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7日是赵紫阳逝世三周年纪念日,人们不会忘记也不可能忘记,赵紫阳的名字是与中国政治改革和1989年学生运动紧密联系在一起。但如今的胡温政权依然惧怕赵紫阳,从当局极力阻挠悼念活动就可以看出,赵紫阳的影响力在中共党内,在民间,依然强大。赵紫阳的政治遗产不会随着他的逝世而流失,反而人们从中国高速经济发展下的社会矛盾激化中,更感受到赵紫阳政治改革模式的珍贵,依然具有生命力,依然具有现实意义。
在中国国内,鲍彤、刘晓波和“天安门母亲”丁子霖等这些与赵紫阳、“六四”联系在一起的名字,依然让当局恐慌。每当赵紫阳纪念日,每当“六四”来临,他们被软禁在住所,不得接受媒体采访,不得前往赵紫阳家里祭奠。当局的种种表现,恰恰说明中共当局心虚,这也是一种罪咎、胆怯的显示。
笔者认为,中国的政治前景取决于中共党内开明力量与民间民主力量的互动。政治改革、民主化是或迟或早的事情,是挡不住的历史潮流。问题在于,尽快实现民主化,将会减少政治变革中的社会动荡,而不是等到社会矛盾尖锐化,以致社会阶层、社会集团之间发生激烈对抗,甚至引发说不准的某种“革命”,这时候,国家、民族和广大民众将会蒙受沉痛的创伤,付出巨大的代价。
因此,“赵氏模式”依然是可取的模式,平稳过渡在时间上还来得及。由于民间力量不断增长,我们看到当局的控制在某些方面有所松动,但同时矛盾的是,有些方面控制在加强。对赵紫阳的评价,当局默许《炎黄春秋》的“出格”,但对六四却噤若寒蝉;从俞可平《民主是个好东西》到最近广东掀起的“思想解放”呐喊,表面上似乎让人们看到了希望,但另一方面对不同声音的打压,对异议人士的迫害却没有松懈。
但不管怎样,社会总是要进步的。中共的逆历史潮流的任何举动,都会面临来自民间反对的声音。赵紫阳纪念日年年有,当局的打压和暧昧还能坚持多久?
●对赵紫阳的评价:中共党内民主化和政治改革的旗帜
▲赵紫阳忌辰日前,德国之声记者石涛专访赵紫阳秘书鲍彤。鲍彤访谈录全文如下:
中共前领导人赵紫阳逝世三周年之际,赵紫阳智囊团的重要成员之一,前中共政治体制改革办公室主任鲍彤,打破政府禁止接受电话采访的规定,给德国之声记者分析了赵紫阳给中国留下的政治遗产,以及目前改革困境的症结所在。
德国之声:鲍彤先生,您是当年赵紫阳先生智囊团的重要成员之一,您认为他给中国留下的最重要的政治遗产是什么呢?
鲍彤:我想是留下了改革的成功和失败。成功给我们很多启发,失败也有很多启发。
德国之声:您是否能分析一下赵紫阳改革路线的成败究竟何在呢?
鲍彤:改革的成功是经济改革,大家都看到中国与三十年前是有很大的不同,显而易见的一点就是中国的繁荣。二十七年的改革为中国的繁荣创造了契机,这二十七年的改革就始于赵紫阳先生任总理和党总书记在其执政期间在中国进行的改革。而这一段正是和世界接轨的,这也就是说中国只要和世界接轨,中国经济就可能起飞。中国有两大特点,第一是繁荣,一目了然,但第二却是腐败,也是一目了然。贪官污吏肆无忌惮的瓜分国有资产。我看到过发改委的一个资料,中国有两亿人是生活在平均每天不到一人民币的水平线上。这是很大的一个金字塔,底层是两亿穷人,上层我相信只有几千个人,极其奢华,来源就是腐败。二十年前,中国的腐败分子相对于现在来说都算是非常廉洁的了。中国腐败问题日渐严重始于六四之后。六四是不准学生说话,不准市民说话,不准说话而进行改革。赵紫阳的改革是向农民向企业让步的改革,他的口号是扩大企业和农民的自主权。邓小平在南巡之后,以不争论为标志的改制,即所谓改革所有制,实则是政府官员向国有财产进军,大肆瓜分的一个过程。这种改革本身在中国就造成了暴富现象,进而导致中国的贫富两极分化。
德国之声:有评论认为,中国现在的胡温政府相对比较温和开明,而现任总理温家宝也曾经在赵紫阳时代工作过。您认为,在胡温时代是否能使两极分化的现象有所缓解,乃至启动政治改革呢?
鲍彤:赵紫阳当时执政的时候有一个非常大的困难,就像孟夫子说的,“非不为也,是不能也”。当时赵紫阳活动的空间其实是非常有限的,他事事必须取得邓小平和陈云的同意,如果邓陈两人不同意,他就不能做。不只赵紫阳,胡耀邦也是如此。赵曾经多次说过,我不是领袖,只是一个大秘书长。但现在情况不同,现在的领导人是核心了。我想,只要愿意做,应该是能够做的。我认为中国不是老百姓的承受力有问题,而是领导人的承受力;不是老百姓条件具备不具备,而是领导人给不给中国条件。香港就是一个例子。中国经常说,我们不能搞民主选举,因为我们文化水平太低,那么香港为什么不能搞,难道香港文化水平也太低吗?香港都还要等多少年,那中国大陆更不知道要等多少年了。这是很让我恼火的一件事情。连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选总书记都要等额选举,那中国要等到什么时候才能进行民主选举呢?中共中央委员个个都是大学生,博士,博导那样的人,却都不能进行自由平等,不记名的有竞争的选举,说没有条件。我不知道要什么条件才行?
非常感谢鲍彤先生接受德国之声的采访……
我现在再说一句话。我准备我家的电话从此被切断。从2003年3月到10月,有七个月时间我的电话被切断的。我估计就是接受采访之后,不知是得罪了党,还是得罪了政府,还是电话局。后来好不容易又通了。我很注意十七大的文件,我们的总书记说权力应该在阳光下运行,老百姓应该有表达权,有知情权。我想我应该有表达权,同时我也希望我的表达能够为同胞们所知情。因此我说了这番话。我的电话是24小时有人监听的,我刚才说的话以及现在发的这段牢骚,我希望他们都向上报告,报告到那些管理监听控制部门去,让他们决定怎么处理我的电话。如果他们愿意制造什么麻烦,创造新闻,把我的电话线路切断的话,那这恐怕就是我最后一次接受记者的采访了。
▲中国著名学者、六四天安门广场四君子之一刘晓波博士在《观察》发表文章《赵紫阳亡灵:不准悼念和禁忌松动》。作者在谴责当局阻挠民间悼念活动的同时,回顾了赵紫阳主张和推动中国政治改革的历史,分析了邓小平“跛脚改革”和赵紫阳主张的真正意义上的全面政治改革的不同,现实中社会矛盾的激化,客观要求重新回到“赵氏模式”。文章全文如下:
今天是赵紫阳先生三周年祭日,也是让人想起六四冤魂的日子。
中共当局一如既往地沉默,一如既往地阻挠民间的自发悼念。我不知道,有多少想前往赵紫阳家中的人被警察拦截,但我本人确实受到警方的阻拦。
自赵紫阳先生去世以来,2005年1月17日,我被软禁在家中两周,无法参加赵紫阳的追悼会;2007年1月17日和今年1月17日,我都被拦截,无法前往赵家致哀。但在赵紫阳一周年祭日的2006年1月17日,尽管我的家门口也有警察站岗,但我出门并未受到阻拦,使我得以与丁子霖老师、蒋培坤老师一起前往赵家致哀。
赵紫阳一周年祭日丁子霖、蒋培坤、刘晓波与紫阳家人
我实在想象不出,中共当局如此害怕紫阳亡灵的理由。更令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是,我前往赵家悼念,为什么06年可以,而07年、08年就不可以?而事实上,近一年来,中共当局对赵紫阳的封杀有所松动,开明的《炎黄春秋》连续出现赵紫阳的名字。2007年7月号刊发了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原国务院副总理田纪云先生的《国务院大院的记忆》,公开赞扬长期被封杀的前总书记赵紫阳,还配发了赵紫阳的一张照片,使赵紫阳的名字和照片六四十八年来第一次出现在大陆媒体上。2007年12月号和2008年1月号又接连刊发田纪云先生的两篇文章《近距离感受邓小平》和《经济改革是怎样搞起来的——为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而作》,两文都提到赵紫阳对中国改革的杰出贡献。如果说,前一篇文章在论及中国改革的决策时是以邓小平为主而赵紫阳为辅的话,那么,后一篇文章在记述中国改革的决策时,主要突出的是胡耀邦和赵紫阳的贡献。该文不但充分肯定赵紫阳在农村改革中的开拓性贡献,而且用了近三分之一的篇幅记述了赵紫阳在城镇经济体制改革上的卓越贡献。
据田纪云先生记述,早在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主政四川的赵紫阳在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同时,也在国有企业方面也开始了扩大企业自主权的试点,“1978年10月,四川省委决定选择六个不同类型企业,进行扩大自主权的试点。1979年1月,省委根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在总结初步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扩大企业自主权急需落实的14项政策、措施,并选择100个企业作为第一批试点。”赵紫阳试验的核心就是打破计划经济的僵化体制,用放权让利来调动企业积极性,激励员工的主动性。赵紫阳带着四川经验上调中央出任国务院总理,为“全面展开经济体制改革”作出关键性贡献,正是赵紫阳提出了涉及经济改革全局的三大措施:1,引进商品经济,运用价值规律来打破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2,改革价格管理体制,充分发挥价格手段调节经济的作用。3,改革国家权力领导经济的职能,实行政企分开,逐步简政放权,减少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对企业正常经济活动的干预,学会运用经济手段来进行宏观控制。1984年10月20日召开的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一致通过了赵紫阳主持起草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除了开明的《炎黄春秋》杂志之外,《中国经济周刊周刊》在2008年1月9日推出《点评改革开放30年最具影响力30件大事》,赵紫阳的名字也出现在这篇长文中:“1987年10月25日—11月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举行。赵紫阳作《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报告。报告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制定了到下世纪中叶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并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
这就是胡温治下的中国,一方面,禁止任何官方机构悼念赵紫阳,阻挠民间人士李金平在家中开设赵紫阳灵堂,拦截类似我这样的敏感人物前往赵家致哀;另一方面,又允许赵紫阳的名字和政绩出现极少数国内媒体上。与其相应,一方面,不断压制、甚至逮捕异见人士和维权人士,阻止民间的悼念逝者、年末聚会颁奖等活动,出台严控网络视频的《《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管理规定》;另一方面,近一年来中国的纸媒体和网络媒体的开放度显然高于2004年和2005年,南方报业集团旗下的《南方都市报》、《南方周末》,北京的《炎黄春秋》月刊和《中国青年报》,再次扮演了舆论先锋的角色。这些媒体先锋与网络舆论的互动所形成的舆论压力,推动着言论参政的民间维权运动,使非敏感领域的民间维权取得了不错的成果(如,最牛钉子户、黑砖窑、厦门PX、农民宣布土地所有权、县委书记制造文字狱、天门城管打死人、上海磁悬浮等等)。
当下大陆社会的复杂性,将使任何过于乐观和过于悲观的时局判断失效,一夜变天是幻觉,遥遥无期也是幻觉。这种复杂局面,表现为官方具有硬实力却找不到价值方向,民间拥有道义优势却难以形成实力抗衡,由此形成官方被动应对和民间主动出击所构成的黑暗与光明并存的局面。或者说,令人最为沮丧的是,迄今为止还看不到中共政权有启动政治改革的诚意和切实举措;而令人最为欣慰的是,官权通吃和民间沉默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毋宁说,每一次官方镇压和民间抗争之间的博弈——无论是个人性的还是群体性的——在越来越显露出民间抗争的自发力量的同时,也越来越来凸现官权压制的内在虚弱及其统治效力的下降。
再回到赵紫阳问题。谈论赵紫阳,就是谈论六四,谈论政治改革。在此问题上,海内外都有所谓的“稳定派”。表面上,他们的观点并不僵化或保守,起码不像新老左派那样坚持中共正统。他们也承认民主的价值,却把中国民主化推给无限遥远的未来,实际上是对民主的抽象肯定而具体否定;他们也主张进行政治改革,但把政治改革的范围圈定为“党内民主”,实质上仍然是“党主一切”。他们认为:六四已过去十八年,中国社会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赵紫阳的影响也日渐式微。现在的中国,经济高速、政治稳定和国际地位提高,大国崛起是当下现实,人心思定是民意主流。而为六四和赵紫阳正名、启动政治改革,极可能导致经济倒退和社会失序,甚至引发大动荡。
但是,六四后的大陆现实证明,赵紫阳模式的中断为中国未来积累了太多的深层危机,即便是经济的持续高增长,也非但无法缓解这些危机,反而使本来可以遏制的危机发展为全面危机。君不见,持续至今的关于改革的第三次大讨论,已经表示出邓小平模式的实效;近年来此起彼伏、愈演愈烈的民间维权,在在凸显出无所不在的社会危机。
首先,独裁官权主导的跛足改革造成的日益加深的危机,使开启渐进的政治改革变得刻不容缓。在稳定第一和效率优先的决策下,政治停滞和经济发展的跛足改革,导致权力市场化和权贵私有化的恶劣后果:官场的腐败横行和权贵利益集团的形成,官员的职业道德崩溃和执政效率递减;社会的两极分化、公正奇缺、民怨沸腾、诚信荒芜、文化堕落和环境破坏……不要说政权合法性的危机难以缓解,改革在民意中的支持度也在递减。
其次,民主化已经成为民心所向和大势所趋,为政治改革提供广泛的民意的国际的支持。六四造成政权合法性的急剧流失和民间人权意识的普遍觉醒,经济市场化带来私人财富的快速增加,民间力量的持续扩张和社会的日益多元化:利益分化和价值分化,个人生存空间拓展,民间权利意识的逐渐觉醒,知识界追求言论自由的努力,草根维权运动和知识界的网络维权的此起彼伏,加上国际主流国家的人权压力……所有者一切全部指向僵硬的政治体制。
第三,在经济还能维持高增长和政府还具有基本控制力之时,政改非但不会带来社会动乱,反而是凝聚民心和克服危机的不法二门。而继续无限期地拖延政治改革的结果,很可能由偶发事件引发出玉石俱焚的大动荡。近些年,自发的民间维权,即便屡遭官权的镇压和封锁,仍然此起彼伏、难以压服。大规模官民冲突事件的频繁发生,预示着遍地烈火干柴之蓄势待发。
政治改革的呼声贯穿了将三十年的中国改革,不仅是民间的迫切要求,也是党内开明派的一贯主张。早在1987年中共十三大上,赵紫阳先生就已经走出“政治体制的改革”的第一步;六四十八年来,体制内外呼唤政治改革的声音越来越大,民间争取自由权利的抗争越来越普及,国际主流社会也从未停止过对中国政治改革的支持。现在,国内外各种要求政改的力量全部聚焦2008北京奥运年,这既是压力,也是动力,关键在于胡温政权的选择。
胡温政权能否善待这位前总书记,能否公正评价这位对中国改革作出巨大贡献的老共产党员,能否把这位杰出政治家那种“为义舍利”的高尚政治人格作为从政的楷模,也就是能否继承赵紫阳留下的政治遗产,不仅直接关系到赵紫阳本身和六四问题的重新评价,更直接关系到中国改革的方向性问题:是继续固守“邓式病态模式”,还是尽快开启“赵式健康模式”?而能否解决中国改革的方向性问题,直接关系到中国的未来——是在独裁崛起的道路一意孤行,还是通过政治民主化融入主流文明?
在此意义上,各类社会危机造成的反面压力也罢,呼唤民主的正面动力也好,全部聚焦于中国改革能够走上政经平衡的健康之路,故而,中国改革的重归紫阳路,实乃刻不容缓。
▲资深报业人、流亡在美国的原《世纪经济导报》编辑、《动向》杂志主编张伟国先生在自由亚洲电台发表文章《赵紫阳逝世三周年祭》。
今天(2008年元月17 日)是赵紫阳去世三周年的忌日。
1919年出生于河南省滑县的赵紫阳,其政治生涯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赵紫阳13岁投身革命, 19岁成为中国共产党滑县县委书记,到中共建国后他曾经在广东、内蒙古和四川主持地方党政领导工作,尤其在主政四川期间,赵紫阳领导农村改革,获得显著成就,以致民间流传“要吃粮赵紫阳”,这也奠定了他的政治基础。他在1949年之前的经历可以查看刘守森著的《年轻时期的赵紫阳》(香港太平洋世纪出版社 2006年版)。
第二阶段是在 1980年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年出任国务院总理。 1987年1月,接替胡耀邦出任中共代理总书记,并于同年正式担任总书记; 1989年6月,因为天安门事件辞去中共总书记职务。整个80年代,是奠定中国改革开放基础的关键时期,期间赵紫阳表现出与传统共产党人截然不同的民主革新精神,并且主张推进比较彻底的政治改革,使他一跃成为中共有史以来最具现代思想的领导人,并获得了广泛的国际影响。这一时期他的主要政见,由吴国光博士的《赵紫阳与政治改革》(香港太平洋世纪研究所 1997年7月出版)一书作了比较全面系统的纪录。
第三阶段,是他1989年下台以后遭到软禁的 16年,直到85岁于2005 年1月17日在北京医院逝世。中共一度称赵紫阳犯了“支持动乱、分裂中央的错误”,与以往中共下台领导人的根本区别是,赵紫阳非但拒绝低头认错,而且多次给全体中央委员和政治局上书,据理抗争,并申明自己的人身自由和政治权利。无论是在国家还是个人的危难时刻,赵紫阳选择站在历史的正确一边。这个时期,他精神思想得到了升华,并对中共的政治机制也包括对自己的从政经历做出了深刻的反思。这方面赵紫阳的思想遗产见诸于宗凤鸣编撰的《赵紫阳软禁中的谈话》(开放出版社 2007年1月版),以及吴国光、鲍朴等人汇编的《紫阳千古 ——赵紫阳纪念文集》(香港太平洋世纪出版社2005年版)、《紫阳千古 ——赵紫阳纪念文集/续集》(香港太平洋世纪出版社2006年版)等。
从30 年后的今天来看,中国改革事实上早已经逆转、已经被扭曲、已经遭到背叛,事实上也已经成为历史。从微观的角度看,也许应该承认改革带来的经济开放、市场发展,中共的统治权威由独裁转变为寡头、社会生机空前爆发、非官方生活空间得到了拓展;但是,如果从宏观历史的角度看,改革让奄奄一息的中共一党专制起死回生,如今,沦为特权既得利益集团的中共,在坚持集权专制这方面比起改革之前有过之无不及,血腥、黑暗、及其反动本质,无以复加,以致中国大陆成了最坏的资本主义与最坏的社会主义的集大成者,被称作是“权贵资本主义”。
在这种背景下纪念赵紫阳,我觉得:
赵紫阳是一面旗帜,改革的旗帜,自从他下台以后,中国的改革就变样了,就停止了,就夭折了。中共现在所谓的坚持改革和纪念改革,其真实的用意是拔掉赵紫阳的旗帜。
赵紫阳是一个符号,民主的符号,在1989年危机时刻他提出“在民主与法制的轨道上解决问题”的主张,依然还是中国社会转型的出路。
赵紫阳是一个象征,悲剧的象征,他也许是中共最后一位有民主理想的政治领袖,也可能是最后一位想力挽狂澜的改革家,在他之后中国步入了所谓的“工程师治国” 时代。赵紫阳的命运再次证明中国历史的一个“潜规则”:改革家是没有好下场的。赵紫阳的悲剧不仅仅是他个人的悲剧,也是中共的悲剧,其实也是整个民族和国家的悲剧,更可悲的是人们今天依然看不到中国可以走出这个悲剧的宿命?!
▲为纪念赵紫阳逝世三周年,评论人士钱高照发表文章《缅怀伟大的政治家赵紫阳——读《赵紫阳软禁中的谈话》札记》。
深为国人拥护爱戴并受国际敬重的赵紫阳(以下简称“紫阳”),是中共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也是我国近代史上继孙中山、蒋经国、陈独秀之后的伟大政治家。他经历16年的软禁生涯辞世后己有三年了。时间愈益证明他的远见卓识无比正确,并始终为海内外各界人士深切怀念。
在大陆人民饥馑岁月里,紫阳主政四川,粮谷丰盈,百姓得以果腹,遂有民谣:“要吃粮,找紫阳。”政声远播。他与上海的彭冲、安徽的万里都是被公众称颂的封疆大吏,赞为:“万里、彭冲、赵紫阳”。紫阳擢升中央领导后,政誉日隆。国人颂扬说:“胡耀邦是中共的良心,赵紫阳是中共的大脑。”
紫阳洞察国政的痼疾、积弊,推行卓有成效的改革开放,力图把中国从贫穷落后、极权专制的泥潭中,引向经济发达、政治民主的现代化道路。其创见理论,系统地形成客观、求真、务实、先进的“赵紫阳思想,”笔者试将其概括为:“从一党垄断政治经济文化的极权专制国家,通过全面改革开放,和平发展并建成,以私有制为主体的市场经济,依法治国,尊重人权,民主自由的现代化发达国家”的科学思想体系。这完全符合世界民主潮流和中国社会发展的民意需求,决非“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可望其项背,遑论“三个代表”与“科学发展观”。
“六四”事件中,紫阳坚持反对出兵镇压学生,而被太上皇罢黜、软禁,失去自由。当时即有群众游行高举横幅:“还我紫阳!”喊出人民的强烈心愿。
紫阳被软禁期间,其老战友宗凤鸣先生(原北航大学校长)以气功师名义,多次前往探访晤谈,然后将谈话记录整理成《赵紫阳软禁中的谈话》(以下简称《谈话》)一书,并在香港出版,使紫阳的光辉思想得以留传后世。虽大陆官方列为禁书,但通过各种渠道广布民间。笔者有幸得读斯书,感叹之余,信手留下札记。虽不能刻画紫阳博大精深的思想于万一,庶几可为怀念紫阳者提供若干引介:
(一)卓而不群,独树创见
紫阳熟读马恩经典著作。马恩晚年反思其早期暴力、斗争、专政的错误认识并予摒弃,改弦易辙,主张由资本主义和平进入社会主义,突出民主自由。紫阳对马恩晚年的成熟思想给予充分肯定,并以之作为马恩的正宗原旨原义。
紫阳不拘泥马列主义教条、公式、定义,更重视实践。思维方式开放,善于接受新事物,思想清彻透明、敏锐。他常与专家学者切磋探讨,择善取长,丰富自己的思想。
他对这个主义、那个主义不感兴趣,也不赞成社会发展有终极目标或乌托邦。认为只要能增加人类社会财富就是好的主义;只要能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准就是好制度;只要能促进人类社会进步就是有价值的意识形态;社会就是根据民意的内心需求来发展。为此,必须摆脱意识形态的束缚。社会类型可按发达程度划分;国家类型可按生产力水平划分;从而舍弃意识形态的主义、制度斗争。
这与那些食古不化、抱残守缺,抓住马恩自己早己摒弃的错误教条不放并奉为圭臬者,相去奚啻霄壤?!
(二)全面推进改革开放
紫阳担任中央领导后,克服重重阻力掣肘困难,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卓有成效,并为这项创新事业奠定了基础;从体制外起步,发展商品生产,培育市场机制,把国营企业推向市场,政企划开,政府不再干预企业,等等。
紫阳认为,不改变所有制,市场竞争难以形成;不突破以公有制为社会主义的标志这个旧框框,改革是没有出路的。社会上的腐败,是制度的产物;公有制培养特权阶层和腐败;政府管得越多腐败越厉害。
邓小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市场经济(+)一党专政。只搞经济改革,不搞政治改革,即跛足改革。上层建筑不能适应经济基础,导致制度结构性腐败。当权者权力过大,又无政治、司法、舆论监督,一切黑箱操作;权钱权色交易,卖官鬻爵:“领导带头,层层分配,人人下水,个个沾光”;化公为私,把人民几十年来勒紧裤带,用血汗积累起来的财产大肆侵吞;以权谋私,操纵房地产、金融、股市、矿产而暴富;形成特权阶层,社会贫富悬殊,严重两极分化。
紫阳认为,一个主义、一个政党的政体模式,必然走向专制独裁。民主集中制的组织体制,实际执行的是集中制,领导说了算。专政与人权是对立的,专政不容纳人权;公民的权利必须受到保护。
今后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多元化的出现,高度集中的专制政体,必然支持不下去,必须改变旧体制,结束一党专政的政体,实现现代民主政治。
《谈话》中多次论及,国家不能为一党所私有,应通过宪政民主,还政于民。改革开放,就是要高举民主旗帜,实行民主政治,开放党禁、报禁,实现言论结社自由,进行公开监督。彻底结束无产阶级专政。把国家纳入现代世界文明和世界市场经济的体系中去。
(三)“六四”内情
《谈话》中多次涉及“六四”内情。几个主要环节是:
北京市委李锡铭、陈希同向中央汇报时,把学运情况说得过于严重。李鹏据以上纲为“有组织有领导有纲领的反党反社会主义行动。”邓小平听取李鹏等汇报后认为,“学生目的是要搞散人心,搞乱全国,是一场动乱,否定共产党领导。”李鹏将邓的内部讲话向外作了传达。人民日报据以发表了“四。二六”社论。使事态严重,矛盾加剧。其中李鹏一面激怒邓小平,一面挑动学生,起了关键作用。
邓小平主持的关于动武的御前会议上,李鹏与姚依林坚持动武;乔石、杨尚昆原先反对动武,后来转而向邓输诚;紫阳与胡启立始终反对动武,紫阳坚持学生和政府要冷静、理智、克制、秩序,通过民主和法制的办法来解决问题。
紫阳因持不同意见,被李鹏扣上“支持动乱、分裂党”的罪名;紫阳不认错,不检讨,而被太上皇罢黜软禁,失去自由。
李鹏罗织的罪名,仅有帽子,无事实根据,实属“莫须有”罪名。对一个党员、一个公民因提出不同意见就被软禁,既违反党章又违反宪法,不能令人信服。香港报刊讥讽邓小平在搞“模糊政治学”。
对此,紫阳为了真理和信仰的价值,宁愿牺牲自己的一切!这要有非凡勇气。他真正表现出一个政治家的气魄和高大形象。
对紫阳的软禁毫无人道。在他病弱之躯己达85高龄时,还不准会见睽违多年的老战友。这远不如张学良晚年在台湾尚能与老友欢聚的自由处境。共产党实难与国民党相比。
据香港报刊披露,当时邓小平从人大会堂望见广场上静坐的学生而愤然说,我要用二十万人换取二十年稳定。
曾有十名将领连名上书,反对动武。
在邓一意孤行调兵镇压后,习仲勋曾在会议室当面指斥邓是独夫民贼说,北洋军阀和蒋介石都不敢干的,你却干了!这是要上史书的!
“六四”,表面上把学生运动镇压下去了,人们认为它失掉党心民心,对党的信仰坍垮了,党组织涣散了。在国际上引起震惊和产生巨大负面影响。它构成世界政治格局变化的转折点,引起东欧巨变和苏联解体,从而改变了两大阵营的冷战态势。
(四)封建家长,老人政治
中共多年来形成封建宗法家长制的传统,“老爷子”说了算,是不折不扣的“老人政治”。毛泽东老死于御座。后虽形式上废除了终身制,但只要退下的元老不死,则退而不休,继续干政,或垂帘听政,实为隐形终身制。如邓小平、陈云、王震、彭真、薄一波、宋平等等,虽老迈年高,思想僵化昏瞆,仍抓权不放。致主政者束手缩脚,畏首畏尾,形同木偶傀儡,难以发挥创见和施展抱负。紫阳虽居全党最高职位,自嘲为“大秘书长”。邓小平嫌陈云干政,曾托人给陈捎话:党内只能有一个婆婆。已退二线的邓小平,竟以元老、威权先后罢黜两位深得民心的总书记;安排江泽民为中央核心;悍然出兵镇压学生;干了大量失党心、违民意的恶行。而且心胸狭隘,杨尚昆、万里曾对动武有异见,就因事废人,对他俩疏远,不再见面。
历史证明,这种以“老爷子”幕后干政的政党,必然僵化腐朽,不能与时俱进,必然为时代潮流所淘汰。
(五)留下遗憾
邓小平退位后不停干政,但却忌讳学生说他垂帘听政。1989年“六四”前,戈尔巴乔夫访华。紫阳接见并向其通报:“中央常委有个决定,遇重大问题还需邓小平掌舵……”这本出于好意,是在维护邓,一心一意挽回他的形象。结果被邓猜疑,造成误会,认为紫阳兜了他的老底,等于捅了他的心窝,从而使邓赵关系走向破裂。终无解释机会,留下永远遗憾。
(六)台上台下角色评析
《谈话》涉及台上台下若干角色,参照张戎、辛子陵等人出版的著作,对其去迷彩、洗铅华,一览原形;
毛泽东以政治运动治国,频繁批斗。玩弄权术,无法无天,滥杀无辜。一心争当国际共运领袖和坐稳龙椅并保住身后名声,而重用奸倿,残害忠良,搞大跃进,大搞赤色恐怖,祸国殃民。他在位27年间,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遭受大苦大难,非正常死亡者达七千万。为中外古今绝无仅有。
邓小平在1957年反右时,任中央反右组长,是毛的铁杆帮凶。他毁掉百万知识精英。拨乱反正时,他不予彻底平反,不道歉,不补赔经济损失,把遗留问题甩给后世。
文革后在评价毛泽东时,怀着不可告人目的,搞个三七开,而不一步到位。把全面评价留给后世解决,让后人去为毛、邓搽屁股。
在改革开放上,胡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只搞经改,不搞政改,形成市场经济(+)一党专政。被人讥为“跛足改革”,留下致命后患,使中共政权造成结构性腐败,走向衰亡。
在“六四”问题上,无视学生反官倒腐败、要求民主的正当愿望,悍然出兵镇压屠城,造成旷古罕见的历史大悲剧。
运用元老身份和威权,先后罢黜胡耀邦、赵紫阳两位总书记,毁掉中共难得的栋梁贤才,斵伤国脉。
毛、邓二人罪孽累累,死有余辜,注定要被打入历史另册,钉于耻辱柱上,遗臭万年。
李鹏其人很厉害,拉帮结伙,善抓权,有私心,报复心很强,因紫阳曾不同意他当总理,而想置紫阳于死地。在“六四”事件上,对邓和学生两头挑拨,又力主出兵镇压,是邓的首要帮凶。据透露,朱镕基曾提出紫阳问题应重新考虑,李岚清表示可以研究,李鹏坚不同意,声称赵的问题如重新考虑,那就是开除党籍。
王震力挺左王邓力群当总书记。他是倒胡耀邦的先锋,炮轰赵紫阳的英雄。这是啥角色?!
江泽民其人权迷心窍,耍权术,搞平衡,拉帮结伙,搞个人权威,为保政权而严加控制。镇压法轮功。他和李鹏是“六四”事件受益者,坚拒为“六四”平反,坚拒紫阳复出。
胡锦涛、温家宝都是好人,但都缺乏政治理念,缺乏历史抱负,眼光和相应的政治智慧。他们面对老人政治怕被搞下台,提出“三民”,“三贴进”,作些亲民秀;用小恩小惠给广大人民一点甜头,来树立自己的亲民、为民形象;而不去触动政治体制、制度,不可能解决什么问题。
胡锦涛是正统意识形态下培养的青年干部,上台伊始,刻意去西柏坡、延安、韶山朝觐,只琢磨恢复毛泽东正统意识形态地位。温家宝胆小,遇事谨小慎微。胡温对民主派和不同政见者,实行打压,封杀,对实行民主有恐惧症。在他们身上,对政治改革不能抱有奢望。
朱镕基、温家宝上台亮相时,都发表过为政的豪言壮语,曾感动国人;但都无济于事,对政权的腐败危局无能为力;这是个体制问题。
《谈话》中多次提及鲍彤因“六四”事件被判重刑,关押七年,实为一大冤案。
紫阳认为,顾准、李慎之等大彻大悟,己与马列主义意识形态决裂。胡绩伟、李锐、杜润生是党内民主派。
紫阳赞叹蒋经国是了不起的人物。他在苏联接受无产阶级专政的正统教育,又在国民党一党专政社会中工作多年,但能超脱于体制外看旧体制,突破旧的思维桎梏,推行宪政民主,开放党禁报禁,还政于民,还自由于新闻,还军于国,他以大公无私胸怀,使台湾汇入世界现代民主潮流。
著名政论家认为,当今中共7300万党员中,竞无一人能赶上台湾马英九的政治水平。
(七)崇高形象光照千秋
紫阳从县、区、省直至中央,坚持执政为民,具有自己的政治理念、历史使命感和抱负。政绩卓著,深得民心。远非一般政治官僚能望其项背。
紫阳有三方面突出成就令人景仰:
1、熟读经典著作,但有自己创见而不被束缚,不人云亦云。
2、身在体制内担任领导,但能超脱于体制外,洞察体制痼疾积弊,有革旧图新的眼光、能力和胆略。
3、具有全面系统而成熟的政治理念。坚持改革开放,要经改、政改同步并举,并为改革开放奠定了基础。
他无愧为伟大的政治家,并创立了伟大的“赵紫阳思想”。不妨设想,如果他在1989年不被罢黜,继续在政治舞台上施展抱负做出贡献,他就能成为中国的杰弗逊和林肯。
在“六四”事件中,他坚持反对出兵镇压学生的正确意见,自忖将被整肃,在参加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前夕,阖家开会,共议安危取舍,最后决定,甘冒政治风险而坚持真理正义。为此,他在会上只申明立场,不认错,不检讨。遂被罢黜软禁,失去自由。
中共的高层领导,如刘少奇、彭德怀、邓小平、胡耀邦等在遭整肃时,出于各种原因,都曾低头认错服罪,违心检讨;从而极大地助长了党内是非不分、黑白颠倒、盲目屈服、唯上是从的恶劣风气。
紫阳面对整肃,为坚持真理、正义、信仰和个人的价值,以超凡胆略,甘冒坐牢杀头的政治风险,宁愿牺牲自己的一切,毫无畏惧地承受强加的“莫须有”罪名,付出极其沉重代价。从而彻底改写了中共的可耻而不光彩的传统。铮铮铁骨,浩然正气,塑造了至高至大的英雄形象和时代楷模。海内外共同赞誉为“创造了新的赵紫阳模式”。在紫阳的崇高形象面前,那些罗织“莫须有”罪名欲置紫阳于死地的宵小,益显猥鄙可耻,纵然官位显赫、名噪一时,终逃不脱历史的鞭笞和后世的唾骂。
紫阳逝世后,大陆在官方控制下,只举行了简单的告别仪式,低调处理。但在海外其他国家,各界人士纷纷进行了隆重的悼念集会,与大陆形成强烈反差,再一次显示大陆政权的狭隘、阴暗和腐朽。
在大陆的告别仪式上,紫阳子女用血泪书写了悲痛深沉的挽幛并坚持悬于灵堂:
“倡民主,坚守良知,家人为你骄傲;今西去,终获自由,风范永存人间。”
“支持你的决定,是我们不变的选择;能做你的儿女,是我们毕生的荣幸。”
紫阳身后得此悼念,可以瞑目矣!
(八)结束语
读过《谈话》一书的读者,无不感激宗凤鸣先生记录了紫阳的伟大思想,使之得以留传后世;抢救历史,功不可没。
紫阳驾鹤西归己有三个年头了。国人缅怀思念之情,无时或已。他的丰功伟业,高风亮节,崇高形象,将彪炳史册,永远铭刻亿万民众心中。作为伟大政治家的伟大“赵紫阳思想”,将伴随日月光华,永远普照神州大地。人们坚信,总会有一天,他的在天之灵,能看到炎黄子孙进入经济发达、民主自由的现代化国家,而感到欣慰。
为纪念紫阳逝世三周年而作。
▲居住在德国的谢盛友先生发表纪念文章《我哭赵紫阳》。
我很不喜欢他,不想写他,但是,我今天很想他,所以我今天很想写他。我曾经不但不喜欢他,我曾经很怨恨他,因为他主政广东省时,把广东搞得一穷二白,他主政广东“党的基本路线教育工作队”,害我好不容易才摆脱苦难的农村到了城市,而又被强硬地下放到农村。
我第一次认识他时,那是八十年代初我报考研究生的时候,认识到那不是他的错,是制度的错。
第二次认识他时,他主政全国,但我们被淬火,被冷却。我第二次认识到那个制度也许没有错,至少那个制度不是我们选择的,错的是我们没有选择制度的权利。第二次认识他时,我告诉他,人权高于主权。
赵紫阳逝世三周年,他走了三年,我第三次认识他,所以我更加思念他。第三次认识他时,我告诉他,神权高于人权,人权高于主权。先没有神权,后才没有人权。没有神,当然要造神。人造的神永远不是神。越无神越造神,越造神越无人权。
他的话不一定正确,他做的事不一定不犯错误,但是,他那点不忍的心,永远留在我的心,留在很多人的心,因为我们不管在哪里,这把骨头,哪怕烧成灰,毕竟还是中国人。他不是余光中,我变成了“余光中”,他在里头,我在外头,我哭赵紫阳。
▲署名朱红的作者发表歌赋《1月17日:赵紫阳纪念歌》。
紫阳之升兮在河之南,
紫阳之归兮在山之阳。
当年忧患黎元兴改革,
亿万生民兮咸有粮,
当年百万人中独垂泪,
力敌千钧兮反开枪。
斯人骑鹤兮人皆失语,
任是铁石兮也心凉。
天地漫漫兮心哀如雪,
水远山高兮举国为殇。
君今远去兮天之上,
长歌相随兮夜未央。
民主之路兮万难险,
一往无前兮不彷徨。
●纪念活动及“天安门母亲”等谴责当局阻挠悼念
▲丁子霖等发表声明:强烈抗议北京公安粗暴阻挠天安门母亲前往富强胡同悼念赵紫阳。
一月十七日,是赵紫阳先生逝世三周年。此前,我们在京的几位难友相约于当日上午前往富强胡同悼念赵紫阳先生。赵紫阳先生在1989年主张按民主、法制原则妥善处理学潮问题,明确反对向学生和市民动武,对此,我们心存感念。赵紫阳先生生前受到不公正对待,一直被软禁到死。我们作为“六四”难属,每当他的忌日,都想有所表示,这是人伦之常,天经地义。然而,这种基于人性的朴素愿望,居然遭到政府行政当局的无端侮辱和践踏。
十六日下午,北京市国家安全局人员来到丁子霖家里,“建议”丁、蒋不去富强胡同。丁、蒋据理力争,并表示“非去不可。”在长达两个小时的谈话中,丁、蒋反复申述了非去不可的种种理由,最后双方达成妥协:国安方面不加阻拦,丁蒋承诺不接受媒体采访。丁、蒋认为,在当前情况下,这是一个可以接受的结果。但是,万万没有想到,当丁、蒋第二天前往赵家途中,获悉张先玲女士、徐珏女士、高婕女士都被警察限制出门,被困家中;预先订购的花篮,也只能作废。
丁、蒋从赵家回来后,又获得进一步消息:徐珏女士在前往赵家途中,遭到警察的粗暴对待。事情经过如下:十六日晚上,徐珏女士所在地区公安警察来到她的家里,警告她这几天不要外出。接着,警察整夜驻守在她的家门口。十七日凌晨,徐珏女士绕过警察的监视前往富强胡同,途中在展览馆路的一个公交车站,突然从两辆不明小卧车上跳下六名男性警察,粗暴地把徐珏女士强行塞进了他们的小卧车,一直押送到徐珏女士所在单位的办公室,并且贴身跟踪,限制了她的一切行动自由。在展览馆路车站发生的那一幕,招来了很多围观民众。徐珏女士挣扎着表示强烈抗议,谴责警察的非法行为。然而,一个年届七十的体弱母亲,怎能对抗得了警察的暴行?更让人无法容忍的是,警察至今仍没有从徐珏女士家门口撤走,而且切断了她家中的电话。
丁子霖女士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通过电话向北京市国家安全局的官员提出强烈抗议。丁女士表示:此次绑架事件,纯属政府当局的“阴损”。她说,如果你们决定要阻止其他母亲前往富强胡同,为什么不在十六日的谈话中明确提出,给我们一个申述的机会,而是在暗地里做手脚,甚至不惜采取暴力手段?
对于丁女士的质问,对方称:这不是他们干的(指国安),而是公安干的,他们并不知情。对方答应可以向上反映。此后,丁又打过数次电话,但始终没有得到合理的解释。
鉴于此次事件,北京公安已完全越出了依法尊重公民权利和文明执法的底线,我们特提出强烈抗议:一,我们认为,对一位已故长者表示悼念之意,完全是一种符合伦常的人道行为,更是一位公民不可剥夺的权利。我们不想把这种悼念活动政治化,但政府当局却偏偏要把它政治化。因此,由此造成的不良后果,完全要由政府当局负责。
二,立即撤离徐珏女士、张先玲女士、高婕女士门口的监视岗哨,恢复她们的人身自由。立即恢复徐珏女士家里的电话,还她以通讯自由。
三,鉴于此次事件给徐珏女士造成了身体和精神上的严重损害,我们要求有关当局向徐珏女士赔礼道歉。
丁子霖 张先玲 徐珏 高婕
2008年1月18日
▲自由亚洲电台(RFA)报道:当局严密监控悼念赵紫阳的活动。
周四是中共前总书记赵紫阳三周年忌日,当局一如以往,严密监控悼念赵紫阳的活动。民众自发往赵紫阳家中悼念时遭到查问,而同时另外组织悼念的北京维权人士李金平被当局带走。
李金平原已广邀各友好,周四前往他家一同悼念赵紫阳,7、8名国保周四早上就把李金平从家中带走。李金平的弟弟李金龙对本台粤语组表示,哥哥被带走后,门外有警察把守,拦截前来吊唁的人。他说:就说请他吃饭,现时还有三辆警车在门口,不让别人进来,有人来过,打电话来说,在门口被拦走。
李金龙说,当局为确保悼念活动不能进行,他相信要到晚上,甚或是周五才会让哥哥回来。
自从2005年赵紫阳逝世后,李金平就在家中为赵紫阳设了一个灵堂,长年吊唁,每年在他的忌日,亦会举行纪念活动。为此北京警方对他多次骚扰及阻挠。
而赵紫阳的家人亦从各地赶回北京聚集,一同在家中安静地纪念亲人。赵紫阳的女婿王志华表示,住所外有警察在监视,有前来吊唁的人遭道查问。他说:“一开始我们没有发现,觉得好像是松了些,现在好像又有人在胡同口,反正停了警车,我们没有太注意。我听说有人进来时被盘问,问他是干甚么的,看他的证件等等。”
王志华表示,他们并无刻意邀请人来,但自发前来悼念的同事、朋友及民众有过百人。王志华表示,家人的心情都很平静,并相信赵紫阳最终会得到公正的评价。他说:“只是时间的问题,对一个事情的评价,不是只是当局有这个权利,对一个历史事件,或一个历史人物的评价,老百姓有很大的发言权,从这一点,我们是挺平和的,我们自己看得很清楚,从来没有怀疑过。”
赵紫阳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分别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及出任国务院总理,1987年出任总书记,期间致力经济改革的同时,也力求在政治方面有所突破。1989年学生的民主运动期间,赵紫阳亲自前往天安门广场,试图说服学生放弃绝食抗争,因此被视为同情学生运动,他在1989年6月被撤职,其后一直被软禁。2005年1月17日于北京病逝,终年85岁。
▲自由亚洲电台(RFA)报道:赵紫阳逝世三周年家祭低调进行 成都维权人士公开派发纪念文章。
一月十七日星期四是原中共总书记赵紫阳逝世三周年忌日。在北京,赵家家祭低调进行,包括李锐在内一百多人先后致意。李金平则被警察带走到晚上仍未回家。而在成都,维权人士黄晓敏、陈云飞等公开派发鲍彤撰写的与赵紫阳有关文章的复印件、做民意调查。
一月十七日、星期四是赵紫阳逝世三周年祭日。本台当天采访了赵紫阳的女婿王先生得知,赵府家门外有铁道部门不知名者敬献的花圈。与此同时,门外有警察把守,前来行礼的人士有的被挡住,有的顺利进入。
王先生:(曾任毛泽东秘书的)李锐,(赵紫阳的气功师兼密友)宗凤鸣都来了。我们集合了,然后按照家里的仪式(进行),因为骨灰还放在家里。我们写了对联,做了一个三周年祭的卡片,送给来的人或其它的一些关心此事的朋友,因为他们有的不能来。
王先生又谈了他的感想:我们相信六四的问题、包括对我父亲(赵紫阳)的评价问题一定能解决。昨天就来了一位老人,他一再说相信六四的问题一定要平反,他已经九十岁了,他说他可能看不到了,我们一定能看到。但我觉得他也可能看到,因为我觉得这个事是最清楚不过的事了。
北京的江棋生被警察拦在家里不让去祭奠。在家里设置赵紫阳灵堂的北京维权人士李金平星期四被警方以“吃饭”的名义带走。他的弟弟当天下午对本台表示:
赵紫阳逝世三周年李金平今天要举办悼念活动,他们不让他在家里,带出去吃饭。
而在成都,当地的维权人士黄晓敏以及在《成都晚报》上刊登“向六四遇难者母亲致敬”广告的商人陈云飞等举行了一些纪念活动。黄晓敏星期四接受本台采访表示:我们上午一拨,下午一拨,两批身份不同的人,上午在四川的大学,成都的天府广场,盐市口(音)的商业街区,下午到成都的火车北站,向过往的市民、行人发送赵紫阳的政治秘书鲍彤先生撰写的《当代中国最伟大的改革者── 赵紫阳》文章,我们特别制作复印,向他们发送。还对过往的行人询问:“你知不知道紫阳?”“你对紫阳怎么评价?”“你知不知道今天是紫阳的忌日?”如果答的对的,我们还特别赠送特别制作的“紫阳头像”的精美征章。
记者:没有任何干预吗?
黄晓敏:现在还没有感觉到什么异常的现象。前前后后有八九十人跟我们亲密接触,百分之七八十的人或多或少的说出紫阳的一些生平。还有几位老同志,听说我们是现场的学生,我们对紫阳的感情,还对紫阳歌功颂德,留恋紫阳在四川解决了粮食问题,民生问题。
至截稿时,这些人仍未受到来自官方的干预。
大陆《六四天网》负责人黄琦评论认为:
黄琦:今天黄晓敏,陈云飞他们一起上街祭奠赵紫阳先生,可以说他们的行为受到了路上群众的关心。毕竟紫阳先生对于中国大陆的民主人权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自由亚洲电台(RFA)报道:亲属家祭赵紫阳逝世三周年。
本星期四即一月十七日,是原中共总书记赵紫阳逝世三周年。赵紫阳的亲属举行了家祭。各地相关纪念活动由于受到官方压制,不得不低调进行。
星期四是原中共总书记赵紫阳逝世三周年,赵紫阳的女儿王雁南星期三接受本台采访表示:
王雁南:也不能说是纪念活动,就是家里的孩子回来纪念一下。
记者:家祭是吗?
王雁南:对。从昨天开始就陆续有一些老朋友来看望一下,纪念一下。
记者:什么人来呢?
王雁南:我想不方便透露名字吧。
记者:是过去一两年来的老朋友们吗?
王雁南:对。就是表示一下,鞠躬,签名。
王雁南又谈了他的感想:
王雁南:三年过去了,我们都还很怀念我们的父亲,其实大家也一样,很多朋友来了告诉我们,很多朋友都很思念他。照传统的习惯,三年是故人走了以后差不多最后一次比较大的纪念活动。我想我们的情况完全不一样,我们还不能公开地、不能随我们的意愿来纪念父亲,这还远远谈不上是最后一次,我想我们还没有正式地开始过,从第一次开始就不太象样子。
北京维权人士李金平从二零零五年赵紫阳去世后,利用自家一间七十多平方米的房间为赵紫阳设了一个灵堂,长年吊唁。为此,北京警方对他多次骚扰,并在前两年赵紫阳的忌日前将他带走隔离。最近这两个星期,他又每天都被带走。警方直言,如果在赵紫阳忌日前不看住李金平,他们警察的饭碗不保。与此同时,李金平家已被划入拆迁范围。他星期三对本台表示:
李金平:整天弄一个大车来我家门口吵,摁喇叭,弄噪音,尘土飞扬。
记者:拆迁最后期限到了吗?
李金平:去年已经过了。
记者:如果拆的话,灵堂也会被拆是吗?
李金平:肯定是,我要求,如果拆的话替我把灵堂给安排好了,为国为民作出这么大贡献的人,就这么无声无息地完了吗?
而在北京之外,各地也有与悼念相关的一些消息。
山东的孙文广教授对本台表示:
孙文广:很多的人表示,要利用假期去悼念。当局应怎么对待呢?就看李金平这个事中共怎么做法,如果还象以前那样,那说明十七大开了之后它还是没有什么变化。
贵州独立意见人士曾宁接受本台采访表示:
曾宁:估计不会有比较公开的赵紫阳悼念活动。因为三周年纪念之前一个星期左右,有关方面人士已经向贵阳方面曾经向悼念赵紫阳先生的一些人士进行了一些约谈,问他们是否有相关的悼念活动,并且希望他们以政治稳定大局为重(不要搞活动)。
与此同时,网上的“赵紫阳治丧委员会”目前仍在运行,但并未更新。该委员会公告称,委员会的目的就是要促请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推倒强加给赵紫阳的一切诬蔑不实之词,追究非法拘禁赵紫阳的所有刑事犯罪责任人、渎职人员。要在民主法制的轨道上解决中国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铺设中国的民主和法制轨道。
而最新一期的北京的《炎黄春秋》杂志发表了赵紫阳的老部下、前国务院副总理田纪云的文章,称胡耀邦、赵紫阳、万里都是改革开放之人。文章称,赵紫阳提出了“坚定不移、慎重初战、务求必胜”十二个字的推进改革的行动方针。而这次《炎黄春秋》发表田纪云的文章,并没有像去年十二期那样配发了田纪云与赵紫阳的照片。香港《成报》引述知情者透露,文章第三部分涉及赵紫阳在经济体制改革中的贡献,还是作了部分删改。
▲李金平连日频遭警察骚扰 赵紫阳后人家中开放吊唁
中共前总书记赵紫阳三周年忌日前夕,北京维权人士李金平频遭警察骚扰,相信是要阻止他组织悼念赵紫阳的活动。过去,当局一直严密控制悼念赵紫阳的活动。而赵紫阳的女婿王先生表示,家人亦会如往年一样,在家中安静的进行悼念,但亦欢迎自发前来吊唁的民众。
李金平周二早上被公安带走,至晚上才获释回家。李金平对本台粤语组表示,过去两个星期以来,每日都受到警察的骚扰,经常把他带到派出所,他相信主要是阻挠他前往探望胡佳的家人,及组织悼念赵紫阳的活动。他说:没问甚么,就在那里聊天,目的就是把我搁在那里,别出去。赵紫阳是一个,怕我组织纪念活动,还有怕我到胡佳家。
自从2005年赵紫阳逝世后,李金平就在家中为赵紫阳设了一个灵堂,长年吊唁,每年在赵紫阳的忌日亦会举行纪念活动,为此北京警方对他多次骚扰。李金平说,尽管频频受到警察的骚扰,他周四会在家中举行悼念赵紫阳的活动,并要求平反。
他说:我已通知行多人,希望大家都能来我家,搞个纪念活动,三周年嘛,我这不有一个灵堂,大家来了以后,要求为赵紫阳先生平反,然后敦促当局进行民主化进程,释放政治犯。
李金平表示,目前难以估计周四会有多少人前来参加悼念活动,他相信当局必然会拦阻前来的人。
而赵紫阳的女婿王先生表示,家人亦会如往年一样,在家中安静的进行悼念,但亦欢迎自发前来吊唁的民众。王先生说:我们没有甚么特别,就是大家聚在一起,从各个地方回来。我们以自己的方式罢,一直都是这样。有人来是可以的。
王先生说,过去两日已陆续有市民来吊唁,暂时没有受到当局的阻挠。他说:今天昨天就陆陆续续有人来,今天就来了几十个人。
●赞扬赵紫阳,海外媒体普遍报道分析其影响力
▲多维独家报导:赵紫阳不卧青山亦安然
多维社特约记者吴啸报导/“际会风云终无悔;不卧青山亦安然”——赵紫阳三周年忌辰前夕,多维社记者获悉,赵紫阳的子女重新布置了赵紫阳的书房,悬挂了这副请书法家友人所写的新对联。
子女通过这个对联表达了心情:首先,仍然对赵紫阳当年的抉择,以及给全家人命运带来的变故“无悔”;其次是,即便当局拒绝公正评价父亲,父亲仍未入土为安,也“安然”信赖人民的裁决,“安然”等候时代的进程,“安然”相信历史的结论。
赵紫阳在被软禁期间使用的办公桌还保留原貌。(多维特约记者摄)
元月17日是被废黜的前中共总书记赵紫阳逝世三周年,届时子女们将都回到北京富强胡同赵家寓所,共同悼念缅怀。元月15日,赵紫阳唯一的女儿王雁南在回答多维社记者询问时表示,在“六四”没有重新评价之前,并不指望能还自己的父亲的公道和清白。但他们相信:自己会看到这一天的。
三年来,赵紫阳的骨灰一直存放在家中,赵紫阳子女三年前向当局所提出的四点意见,当局一直以沉默回应。消息人士曾向多维社透露,赵紫阳的亲属仍在期待赵紫阳能够早日入土为安。但这次子女在赵紫阳去世之前的书房中,悬挂了这幅“际会风云终无悔;不卧青山亦安然”新的对联。
王雁南语气中透出了一丝无奈:“按照中国的传统来说,去世三周年是一个大日子,我们非常希望父亲能够入土为安。但是,中国这个时候不一样啊,还不是能够好好地缅怀纪念父亲的时候。”
赵紫阳去世之后,他的四个儿子,以及女儿女婿亲笔签名的“我们的几点意见”,一直没有得到当局答覆。
但是王雁南又对多维社记者表示出信心:解决我父亲的问题,有赖于对“六四”的重新评价,如果对“六四”的定性不改变,要当局对我父亲有公道、正确的评价,是不可能的。但是我相信、我们相信,那一天会来临的,我想我们这一代人一定看得到——下一代更是一定能看得到。
王雁南告诉多维社记者,与往年一样,在元月17日那一天,兄妹们都会回来祭奠父亲。估计届时也会有亲朋好友、老家乡亲前来。王雁南说,他们感谢和领受心意,但是也劝对方不要来;而另一方面,对于前来表示敬意、寄托哀思者,也敞开大门。究竟会有谁来?她表示无法预测。
据赵家人介绍,虽然忌日临近,但是当局迄今并未加派警卫。
王雁南告诉多维社记者,作为赵紫阳的家属,他们一直没有再向当局提什么要求,当局也没有再与他们有什么接触。至于三年前他们几个子女签名交上去的“我们的几点意见”,当局的根本就一直没有回答。
北京不愿透露姓名的观察家分析说,当局左右为难,索性就不吱声,希望在沉默和遗忘中拖一天是一天,拖一年是一年。
2005年1月29日,遗体告别仪式中赵紫阳的子女。左起:赵二军、赵大军、赵五军、王雁南、女婿王志华。(原载《紫阳千古》)
赵紫阳的夫人梁伯琪,已经90高龄,几年来身体一直还较稳定。她迄今不知道赵紫阳去世。
王雁南通过多维社向海外读者表示感谢。她说,从父亲被软禁之日起,就得到海外民众的关注;父亲去世之后,海外民众不论认识还是不认识父亲的,都深切缅怀,让他们觉得特别温暖。“将来总有一天,海内海外能够一起公开地纪念我父亲,公开地评说这段历史和他的功过。”
▲德国之声:“只要愿意做,政治改革就可进行”
1月17日是前中共总书记赵紫阳逝世三周年纪念日,赵紫阳家属以及各地民众纷纷举行悼念活动。由于来自政府方面的压力,这些活动都只能以低调不公开的方式进行。而人们对于这位力主改革的中国前领导人以及他的改革路线也再次进行了思考。
2005年1月16日,中国改革开放先驱人物之一,前中共总书记赵紫阳逝世。三年来,每到这个日子就会有民众自发进行悼念活动,纪念这位对中国改革事业做出巨大贡献,并在六四事件后因为拒绝镇压学生民主运动而遭到罢黜,并被软禁家中,直至去世的前领导人。
北京市民李金平就是这些民众中的一个代表。赵紫阳去世之后,李金平就在家中为其设立灵堂。而2005年以来,每到赵紫阳忌日,国安部门就会将李金平从家中带走,今年也不例外。他的弟弟李金龙对记者表示:“国保的人上午来,说带他吃饭去。国保八点来的,然后待到9点40给带走的。门口搁了三辆警车。也没说什么理由,就说带他去吃饭。”
赵紫阳家属当天也在家中进行了祭奠活动,据海外媒体报道,有各界人士参与活动过程,但由于政府方面的高度关注,祭奠活动保持低调。赵紫阳执政时期的机要秘书,曾因六四事件入狱多年的前中共政治体制改革研究室主任鲍彤被政府方面禁止外出,因此无法参加相关活动。鲍彤在接受德国之声电话采访时表示,政府对祭奠赵紫阳的活动总是神经过敏,他说:“我也觉得很不能理解,一个公民去世了,很多公民悼念他,我不知道这件事情会使领导层感到什么恐惧。但我看到,这件事情显然是冒犯了某些人。”
尽管自从六四事件以来,中国政府对于赵紫阳其人其事都采取避而不谈的态度。但近些年来,一些前高级官员和民众纷纷发表文章出版书籍,介绍赵紫阳的改革思路,以及赞赏他在担任政府总理和中共总书记时期的政绩和改革路线。赵紫阳的多年好友宗凤鸣出版了“软禁中的赵紫阳”,记录他在多年软禁期间的谈话记录。而中国前副总理田纪云更是在“炎黄春秋”杂志上撰文提及赵紫阳,赞扬他生活朴素,并把赵紫阳与胡耀邦并称为对中国改革起到关键作用的两名前领导人。
同样阅读了田纪云文章的鲍彤表示,能够在(赵紫阳逝世)一两年或者三年的时间里出现这么一篇文章很让人高兴。但是只有一篇文章出现,就不是好现象。
鲍彤在采访中提到,赵紫阳当年推动的经济改革,其中心思想是回归市场经济,扩大农民和企业自主权,是一个政府向民间和市场“让步”的过程。而六四事件之后,尽管中国依然执行改革政策,但却是一种不允许存在反对意见的改革,并且以权贵阶层大肆侵占国有资产为主要内容,这就导致一方面出现了大量亿万富翁,而另一方面,高达两亿民众生活在每日不到一人民币的生存线下。
鲍彤认为只有通过政治改革才能解决中国面临的严峻问题,赵紫阳当年受制于邓小平陈云等中共元老,而无法全面实施自己的改革意图,而中国目前的领导层完全有条件走出这一步。他说:“只要愿意做,应该是可以做的。现在的国际环境,国内环境,领导能力,比那个时候要高的多。我想赵紫阳先生如果看到后继者超过他,做的比他更好,他会很高兴的。把共产党加之于人民身上的,经济、政治乃至思想上的各种枷锁统统打破。我认为,不是不可能的,是有可能的。现在经常说我们中国条件不具备,我不相信,我不是老百姓条件具不具备,而是领导人给不给老百姓条件。”
▲美国之音(VOA)报道:赵紫阳逝世三周年忌日当局无表示。
前中共中央总书记赵紫阳
今年1月17日是原中共总书记赵紫阳逝世3周年。在北京,有许多人前往受到严密监视的赵家拜祭。他的家人表示,希望对赵紫阳有一个公正的评价,适当处理他的后事。
*各界人士自发祭拜致意*
星期四下午,赵紫阳的女婿王志华对美国之音记者表示,他妻子王雁南正忙著接待前来祭拜赵紫阳的人。王志华表示,两天来,登门向这位已故领导人致意的人络绎不绝,其中包括前毛泽东秘书李锐和一些来自赵紫阳家乡河南省的敬仰者。
王志华说:“对于我们来说,所有来的人我们都非常感谢他们。有过去大家在一起工作的,一些老同志,包括在广东、北京在一起工作的这些人。也有亲戚朋友,家乡老家也来了一部分人,也有一些素不相识的普普通通的人。”
*有些人受限制不能到赵家*
王志华表示,官方对赵紫阳逝世3周年这个日子没有任何表示,但是,他能感觉到当局的态度似乎比以往有所宽松。不过,他指出,仍然有一些人由于受到限制而不能亲自到场。
2005年1月29日在八宝山赵紫阳葬礼外民众悲愤悼念
他说:“已经有很多人问了。第一,官方没有任何正式的表示,不管是什么表示,都没有。总的情况,我个人感觉,好像比以前应该说是宽松了一些。但是,我们听到的是,还是有一些人被限制了,不能来。我们主要是在家里,也没有主动的去组织什么,或者请什么人,有些情况也不一定知道的很准。但是,肯定有这样的人被限制。”
*女儿:父亲终于“自由”了*
赵紫阳在19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早期先后担任国务院总理和中共总书记,1989年六四事件之后失去人身自由长达15年半,直到他在软禁中病故。赵紫阳女儿王雁南在父亲去世后说他终于自由了。
据设在香港的中国人权民运信息中心的消息,已经退休的人大副委员长田纪云元旦当天拜访了他的老上级赵紫阳的夫人梁伯琪。
赵紫阳女婿王志华表示,由于梁伯琪年迈体弱,意识不清,家人至今不敢告诉她赵紫阳已经去世。他对记者表示,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赵紫阳的骨灰仍然存放在家中,家人希望他的后事能及早获得适当安排。
王志华说:“我们当然希望能够把所有这些事情都处理得非常好,因为我们都经历过。骨灰为什么到现在还放在家里,你可能也知道这个原因。我们希望有一个正确的、公正的评价,然后对他的后事能够有一个很适当的方式。”
*改革开放功不可没*
今年是中国实行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30周年。赵紫阳和另一位已故中共领导人胡耀邦一度被称为中国改革开放主要倡导者邓小平的左右手。胡耀邦在六四前的一场要求民主的学生运动中被解除职务。1989年4月,他的突然去世引发了声势浩大的学生抗议,后来演变成震惊世界的六四天安门事件。
2005年11月,在胡耀邦诞辰90周年时,中国官方在现任中共领导人胡锦涛的主导下举行了纪念活动。
▲法国国际广播电台(RFI)18日报道:赵紫阳家人希望官方对赵公正评价。
昨天是原中共总书记赵紫阳逝世3周年。据报道,在北京两天来登门向这位已故领导人致意的人络绎不绝,其中包括前毛泽东秘书李锐和一些来自赵紫阳家乡河南省的敬仰者。据设在香港的中国人权民运信息中心的消息,已经退休的人大副委员长田纪云元旦当天拜访了他的老上级赵紫阳的夫人梁伯琪。
赵紫阳的女婿王志华表示,官方对赵紫阳逝世3周年这个日子没有任何表示,但是,他能感觉到当局的态度似乎比以往有所宽松。不过仍然有一些人由于受到限制而不能亲自到场。他说:“已经有很多人问了。第一,官方没有任何正式的表示,不管是什么表示,都没有。总的情况,我个人感觉,好像比以前应该说是宽松了一些。但是,我们听到的是,还是有一些人被限制了,不能来。我们主要是在家里,也没有主动的去组织什么,或者请什么人,有些情况也不一定知道的很准。但是,肯定有这样的人被限制。”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赵紫阳的骨灰仍然存放在家中,赵紫阳家人希望对赵紫阳有一个正确的、公正的评价,然后对他的后事能够有一个很适当的方式
赵紫阳在19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早期先后担任国务院总理和中共总书记,1989年六四事件之后失去人身自由长达15年半,直到他在软禁中病故
今年是中国实行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30周年。赵紫阳和另一位已故中共领导人胡耀邦一度被称为中国改革开放主要倡导者邓小平的左右手。胡耀邦在六四前的一场要求民主的学生运动中被解除职务。1989年4月,他的突然去世引发了声势浩大的学生抗议,后来演变成震惊世界的六四天安门事件。
2005年11月,在胡耀邦诞辰90周年时,中国官方在现任中共领导人胡锦涛的主导下举行了纪念活动。
▲自由亚洲电台(RFA):《赵紫阳软禁中的谈话》的撰写人宗凤鸣谈民主改革。
《赵紫阳软禁中的谈话》的撰写人宗凤鸣接受自由亚洲电台特约记者苏华专访。宗凤鸣深切希望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能加快国家的民主进程,按照赵紫阳的构想,引领中国结束一党专政,建立真正民主法治的国家,与现代人类社会文明接轨。
《赵紫阳软禁中的谈话》的撰写人宗凤鸣今年二月因心脏病发送院抢救治疗后,已于数月前回家休养。他在北京住所接受记者时表示:感谢各界关心,他的健康状况正逐渐转好。中共十七大全国党大会将于十月十五日召开,深切希望这届党大会能加快国家的民主进程,按照赵紫阳的构想,引领中国结束一党专政,建立真正民主法治的国家,与现代人类社会文明接轨。
他表示:中共坚持一党专政,不肯放开言论自由,是害怕权力被剥夺。按赵紫阳的说法,温家宝是改革开放后锻炼出来的干部,思想应较为开明,但在一党专政的体制内很难推动民主政治,一党专政体制不改变,民主国家便无法建立。
宗凤鸣很赞赏香港和台湾的民主发展。他说:赵紫阳生前就很欣赏蒋经国,认为他能从无产阶级专政的意识形态走出来,晚年又有勇气放弃国民党的一党专政,引领台湾发展经济,建立民主政治,是了不起的人物。希望中国大陆能借鉴香港和台湾的发展经验。
图片:赵紫阳送给宗凤鸣的亲笔题词“人老精神不能衰,改革之志定不移” (由记者苏华提供)
现年八十八岁的宗凤鸣是中共前总书记赵紫阳的同乡好友,在赵紫阳被软禁的十六年期间,他以气功为赵紫阳治病的名义,成为唯一获当局准许定期探访赵紫阳的非亲属外人。今年初在香港出版的《赵紫阳软禁中的谈话》,是他把十多年来跟赵紫阳谈话的记录整理而成。当中记录了赵紫阳对中共权力斗争及体制的反思,邓小平如何垂帘听政,以及赵紫阳对江泽民和胡锦涛的评价等。
宗凤鸣表示,《赵紫阳软禁中的谈话》得到广大读者的支持,令他感到十分欣慰。该书的出版社说,已经加印至第八版,不少选购这书的读者,是来自中国大陆,还有其它海外出版社有兴趣出版这本书的英文版、西班牙文版和日文版。
宗凤鸣又指出:十年前他七十七岁生日的时候,赵紫阳亲笔题了两句话送给他——「人老精神不能衰,改革之志定不移」。他一直把他这幅题字挂在客厅墙上,勉励自己坚定信心,紧记赵紫阳的期望和鼓励,谨记他的教训, 为中国的未来谋求更好的发展路向。宗凤鸣深信,历史会给赵紫阳一个公正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