史遗迹有康熙年间的题额、建于明景泰四年(1453年)的泮池、题有清人所书“斯文宗主”的牌坊,并有几块清代石刻,其余多为近年来的仿古建筑,但不管怎么说,作为一家史上有名的书院,鹅湖书院是值得一游的,尤其是这个景点的门票只有10元。但是,景点管理员告诉我,五一开始,门票就要调整为30元了,为了迎接五一黄金周的到来,目前鹅湖书院门前正在加紧施工,光滑大理石铺面的停车场与仿古建筑的鹅湖书院极不协调,对于山水清新、建筑典雅的景点来说,这种跨时代的停车场确实显得不伦不类,不过,这还不是最可怕的,据管理员介绍(由于门可罗雀,管理员总显得空闲无聊,因此十分愿意与游客聊天),当地政府正准备在旁边的山上投资两亿元建设新的景点,将鹅湖书院与新景点连为一体。新景点的规划效果图上,是宾馆饭店、亭台楼榭、人造山水,完全不合鹅湖书院的人文旅游氛围,这种巨额投资砸下去,不仅不会为鹅湖书院增色,反而大大破坏书院的旅游价值。交谈中,我对于这种投资的必要性和投资收益均表示怀疑,面对我的怀疑,管理员言谈间吞吞吐吐,显示基层管理者也有着与我相同的担忧,而一位与当地官员有过直接交流的资深旅游爱好者则直截了当地说:目前的官员大都受过良好的教育,已不是当年的土八路,他们懂得这么搞是不好的,但政绩观念决定了他们在决策上的不负责任,一个大型旅游项目的立项,意味着获得政府财政、银行贷款的机会,意味着与上级官员增加接触的机会,对他们来说,这比保护或开发旅游资源更重要,因此,只要有一点旅游资源可供利用,他们就会用到极致,谁也无法阻拦。


问题是,这上亿的资金投下去是否能够收回投资?是否会对当地的旅游资源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呢(原本自然秀丽的山体毕竟被破坏了)?


没有人在意这些。而这种“招商引资”式的旅游开发,也是各景点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及各级“文物保护单位”资格的主要动机所在,在某个景区,悬挂了这样一条横幅标语——“齐心协力,鼓足信心,向世界地质公园冲刺”,可是,如何“向地质公园冲刺”?莫非要借助时空隧道回到亿万年前,干预当时的地质变化?显然不过是两手:一、扩大宣传;二、大力攻关。而这与该景点是否有资格作为世界地质公园均无关系,世界地质公园若有基本的客观标准,则根本不可能给人以“冲刺”的空间。同样是那位走遍全国的资深旅游人士,向我表达了他对目前所谓世界文化遗产的看法,那就是希望联合国对中国申报的景点,如无可信承诺,最好一家都不要批准,因为批准就意味着大规模庸俗商业化开发的开始,仿古建筑、索道乃至不必要的宾馆、饭店等实体性建筑,均借助世界文化遗产项目的财政援助及配套贷款支持,联合国《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规定:“本国领土内的文化和自然遗产的确定、保护、保存、展出和遗传后代,主要是有关国家的责任。该国将为此目的竭尽全力,最大限度地利用本国资源,必要时利用所能获得的国际援助和合作,特别是财政、艺术、科学及技术方面的援助和合作。”


也就是说,一旦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就意味着国家和国际社会对与世界文化遗产的财政责任,这才是各景点争相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真实动机。至于钱拿到手后,国际社会能否对景点保护实施监督,那就鞭长莫及了,不是说所有的景点都存在破坏性开发的问题,但这个问题的存在却也非个别,以极大破坏审美和自然环境的索道为例,仅仅为了满足商业性开发的需要,早已在各山区景点遍地开花,至于在世界文化遗产范围内以修复为名搞仿古建筑,也屡见不鲜。细读联合国《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其宗旨在于“保护、保存、展出、遗传”,而无“开发”字样,也就是说,对于历史、文化、地质等景点,应以保守性的保护为主,而不是动辄雄心勃勃地进行开发,可是,借助世界文化遗产的名义拿到国际和国内的拨款、贷款后,又有几处景区不是大兴土木呢?


保守性的“保护”与“进取性”的政绩观念是矛盾的,前者只能服从后者的需要,这就使得对历史文化和风景资源的利用成为一种产业,而且是一种不计代价的产业,这种不计代价的产业,意味着规模空前的浮躁性开发。但是,即便撇开文化与自然保护的需要,仅从经济效益的角度看,这种开发的效果也不容乐观,比如说,上亿的资金投下去,鹅湖书院旁边的人造景区是不大可能收回投资的。


对许多景点来说,他们看到的是早期开发景点的巨额收入,以敦煌莫高窟为例,由于天然的历史人文资源优势,门票收入一直居高不下,据敦煌的朋友介绍,莫高窟景区管理部门的收入在敦煌几乎是最高的,他们属于国家部委的直属机构,不归地方管理,而国家部委又鞭长莫及,这就使景区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富得流油,据说科长以上干部均视出国为家常便饭,而大量的灰色收入更是无法统计。


但莫高窟的天然优势并非每个景点都能具备。模仿与复制意味着一钱不值,无论多少钱投下去都无济于事,对那些并非特别吸引游人的景区来说,旅游行业的错误投入只能形成一些粗劣建筑,比其它领域的错误投资更容易造成浪费,比如前些年就有全国性大建西游记宫很快又普遍拆掉的一窝蜂行为;再以我家乡的某处溶洞为例,由于看到邻县的溶洞景观人流较大,当地政府便对当地的某处溶洞进行招商开发,某建筑老板拿到经营权后,粗劣规划利用,大量采用水泥制作假景观,更重要的是,景点即将开放时才发现,这一处溶洞的地质结构存在严重安全隐患,根本不适合对游人开放,于是,建筑商几百万资金投下去,倾家荡产,只造出一个供自己看的景点,估计是越看越烦;前段时间的北海市鳄鱼吃掉小学生的事件,也是由于养殖鳄鱼的景点因无力经营下去导致鳄鱼缺乏必要管理所致。


但由于黄金周政策的刺激,由于部分具有资源优势的景点的赚钱效应,在盲目追求政绩的心态影响下,对许多地方政府来说,似乎旅游是一个只赚不赔的产业,因此,他们宁可冒着破坏自然和历史人文景观的代价,也要大力开发管辖地的旅游景点,对于旅游产业大开绿灯,各地纷纷投入巨资,找“专家”论证子虚乌有的历史典故,大造廉价的仿古景点,以浙江诸暨为例,放着王冕这样的历史资源不用,大树特树“西施故里”的招牌,并以传说的西施为主题,为造景而造景,铺排毫无特色的景点建筑,其实只不过让人花钱进景点听故事而已,目前,在有关的旅游网站上已见不到对那些人造景点的介绍,显示经营已经失败。


但是缺少历史责任感和美学想象力的官员们,仍然幻想以巨额投资来制造旅游热点,陕西宝鸡风县的官员们仍然在这样做,至于以“大”取胜的人造景点,更比比皆是:最大的摩天轮、最大的石雕、最大的金佛••••••大意味着投资的巨大,却不一定意味景点的旅游价值也大。在某种意义上说,许多地方的旅游大投资只是在制造一大堆垃圾。


而这种旅游开发的主体无论是国企还是民企,背后的规划都以来政府,并依赖政府的政策支持(至少在财政拨款和贷款上,起决定作用的是政府),正因为政府的支持,旅游开发才会一路绿灯。但巨大的资金投入就意味着要有更高的产品价格做支撑,各景点内,越来越多穿凿附会的建筑更使旅游景点的经营成本提高,必然要向旅客转嫁,于是,景点涨价就成为一种常态,逐渐超出了人们的承受能力,类似房地产市场有价无市的迹象正在旅游市场显现:人们想旅游,但无力承受高企的门票价格,只好放弃“到此一游”的机会,游客的减少使景点只能继续涨价,以便从那些具备刚性需求的游客(多是公款旅游)身上捞一把,井冈山旅游景区的联票制度就很说明问题,150元的联票意味着,如果你想把这150元用尽,就要爬一座山再爬一座山,既要看著名的八角楼,也要看不知名也无旅游价值的小景点,很显然,自费游客是要掂量一下钱包再买票的,以至于有管理人员说井冈山的旅游主要靠国家政策,也就是说,作为红色旅游的主要景点,鼓励各地党员前来公款旅游,于是,门票价格索性定到吓退一般游客,反正投资者和公款消费者都不在乎花钱——据说为了便于景区的封闭管理,井冈山景区管理部门曾经打算将景区所有居民搬迁,并让景区内的国道改道,如果属实,蒋介石先生地下有知应感到惭愧,当初要来这么一手,估计就没有共产红军发展的机会了——旅游开发中搬迁当地居民的情况在很多景点都存在,将世代居住于所谓景点内的居民迁出(或改造其特色民居设置景点,或便于景区统一收费管理),无论如何,都破坏了人与自然的正常相处,这不是对景点的保护,这样的开发,还不如说是破坏。
中国特色制度下的产业发展往往无法避免大呼隆、一阵风,当教育产业化政策下的大学扩建已成强弩之末并显现高校破产的风险时,旅游产业却在信心百倍地鼓足干劲,随便一个景点都要追求“最大”、“最强”。安徽亳州的三国揽胜宫——全国最大的仿汉代建筑群体;河北遵化的万佛园景区——展现佛教文化为主的大型仿古观光园林,园林内供奉了1万尊形态各异的玉佛、金佛, 景区兴建了10余处景点,其中仅金宝塔就耗资一亿元••••••这样的“最”,说穿了不过是投资之最,是借助地方官员追求最大最多的好大喜功心态上项目而已。这种心态被江苏盐城市委秘书长说得十分清楚,盐城这个并无太多旅游资源的地区,却声称要“超常发展”旅游,达到“四大一最”——项目大上,游客大进,景点大建,效益大增,服务最优。
各地都要追求“最大最优”,其结果首先是投资的大增。投资之后的状况却每每是旅游黄金周后的门前冷落车马稀。旅游不象教育和医疗,不是百姓的必须消费,大量的资金投入在旅游行业时,似乎从来没有考虑过背后的风险,没有游客的光顾,景点就只是一个摆设,而越来越多的景区建设本身就在摊薄单个景点的门票收入。达不到“游客大增”的效果,景点的选择就只能是门票大涨,而门票大涨的结果是游客更少,于是便恶性循环下去,门票继续涨价••••••
有价无市的情景已经越来越多地显现于旅游行业,这是否预示着旅游产业的萧条乃至大量破产的危机呢?遗憾的是,我们只能根据观感,而无法凭借数据说话。如果存在独立调查和研究的机构,很多领域内的胡乱投资本是可以避免的,比如说前些年各地纷纷上马“大学城”的时候,民间就有零散的置疑,但由于权力体系受制长官指令和利益驱动,民间无独立客观的研究机构,媒体又受到严密控制,这种置疑自然无法形成对大学城投资热的有效制约,以至于多数高校很快便由于乱投资而背上沉重的债务负担,连能否生存下去都成为疑问,去年北方某地大学城内就发生了众多高校因无力交纳供暖费被迫将寒假延长一个月的事件,崭新的大学校园成为漂亮的摆设。
高教领域投资的狂热与教训,不过是短短几年内发生的事情,当大学破产的危机已成现实,旅游行业不该汲取高教领域的教训吗?希望旅游和统计部门本着对历史文化和市场负责的态度,对全国范围内的旅游市场状况加以调研,拿出可供参考的真实数据,在各地政府和投资人头脑发热,动辄就是几千万,几个亿地上旅游项目的时候,及时给他们泼一泼冷水——当然,我们都很清楚,由于现行权力决策体制的特点,这种期望注定是要落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