綦彦臣:基于尊重文化的女权主义

(民主转型与十字方针征文)


20171222女权.jpg (420×175)

 
女权主义(网络图片)
 

 

引言:洛克的渺小之处

 

网络时代最大的人权收益是一些鲜为人知的事实以偶然方式引发广泛社会讨论。讨论本身虽不涉及深层理论问题,但带来的文化变化(转型)则是可以预期的。比如,西方社会女性遭遇骚扰方面的沉默文化成为批评对象。有论者说:「我们关注的应该是旁观者和促成者那可怕的沉默。这种风气——在好莱坞内外都普遍存在着——被无视温斯坦劣迹的大男子主义所主导,从而危及了各个行业的女性。」【注一】然而,仅仅在大男子主义层面指斥沉默文化,有嫌肤浅,因为女性遭遇性困境非止于性骚扰而更多地是个体性生活的满意程度差。这是广义女权问题的构成因素之一。

 

广义的女权问题可以通过立法途径解决,希图带来文化转型的明显效果则必须在哲学方面进行解析。换言之,女权问题本身是哲学的道德不力后果。这个后果在西方语境可以追溯到伟大的洛克(John Locke)。任何伟大哲人都有他的渺小之处,洛克在宗教以下的女性哲学态度是这样。当代的哲学批评声音十分强烈,如指「洛克所坚持的以种族、阶级和性别为基础的神圣的三位一体是不正确的(或是不完全正确的)」【注二】。洛克的女性哲学态度基于他对《圣经》的研读,即是说「男人对于女人或丈夫对于妻子的普遍持权」【注三】之理由在于「亚当因为她(夏娃)受到较大的处罚,偶然地取得了比她优越的地位」【注四】。且不论洛克的理论局限如何,关键是女权问题是初始的民主政治所未能解决好的。由哲学而政治仍是当今世界的一个重大任务。

 

一、知识武断:由个体生活经验而生的偏执

 

洛克的渺小之处或曰他留下的哲学难题在整个西方哲学史上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尽管到现在没有文献支持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的女权错误来源于洛克,但毫无疑问,哲学家关于女性的问题的判断与自身生活经验有关:(一)在洛克那里,他的终生未婚成为学术缺憾的重大原因,一如后世评论家所说「他对男人和女人,尤其婚姻的讨论,都稍显局促,这种局促似乎因他完全没有亲自体验过婚姻制度而加剧了」【注五】;(二)在叔本华那里,他的终身未婚不仅是错误判断的经验之一,而且,他与母亲的关系失和强化了他对女性的负面认知,一如综述其生平的作家所说「叔本华把父亲的死(自杀)归咎于母亲,这使他对于婚姻和女人有深深的厌恶之情」【注六】。这两个例子涉及到了知识的发生学机理,即个人体验与这个特定个体向公共知识系统提供知识的可靠性。虽然这个论题远超乎我的知识半径,但之于叔本华个体经验还是有当下科学研究成果予以支持的,尽管该项科研成果与女权(女性哲学态度)无关。

 

最新的科研成果表明「睡眠不足对我们大脑产生的影响与喝醉酒类似」【注七】,因为「疲劳会扰乱脑细胞交流的速度并妨碍记忆被正常编码」【注八】。在叔本华生活的十九世纪,不可能有现在水平的科研活动,但是他个体认为的「睡眠的需求是与大脑生命力的强度成正比的」【注九】可以视作当下睡眠科研成果的先声。从这个并不显著的细节(特例)可以推测到叔本华的女性论点,会对整个西方文化产生多大的影响!

 

叔本华对女性的评价远无洛克严谨,尽管洛克的结论并不正确。他的武断确实来自生活体验。他的生活经验告诉他,「作为较弱性别,妇女不能依靠力,而只能诉诸谎言和狡诈」【注十】。武断之外,作为哲学家的叔本华必然有较为学术化的表述。他将女性问题放在社会学框架里进行讨论,而隐蔽的原因应该是受了同时代法国学者孔德(Auguste Comte,比叔本华小十岁)的影响。叔本华认为两性之间的对抗因为一夫一妻制的实行而加剧,即是说「与一夫一妻制婚姻相关的法律将男人的权利减半,而使他们的责任加倍,通过间接地表明男女平等,将一些妇女提到贵妇的荒谬地位,而将其他女人降低到要么是无用的老女佣,要么成为随时满足男人性欲的工具」【注十一】。简言之,叔本华对女性的高贵化是无法接受的。

 

与叔本华不接受女性高贵化的观念相联系,或曰作为这种主张的反对物,西方文化中关于女权的讨论最主要是关乎权力女性的。比如,最前沿的社会学(而非哲学)在研究女性社会流动方面,对「希担里·克林顿的社会流动与职业地位更多地和她总统夫人的角色相关,还是和她作为一个成功的律师与政客的成就有关」【注十二】的争论,等等。当然,女权问题密切涉及政治女性是个不错的事情,因为政治女性的发言比媒体(网媒与纸媒)揭露权势男性对普通女性(或有利益诉求女性)的性骚扰,更有文化进步作用。比如说,英国首相特雷莎·梅就政客滥用权力而性骚扰女性的发言,是很好的例证。梅说「太长时间以来,掌权者得以滥用权力,受害者都感到无从发声」【注十三】,为此,「需要在我们公共生活的中心培养一种尊重文化」【注十四】。当然,尊重文化并非全然无之,否则,就没有「女权」一词。

 

二、绿党政治:强大的哲学纠偏功能

 

在爆料女性被骚扰的丑闻过程中,美国有论者(男性)主张在组织会议,开展活动或召集社团方面实现性别平等,其如男女参会者各一半【注十五】,及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的英文字头组合)领域里,男性制定的规则应更有利于女性【注十六】。这类的主张实质上是西方世界生态文明的一个构成部分,或者说,女权主义者(主张者未必一定是妇女)正在构建更广义的生态文明。

性骚扰作为政治话题最初出现在绿党政治里面,并且,一九八三年的事件不是绿党竞选工具,相反,是家丑性质的党内斗争。那场党内斗争(爆炸性的丑闻事件)致使绿党议员黑克尔(Klaus Heeker)失去了联邦议会的科技委员会主席职务——绿党家丑性质的内斗使其丧失了重要的议会职位。但是,这场内斗带来了文明提升的两大效果:(一)在绿党议会党团里,成立了「妇女政治工作组」【注十七】;(二)在社会上,沉默文化遭到了冲击,即「在全国发起了反性骚扰运动」【注十八】。由于文献所限,我无法知晓美国前总统老布什受到绿党的政治影响有多大,但是,在美国出现反性骚扰运动后,他为自己与一名女演员合影时摸了她臀部以及给她讲黄段子而道歉【注十九】,可谓不错的良心省悟。同时,也证明了成熟民主制度在道德纠错方面的强大功能。

 

从哲学意义上讲,无论是早些时候的美国前总统老布什道歉还是晚些时候的英国现任首相梅提倡尊重文化,他们的表态(相隔仅十三天)说明西方文化对来自叔本华、远溯洛克的女性哲学态度发生了重大转型。这个文明质量的提升深刻反映了绿党政治哲学观念的影响力。换言之,上世纪九十年代以降,绿党政治哲学在女权问题方面发生(发挥)了对洛克与叔本华哲学里女性观念的纠偏(功能)。在英国,有学者从「生态意义——自然观念」结构上对女权主义予以了哲学界定,「这里看起来所蕴涵的往往并不怎么是一种女性与自然联系与亲密性的确证,而是对自然秩序失去联系以及它的被统治状态的男性性格模式的不信任与拒绝」【注二十】。同时,「生态意义——自然观念」结构是对旧女权主义的重大超越暨女权主义本身也存在转型事实。旧的女权主义追求女性职业化和男性化,并且,在当下仍有存续,其如上面已提到的男性为女性争取STEM机会。然而,「旧女权主义反映的只是少数妇女精英的愿望,而非大多数妇女的愿望」【注二十一】。简言之,转向对普通妇女人权状态的关注才有更为现实的意义。的确,对于一个转型需求强烈的社会,转型科学应该关注普通妇女的人权。这是因为:(一)转型需求强烈的社会存在长期压抑女权的统治经验;(二)前项经验存在文化合法性;(三)在财产权利高度扭曲的环境里,普通妇女当中的一些人基本失去了经济独立性。

 

统治经验不只对普通妇女有效,权力女性也在所不免,其如苏联转型时期,戈尔巴乔夫的夫人遭到了政治对手的强烈抨击。那些抨击确实所指有据,「凭着她强硬、尖刻和盛气凌人的个性,她知道如何让别人服从自己的意识」【注二十二】,以及「不仅统治她的家庭,只要有可能,她就不遗余力地参加政策的制定和人事安排工作」【注二十三】。尽管如此,戈尔巴乔夫对赖莎的评价还是非常之高的,「赖莎和孩子们并不是仅仅旁观我的追求和努力。他们看到了我所克服的挑战,并给了我全力支持,帮助维持『我们城堡』内的和平、和谐和理解」【注二十四】。戈尔巴乔夫的说法不止于策略性回应已往的攻讦,而是在暗示他在转型时期的女权立场,以及这样的主张所含有神谕因素。

 

三、深度反思:四十年相对水平大衰落

 

上述说法并非过度诠释,因为戈尔巴乔夫主持的苏联转型之重要环节就是在一九九〇年十月颁布《信仰自由和宗教组织法》与《宗教自由法》。立法对转型社会的公众心理需求满足自不待言,而在宗教传统上看,基督教体系虽有男人优于女人且据此取得统治异性权力的训条,但是,在历史与文学色彩浓重的个案方面,《圣经·旧约》里的《路德记》与《以斯帖记》都是专为女人立传。前者为平民书写,后者为英雄与贵族书写,相对影响,前者为重。它不仅内含了女性经济权利优先(路德可以从成捆麦穗中「拾」之【注二十五】),而且,更表现了以色列文明的融合性与宽容特质:对外邦人(foreigner)的顾恤【注二十六】,在神翅(wings)护佑下【注二十七】得以生存。

 

转型社会的重要特征是宗教从极权(含威权)辖制下解放出来,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的精神状态高质量提升,其中,妇女社会地位(尤含经济权利与性别尊重)提高是绝对重要标志。可以说,没有妇女地位实质提高与社会心理认知身份的翻转,转型是劣质或曰有名无实的。这是在转型科学研究中必然涉及女权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中共国家内,这一点尤应受到转型科学研究者及转型政治活动者的注意。因为中共国家自身传统(革命)意识形态失败后,极力向古典传统靠拢,以致女权水平与世界正常水平相关甚远。比之各自历史时期的平均水平与趋势,改革开放近四十年实质是女权严重衰退的四十年!

 

在个案观察方面,我获取了两个恶性案例的不完全资料,而就是在此等不完全状况下,也发现受害致死者「经济独立没有可能,娘家方面没关注愿望,以致于死因成了谜团」【注二十八】。在发展权作为中共国家人权观念之核心的条件下看待两个妇女不明死因事件,不仅说明了发展权的失败(「在农村,自杀者多以女性为主,尤其以贫困女性为主,她们的自杀在人权层面与妇女死因不明后果是一样的」【注二十九】),而且,更说明「精准人权完全没有希望」【注三十】。客观言之,中共国家在发展权方面的失败更主要是古典传统的作用后果,其次才是本体系意识形态动员效率太低。妖魔化一些政治女性是《史记》所确立的传统【注三十一】,压抑底层女性则是《女诫》所确立的传统【注三十二】,它的主要目标在于通过上层社会妇女的规范行为给底层社会示范,以使社会秩序更加稳定。

 

无论西汉《史记》里的诡异龙描述,还是东汉《女诫》的显学地位之形成,它们都源于儒家(教)传统,尽管儒家之为「教」远未达到标准宗教水平。但是,从实证政治学角度看问题,中国社会转型不管质量如何,必然会面临二者必居其一的抉择:要女权主义就不能要儒教,要儒教就不能要女权主义。这不仅是儒教里面将「女人」与「小人」等量齐观而谓之「难养」,更重要的是,在其自身文本案例上,反映出该准宗教体系人性的冷漠、道德的专横。

结语:女性性自由的传统

 

具体案例是孔子训斥其子深切怀念母亲的哭泣行为【注三十三】。这个人生经历细节是孔鲤先于其父而死的重要原因:他母亲因父亲长期出游而饱受辛苦,也与儿子相依为命,但另一方面,他又不得不服从毫无人情、人性观念的父亲。这种父子观念冲突在整个儒教精英体系里面绵绵不绝以至于今。

 

且不论儒教是女权主义的对立物,仅从广义宗教层面看,儒教就是反人性的伪宗教,它与具有普遍悲悯情怀的基督教也完全对立。当然,儒之为「教」并不能全概其文献体系的文化内涵,其如《诗经》话语表述不仅没有压抑女性,相反,如《召南·摽有梅》、《王风·丘中有麻》等大量篇章还对女性的主动性要求予以赞美。同时,《诗经》对成功政治女性的赞美对《史记》产生了重大影响,从而使诡异龙描述的妖魔化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淡。

 

注泽部分:

 

[]参见《今日美国报》网站二〇一七年十月十日文章(另含美联社纽约、法新社洛杉矶十月十日电,作者与记者均未详);新华社《参考消息》十月十二日译介,《美电影大亨性侵丑闻井喷式爆发》,第九版〈文体看台〉。

 

[]参见沃尔德伦(Jeremy Waldron)著《上帝、洛克与平等——洛克政治思想的基督教基础》(汉译本,郭威、赵雪纲等译),第三百二十八页(朱克特〈洛克、宗教、平等〉,第三百二十七至三百四十三页,赵雪纲译);郭赵译版本:华夏出版社,二〇一五。

 

[][],第二十七页。

 

[][],第二十二页。

 

[][],第二十八页。

 

[]参见王婧怡、唐亚薇编译《不灭的灵魂——叔本华及其惊世哲学》,第七页;王唐编版本:经济科学出版社,二〇一三。

 

[][]参见《每日电讯报》二〇一七年十一月六日报道(记者未详);同[]译介报十一月八日,《睡眠不足可抑制大脑活动》,第七版〈科技前沿〉。

 

[]参见刘易斯(Peter B .Lewis)著《叔本华评传》(汉译本,沈占春译),第一百三十九页;沈译版本:漓江出版社,二〇一五。

 

[][十一][],第一百三十六页。

 

[十二]波普诺(David Popenoe)《社会学(第十一版)》(汉译本,李强译),第二百八十三页(图片下的说明文字);李译版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二〇〇七。

 

[十三][十四]参见德新社二〇一七年十一月六日伦敦电(记者未详);同[]译介报十一月八日,《英首相就政坛性丑闻呼吁「尊重文化」》,第三版〈时事纵横〉。

 

[十五][十六]参见《科学美国人》月刊二〇一七年十月十日文章《How Man Can Help Women in STEM 》(作者:Bastian Greshak Tzovaras);同[]译介报十月二十五日(郑国仪译),《男性如何在STEM领域帮助女性》,第十二版〈副刊天地〉。

 

[十七]参见刘东国著《绿党政治》,第二百五十页;刘著版本:上海社科院出版社,二〇〇二。

 

[十八][十七],第二百五十一页(资料〈女性的抗争〉,第二百五十一至第二百五十二页)。

 

[十九]参见美联社华盛顿二〇一七年十月二十六日电(另含《新闻周刊》网站十月二十五日、《赫尔芬顿邮报》十月二十六日报道);同[]译介报十月二十七日,《老布什为「冒犯」女演员道歉》,第九版〈文体看台〉。

 

[二十]参见多布森(Andrew Dobson)著《绿色政治思想》(汉译本,郇庆治译),第二百五十三页;郇译版本:山东大学出版社,二〇〇五。

 

[二十一][十七],第二百五十七页。

 

[二十二]参见博尔金(Valerb Boldin)aft 《整撼世界的十年——苏联解体与戈尔巴乔夫》(汉译本,甄西主译),第七十四页;甄译版本:昆仑出版社,一九九八。

 

[二十三][二十二],第八十三页。

 

[二十四]参见戈尔巴乔夫著《孤独相伴:戈尔巴乔夫回忆录》(汉译本,潘光明译),第二百五十一页;潘译版本:凤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译林出版社,二〇一五。

 

[二十五]原句:「Let her glean even among the sheaves, and do not   reproach her.」(RUTH,第二章第十五节三部分。)

 

[二十六][二十五],原句:「why have I found favour in your eyes, that you should take notice of me, since I am a foreigner.(第十节之部分。)

 

[二十七][二十五],原句:「and a full reward be given you by the lord ,the God of lsrael ,under whose wings you have come to take refuge.」(和十二节之部分。)

 

[二十八][二十九][三十]参见我的政治评论文章《欧陆在人权问题上的堕落》,载于香港《争鸣》杂志二〇一七年八月号。

 

[三十一]参见我的通俗历史著作《给历史放把火》,第六十二至第六十四页(第十章,〈诡异龙和它的口水〉小节);拙著版本: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二〇一二。

 

[三十二][三十一],第六十七页。

 

[三十三]参见饶钦农点校[]朱彬著《礼记训纂》(上册,上下册统一页码),第八九至第九〇页;饶校版本:中华书局,一九九六。原文:伯鱼之母死,期而犹哭。夫子闻之,曰:「谁与哭者?」门人曰:「鲤也。」夫子曰:「嘻,其甚也!」伯鱼闻之,遂除之。有兴趣深度研究者可参见[三十二],第八十七至八十九页(第十三章,〈圣人高足不如家犬〉小节)。

 

民主中国 | minzhuzhongguo.org

綦彦臣:基于尊重文化的女权主义

(民主转型与十字方针征文)


20171222女权.jpg (420×175)

 
女权主义(网络图片)
 

 

引言:洛克的渺小之处

 

网络时代最大的人权收益是一些鲜为人知的事实以偶然方式引发广泛社会讨论。讨论本身虽不涉及深层理论问题,但带来的文化变化(转型)则是可以预期的。比如,西方社会女性遭遇骚扰方面的沉默文化成为批评对象。有论者说:「我们关注的应该是旁观者和促成者那可怕的沉默。这种风气——在好莱坞内外都普遍存在着——被无视温斯坦劣迹的大男子主义所主导,从而危及了各个行业的女性。」【注一】然而,仅仅在大男子主义层面指斥沉默文化,有嫌肤浅,因为女性遭遇性困境非止于性骚扰而更多地是个体性生活的满意程度差。这是广义女权问题的构成因素之一。

 

广义的女权问题可以通过立法途径解决,希图带来文化转型的明显效果则必须在哲学方面进行解析。换言之,女权问题本身是哲学的道德不力后果。这个后果在西方语境可以追溯到伟大的洛克(John Locke)。任何伟大哲人都有他的渺小之处,洛克在宗教以下的女性哲学态度是这样。当代的哲学批评声音十分强烈,如指「洛克所坚持的以种族、阶级和性别为基础的神圣的三位一体是不正确的(或是不完全正确的)」【注二】。洛克的女性哲学态度基于他对《圣经》的研读,即是说「男人对于女人或丈夫对于妻子的普遍持权」【注三】之理由在于「亚当因为她(夏娃)受到较大的处罚,偶然地取得了比她优越的地位」【注四】。且不论洛克的理论局限如何,关键是女权问题是初始的民主政治所未能解决好的。由哲学而政治仍是当今世界的一个重大任务。

 

一、知识武断:由个体生活经验而生的偏执

 

洛克的渺小之处或曰他留下的哲学难题在整个西方哲学史上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尽管到现在没有文献支持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的女权错误来源于洛克,但毫无疑问,哲学家关于女性的问题的判断与自身生活经验有关:(一)在洛克那里,他的终生未婚成为学术缺憾的重大原因,一如后世评论家所说「他对男人和女人,尤其婚姻的讨论,都稍显局促,这种局促似乎因他完全没有亲自体验过婚姻制度而加剧了」【注五】;(二)在叔本华那里,他的终身未婚不仅是错误判断的经验之一,而且,他与母亲的关系失和强化了他对女性的负面认知,一如综述其生平的作家所说「叔本华把父亲的死(自杀)归咎于母亲,这使他对于婚姻和女人有深深的厌恶之情」【注六】。这两个例子涉及到了知识的发生学机理,即个人体验与这个特定个体向公共知识系统提供知识的可靠性。虽然这个论题远超乎我的知识半径,但之于叔本华个体经验还是有当下科学研究成果予以支持的,尽管该项科研成果与女权(女性哲学态度)无关。

 

最新的科研成果表明「睡眠不足对我们大脑产生的影响与喝醉酒类似」【注七】,因为「疲劳会扰乱脑细胞交流的速度并妨碍记忆被正常编码」【注八】。在叔本华生活的十九世纪,不可能有现在水平的科研活动,但是他个体认为的「睡眠的需求是与大脑生命力的强度成正比的」【注九】可以视作当下睡眠科研成果的先声。从这个并不显著的细节(特例)可以推测到叔本华的女性论点,会对整个西方文化产生多大的影响!

 

叔本华对女性的评价远无洛克严谨,尽管洛克的结论并不正确。他的武断确实来自生活体验。他的生活经验告诉他,「作为较弱性别,妇女不能依靠力,而只能诉诸谎言和狡诈」【注十】。武断之外,作为哲学家的叔本华必然有较为学术化的表述。他将女性问题放在社会学框架里进行讨论,而隐蔽的原因应该是受了同时代法国学者孔德(Auguste Comte,比叔本华小十岁)的影响。叔本华认为两性之间的对抗因为一夫一妻制的实行而加剧,即是说「与一夫一妻制婚姻相关的法律将男人的权利减半,而使他们的责任加倍,通过间接地表明男女平等,将一些妇女提到贵妇的荒谬地位,而将其他女人降低到要么是无用的老女佣,要么成为随时满足男人性欲的工具」【注十一】。简言之,叔本华对女性的高贵化是无法接受的。

 

与叔本华不接受女性高贵化的观念相联系,或曰作为这种主张的反对物,西方文化中关于女权的讨论最主要是关乎权力女性的。比如,最前沿的社会学(而非哲学)在研究女性社会流动方面,对「希担里·克林顿的社会流动与职业地位更多地和她总统夫人的角色相关,还是和她作为一个成功的律师与政客的成就有关」【注十二】的争论,等等。当然,女权问题密切涉及政治女性是个不错的事情,因为政治女性的发言比媒体(网媒与纸媒)揭露权势男性对普通女性(或有利益诉求女性)的性骚扰,更有文化进步作用。比如说,英国首相特雷莎·梅就政客滥用权力而性骚扰女性的发言,是很好的例证。梅说「太长时间以来,掌权者得以滥用权力,受害者都感到无从发声」【注十三】,为此,「需要在我们公共生活的中心培养一种尊重文化」【注十四】。当然,尊重文化并非全然无之,否则,就没有「女权」一词。

 

二、绿党政治:强大的哲学纠偏功能

 

在爆料女性被骚扰的丑闻过程中,美国有论者(男性)主张在组织会议,开展活动或召集社团方面实现性别平等,其如男女参会者各一半【注十五】,及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的英文字头组合)领域里,男性制定的规则应更有利于女性【注十六】。这类的主张实质上是西方世界生态文明的一个构成部分,或者说,女权主义者(主张者未必一定是妇女)正在构建更广义的生态文明。

性骚扰作为政治话题最初出现在绿党政治里面,并且,一九八三年的事件不是绿党竞选工具,相反,是家丑性质的党内斗争。那场党内斗争(爆炸性的丑闻事件)致使绿党议员黑克尔(Klaus Heeker)失去了联邦议会的科技委员会主席职务——绿党家丑性质的内斗使其丧失了重要的议会职位。但是,这场内斗带来了文明提升的两大效果:(一)在绿党议会党团里,成立了「妇女政治工作组」【注十七】;(二)在社会上,沉默文化遭到了冲击,即「在全国发起了反性骚扰运动」【注十八】。由于文献所限,我无法知晓美国前总统老布什受到绿党的政治影响有多大,但是,在美国出现反性骚扰运动后,他为自己与一名女演员合影时摸了她臀部以及给她讲黄段子而道歉【注十九】,可谓不错的良心省悟。同时,也证明了成熟民主制度在道德纠错方面的强大功能。

 

从哲学意义上讲,无论是早些时候的美国前总统老布什道歉还是晚些时候的英国现任首相梅提倡尊重文化,他们的表态(相隔仅十三天)说明西方文化对来自叔本华、远溯洛克的女性哲学态度发生了重大转型。这个文明质量的提升深刻反映了绿党政治哲学观念的影响力。换言之,上世纪九十年代以降,绿党政治哲学在女权问题方面发生(发挥)了对洛克与叔本华哲学里女性观念的纠偏(功能)。在英国,有学者从「生态意义——自然观念」结构上对女权主义予以了哲学界定,「这里看起来所蕴涵的往往并不怎么是一种女性与自然联系与亲密性的确证,而是对自然秩序失去联系以及它的被统治状态的男性性格模式的不信任与拒绝」【注二十】。同时,「生态意义——自然观念」结构是对旧女权主义的重大超越暨女权主义本身也存在转型事实。旧的女权主义追求女性职业化和男性化,并且,在当下仍有存续,其如上面已提到的男性为女性争取STEM机会。然而,「旧女权主义反映的只是少数妇女精英的愿望,而非大多数妇女的愿望」【注二十一】。简言之,转向对普通妇女人权状态的关注才有更为现实的意义。的确,对于一个转型需求强烈的社会,转型科学应该关注普通妇女的人权。这是因为:(一)转型需求强烈的社会存在长期压抑女权的统治经验;(二)前项经验存在文化合法性;(三)在财产权利高度扭曲的环境里,普通妇女当中的一些人基本失去了经济独立性。

 

统治经验不只对普通妇女有效,权力女性也在所不免,其如苏联转型时期,戈尔巴乔夫的夫人遭到了政治对手的强烈抨击。那些抨击确实所指有据,「凭着她强硬、尖刻和盛气凌人的个性,她知道如何让别人服从自己的意识」【注二十二】,以及「不仅统治她的家庭,只要有可能,她就不遗余力地参加政策的制定和人事安排工作」【注二十三】。尽管如此,戈尔巴乔夫对赖莎的评价还是非常之高的,「赖莎和孩子们并不是仅仅旁观我的追求和努力。他们看到了我所克服的挑战,并给了我全力支持,帮助维持『我们城堡』内的和平、和谐和理解」【注二十四】。戈尔巴乔夫的说法不止于策略性回应已往的攻讦,而是在暗示他在转型时期的女权立场,以及这样的主张所含有神谕因素。

 

三、深度反思:四十年相对水平大衰落

 

上述说法并非过度诠释,因为戈尔巴乔夫主持的苏联转型之重要环节就是在一九九〇年十月颁布《信仰自由和宗教组织法》与《宗教自由法》。立法对转型社会的公众心理需求满足自不待言,而在宗教传统上看,基督教体系虽有男人优于女人且据此取得统治异性权力的训条,但是,在历史与文学色彩浓重的个案方面,《圣经·旧约》里的《路德记》与《以斯帖记》都是专为女人立传。前者为平民书写,后者为英雄与贵族书写,相对影响,前者为重。它不仅内含了女性经济权利优先(路德可以从成捆麦穗中「拾」之【注二十五】),而且,更表现了以色列文明的融合性与宽容特质:对外邦人(foreigner)的顾恤【注二十六】,在神翅(wings)护佑下【注二十七】得以生存。

 

转型社会的重要特征是宗教从极权(含威权)辖制下解放出来,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的精神状态高质量提升,其中,妇女社会地位(尤含经济权利与性别尊重)提高是绝对重要标志。可以说,没有妇女地位实质提高与社会心理认知身份的翻转,转型是劣质或曰有名无实的。这是在转型科学研究中必然涉及女权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中共国家内,这一点尤应受到转型科学研究者及转型政治活动者的注意。因为中共国家自身传统(革命)意识形态失败后,极力向古典传统靠拢,以致女权水平与世界正常水平相关甚远。比之各自历史时期的平均水平与趋势,改革开放近四十年实质是女权严重衰退的四十年!

 

在个案观察方面,我获取了两个恶性案例的不完全资料,而就是在此等不完全状况下,也发现受害致死者「经济独立没有可能,娘家方面没关注愿望,以致于死因成了谜团」【注二十八】。在发展权作为中共国家人权观念之核心的条件下看待两个妇女不明死因事件,不仅说明了发展权的失败(「在农村,自杀者多以女性为主,尤其以贫困女性为主,她们的自杀在人权层面与妇女死因不明后果是一样的」【注二十九】),而且,更说明「精准人权完全没有希望」【注三十】。客观言之,中共国家在发展权方面的失败更主要是古典传统的作用后果,其次才是本体系意识形态动员效率太低。妖魔化一些政治女性是《史记》所确立的传统【注三十一】,压抑底层女性则是《女诫》所确立的传统【注三十二】,它的主要目标在于通过上层社会妇女的规范行为给底层社会示范,以使社会秩序更加稳定。

 

无论西汉《史记》里的诡异龙描述,还是东汉《女诫》的显学地位之形成,它们都源于儒家(教)传统,尽管儒家之为「教」远未达到标准宗教水平。但是,从实证政治学角度看问题,中国社会转型不管质量如何,必然会面临二者必居其一的抉择:要女权主义就不能要儒教,要儒教就不能要女权主义。这不仅是儒教里面将「女人」与「小人」等量齐观而谓之「难养」,更重要的是,在其自身文本案例上,反映出该准宗教体系人性的冷漠、道德的专横。

结语:女性性自由的传统

 

具体案例是孔子训斥其子深切怀念母亲的哭泣行为【注三十三】。这个人生经历细节是孔鲤先于其父而死的重要原因:他母亲因父亲长期出游而饱受辛苦,也与儿子相依为命,但另一方面,他又不得不服从毫无人情、人性观念的父亲。这种父子观念冲突在整个儒教精英体系里面绵绵不绝以至于今。

 

且不论儒教是女权主义的对立物,仅从广义宗教层面看,儒教就是反人性的伪宗教,它与具有普遍悲悯情怀的基督教也完全对立。当然,儒之为「教」并不能全概其文献体系的文化内涵,其如《诗经》话语表述不仅没有压抑女性,相反,如《召南·摽有梅》、《王风·丘中有麻》等大量篇章还对女性的主动性要求予以赞美。同时,《诗经》对成功政治女性的赞美对《史记》产生了重大影响,从而使诡异龙描述的妖魔化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淡。

 

注泽部分:

 

[]参见《今日美国报》网站二〇一七年十月十日文章(另含美联社纽约、法新社洛杉矶十月十日电,作者与记者均未详);新华社《参考消息》十月十二日译介,《美电影大亨性侵丑闻井喷式爆发》,第九版〈文体看台〉。

 

[]参见沃尔德伦(Jeremy Waldron)著《上帝、洛克与平等——洛克政治思想的基督教基础》(汉译本,郭威、赵雪纲等译),第三百二十八页(朱克特〈洛克、宗教、平等〉,第三百二十七至三百四十三页,赵雪纲译);郭赵译版本:华夏出版社,二〇一五。

 

[][],第二十七页。

 

[][],第二十二页。

 

[][],第二十八页。

 

[]参见王婧怡、唐亚薇编译《不灭的灵魂——叔本华及其惊世哲学》,第七页;王唐编版本:经济科学出版社,二〇一三。

 

[][]参见《每日电讯报》二〇一七年十一月六日报道(记者未详);同[]译介报十一月八日,《睡眠不足可抑制大脑活动》,第七版〈科技前沿〉。

 

[]参见刘易斯(Peter B .Lewis)著《叔本华评传》(汉译本,沈占春译),第一百三十九页;沈译版本:漓江出版社,二〇一五。

 

[][十一][],第一百三十六页。

 

[十二]波普诺(David Popenoe)《社会学(第十一版)》(汉译本,李强译),第二百八十三页(图片下的说明文字);李译版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二〇〇七。

 

[十三][十四]参见德新社二〇一七年十一月六日伦敦电(记者未详);同[]译介报十一月八日,《英首相就政坛性丑闻呼吁「尊重文化」》,第三版〈时事纵横〉。

 

[十五][十六]参见《科学美国人》月刊二〇一七年十月十日文章《How Man Can Help Women in STEM 》(作者:Bastian Greshak Tzovaras);同[]译介报十月二十五日(郑国仪译),《男性如何在STEM领域帮助女性》,第十二版〈副刊天地〉。

 

[十七]参见刘东国著《绿党政治》,第二百五十页;刘著版本:上海社科院出版社,二〇〇二。

 

[十八][十七],第二百五十一页(资料〈女性的抗争〉,第二百五十一至第二百五十二页)。

 

[十九]参见美联社华盛顿二〇一七年十月二十六日电(另含《新闻周刊》网站十月二十五日、《赫尔芬顿邮报》十月二十六日报道);同[]译介报十月二十七日,《老布什为「冒犯」女演员道歉》,第九版〈文体看台〉。

 

[二十]参见多布森(Andrew Dobson)著《绿色政治思想》(汉译本,郇庆治译),第二百五十三页;郇译版本:山东大学出版社,二〇〇五。

 

[二十一][十七],第二百五十七页。

 

[二十二]参见博尔金(Valerb Boldin)aft 《整撼世界的十年——苏联解体与戈尔巴乔夫》(汉译本,甄西主译),第七十四页;甄译版本:昆仑出版社,一九九八。

 

[二十三][二十二],第八十三页。

 

[二十四]参见戈尔巴乔夫著《孤独相伴:戈尔巴乔夫回忆录》(汉译本,潘光明译),第二百五十一页;潘译版本:凤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译林出版社,二〇一五。

 

[二十五]原句:「Let her glean even among the sheaves, and do not   reproach her.」(RUTH,第二章第十五节三部分。)

 

[二十六][二十五],原句:「why have I found favour in your eyes, that you should take notice of me, since I am a foreigner.(第十节之部分。)

 

[二十七][二十五],原句:「and a full reward be given you by the lord ,the God of lsrael ,under whose wings you have come to take refuge.」(和十二节之部分。)

 

[二十八][二十九][三十]参见我的政治评论文章《欧陆在人权问题上的堕落》,载于香港《争鸣》杂志二〇一七年八月号。

 

[三十一]参见我的通俗历史著作《给历史放把火》,第六十二至第六十四页(第十章,〈诡异龙和它的口水〉小节);拙著版本: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二〇一二。

 

[三十二][三十一],第六十七页。

 

[三十三]参见饶钦农点校[]朱彬著《礼记训纂》(上册,上下册统一页码),第八九至第九〇页;饶校版本:中华书局,一九九六。原文:伯鱼之母死,期而犹哭。夫子闻之,曰:「谁与哭者?」门人曰:「鲤也。」夫子曰:「嘻,其甚也!」伯鱼闻之,遂除之。有兴趣深度研究者可参见[三十二],第八十七至八十九页(第十三章,〈圣人高足不如家犬〉小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