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怡2007-2-15在“關天”發表了景凱旋寫的《被貶低的思想》一文。文前,他有兩段簡單但精彩的“按语”。後一段他說:
在我看來,魯迅最了不起的價值,就是他在中國文化裏面,第一個絕望得如此徹底的人。絕望得讓送葬的人都不好意思。
“絕望得讓送葬的人都不好意思。”這樣精辟又絕妙的句子,恐怕只有王怡才寫得出來。不過,它有點近視。
《被貶低的思想》是我所見“捧魯”文中最得力,也最有水平的一篇。其眼光異常獨到:揭示魯對文化及國民性的絕望,並非儒家“三綱五常”、“偽道德”之“禮教”,而是道家的“當下即是”(活着主義或中國犬儒化的存在主義)。
1915年胡適贈梅光迪的詩道:“吾輩誓不容坐視,且複號召二三子,革命軍前杖馬棰,鞭笞驅除一車鬼,再拜迎入新世紀。”“文學革命”其實就是文化上的一次“驅鬼運動”。說穿了,就是用歐美西方文化來改造幾千年的舊文化。新文學運動初期魯迅所驅之鬼有阿Q、孔乙己、祥林嫂……等,被後代專家定義為“受封建主義毒害的劣根性典型”。然而誰也没有料到,二十世紀居然是“紅色世纪”,也絕想不到新文化運動,居然招來一個大鬼。後來,這個大鬼把1949年前的歷史黑白颠倒、無中生有地説成是“壓在中國人民頭上的三座大山: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
景文對魯的“拔髙”,邏輯上似乎說得通,但事實上却不存在。衆所周知,二十世纪頭三十年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開明”之世,比春秋戰國時代還要“百花齊放,百家爭嗚”一些。僅當時全國民辨報刋雜誌就有一千多家。雖也“軍閥割據”,但基本上還是憲政與法治(國中國除外)。權貴階層並未形成,人民普遍還享有“言論、遷踄、受教、擇業、宗教信仰”等“五大自由”。中國最著名的大學皆創建於這段時期,可以說中國百年的現代教育皆奠基於此時。而且,只有這三十年才大師頻出,影響中國文化的方方面面。這三十年,中國從一個帝制王朝突變為共和,文明的成就斐然。其中當然也包括對國民性的改造與提昇。從另一角度看,中國有史以來,是知識分子對社會貢獻最大的三十年,也是知識分子最受社會尊敬的三十年,知識分子最有“故事”的三十年。當然,這三十年也是知識分子有史以來最“獨立”的三十年。(我等苦力文人夢寐以求的體制及人文環境)吳逸夫《喪失獨立人格的中國精英》說:“‘所謂自由社會,就是孤立者是安全的社會’,可以說,自由社會是人格獨立性的重要保障。”
然而魯迅對此竟熟視無睹!
當我們經歷過全民獸化——為了活命,全民互鬥互整的“前三十年”;及全民厚黑——為了發财,全民互害互坑的“後三十年”後,不由得撕心裂肺地大叫一聲:“魯左!你也配‘徹底絕望’?‘ 絕望得讓送葬的人都不好意思’?”
因此,不是魯迅的“絕望”有假,就一定是“捧魯”派一葉障目。因為要把阿Q、孔乙己、祥林嫂的悲劇說成是“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壓迫的結果,恐怕連魯迅自己都不會相信。
劉曉波死了,没有一個人前去送葬。對此,我想魯老夫子是决不會絕望的。因為這是左派的他“畢生追求”的必然結果。
劉曉波死了,没有一個人前去送葬。但心中前去送葬的,隊伍浩浩蕩蕩。——這當然頗具“中國特色”。因為這現象,恰恰證明“當下即是”(道家的活着主義或中國犬儒化的存在主義)不全是麻木與冷漠,它也有温暖的一面。看不到這一面的人,我敢說你將比魯迅還要“絕望”;看到這一面的人,我敢說他一定對“在不完全的現世享受一點美與和諧,在刹那間體會永恒。”(周作人語)的“當下即是”有所體諒。
2017-11-24
(關於道家的“當下即是”之“温暖一面”,我1987-10 讀陳宣良等譯薩特著《存在與虛無》的讀書筆記《關於八僊》一文說過:
人類的生存狀态五花八門、千奇百怪,而且變化莫測。八僊傳說,僅僅推出八種,但基本囊括了道家們在儒家一統天下的壓力下,理想的邉緣人的生存狀态。其象徵如下:
鐵拐李——道德人生 鍾離權——歸真人生 呂洞賓——浪漫人生 張果老——歷史人生
韓湘子——藝術人生 藍采和——唯美人生 曹國舅——懺悔人生 何僊姑——清潔人生
民間傳說中的道家認為:人無論處在何種生存狀态,精神追求應遠遠髙於物質追求。人既然注定必死,只有用“意義”對抗“虛無”的人,才有資格成僊而永遠不亡。八僊,就是用“意義”對抗“虛無”的八種生存狀态的象徵。)
(“八僊過海,各顕神通”的象徵意義就是:人生如渡海,邉緣人在缺舟少楫的情况下,在决不作假、作醜、作惡的底限下,像八僊那樣去定位你的人生價值罷!道德人生、歸真人生、浪漫人生、歷史人生是有條件的,而藝術人生、唯美人生、懺悔人生、清潔人生是無條件的,任何人都可以選擇,尤其是民間的小老百姓,只要你還想人生不再互鬥互害,過得稍微有點意義的話。)
2017-11-25又及
在我看來,魯迅最了不起的價值,就是他在中國文化裏面,第一個絕望得如此徹底的人。絕望得讓送葬的人都不好意思。
“絕望得讓送葬的人都不好意思。”這樣精辟又絕妙的句子,恐怕只有王怡才寫得出來。不過,它有點近視。
《被貶低的思想》是我所見“捧魯”文中最得力,也最有水平的一篇。其眼光異常獨到:揭示魯對文化及國民性的絕望,並非儒家“三綱五常”、“偽道德”之“禮教”,而是道家的“當下即是”(活着主義或中國犬儒化的存在主義)。
1915年胡適贈梅光迪的詩道:“吾輩誓不容坐視,且複號召二三子,革命軍前杖馬棰,鞭笞驅除一車鬼,再拜迎入新世紀。”“文學革命”其實就是文化上的一次“驅鬼運動”。說穿了,就是用歐美西方文化來改造幾千年的舊文化。新文學運動初期魯迅所驅之鬼有阿Q、孔乙己、祥林嫂……等,被後代專家定義為“受封建主義毒害的劣根性典型”。然而誰也没有料到,二十世紀居然是“紅色世纪”,也絕想不到新文化運動,居然招來一個大鬼。後來,這個大鬼把1949年前的歷史黑白颠倒、無中生有地説成是“壓在中國人民頭上的三座大山: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
景文對魯的“拔髙”,邏輯上似乎說得通,但事實上却不存在。衆所周知,二十世纪頭三十年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開明”之世,比春秋戰國時代還要“百花齊放,百家爭嗚”一些。僅當時全國民辨報刋雜誌就有一千多家。雖也“軍閥割據”,但基本上還是憲政與法治(國中國除外)。權貴階層並未形成,人民普遍還享有“言論、遷踄、受教、擇業、宗教信仰”等“五大自由”。中國最著名的大學皆創建於這段時期,可以說中國百年的現代教育皆奠基於此時。而且,只有這三十年才大師頻出,影響中國文化的方方面面。這三十年,中國從一個帝制王朝突變為共和,文明的成就斐然。其中當然也包括對國民性的改造與提昇。從另一角度看,中國有史以來,是知識分子對社會貢獻最大的三十年,也是知識分子最受社會尊敬的三十年,知識分子最有“故事”的三十年。當然,這三十年也是知識分子有史以來最“獨立”的三十年。(我等苦力文人夢寐以求的體制及人文環境)吳逸夫《喪失獨立人格的中國精英》說:“‘所謂自由社會,就是孤立者是安全的社會’,可以說,自由社會是人格獨立性的重要保障。”
然而魯迅對此竟熟視無睹!
當我們經歷過全民獸化——為了活命,全民互鬥互整的“前三十年”;及全民厚黑——為了發财,全民互害互坑的“後三十年”後,不由得撕心裂肺地大叫一聲:“魯左!你也配‘徹底絕望’?‘ 絕望得讓送葬的人都不好意思’?”
因此,不是魯迅的“絕望”有假,就一定是“捧魯”派一葉障目。因為要把阿Q、孔乙己、祥林嫂的悲劇說成是“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壓迫的結果,恐怕連魯迅自己都不會相信。
劉曉波死了,没有一個人前去送葬。對此,我想魯老夫子是决不會絕望的。因為這是左派的他“畢生追求”的必然結果。
劉曉波死了,没有一個人前去送葬。但心中前去送葬的,隊伍浩浩蕩蕩。——這當然頗具“中國特色”。因為這現象,恰恰證明“當下即是”(道家的活着主義或中國犬儒化的存在主義)不全是麻木與冷漠,它也有温暖的一面。看不到這一面的人,我敢說你將比魯迅還要“絕望”;看到這一面的人,我敢說他一定對“在不完全的現世享受一點美與和諧,在刹那間體會永恒。”(周作人語)的“當下即是”有所體諒。
2017-11-24
(關於道家的“當下即是”之“温暖一面”,我1987-10 讀陳宣良等譯薩特著《存在與虛無》的讀書筆記《關於八僊》一文說過:
人類的生存狀态五花八門、千奇百怪,而且變化莫測。八僊傳說,僅僅推出八種,但基本囊括了道家們在儒家一統天下的壓力下,理想的邉緣人的生存狀态。其象徵如下:
鐵拐李——道德人生 鍾離權——歸真人生 呂洞賓——浪漫人生 張果老——歷史人生
韓湘子——藝術人生 藍采和——唯美人生 曹國舅——懺悔人生 何僊姑——清潔人生
民間傳說中的道家認為:人無論處在何種生存狀态,精神追求應遠遠髙於物質追求。人既然注定必死,只有用“意義”對抗“虛無”的人,才有資格成僊而永遠不亡。八僊,就是用“意義”對抗“虛無”的八種生存狀态的象徵。)
(“八僊過海,各顕神通”的象徵意義就是:人生如渡海,邉緣人在缺舟少楫的情况下,在决不作假、作醜、作惡的底限下,像八僊那樣去定位你的人生價值罷!道德人生、歸真人生、浪漫人生、歷史人生是有條件的,而藝術人生、唯美人生、懺悔人生、清潔人生是無條件的,任何人都可以選擇,尤其是民間的小老百姓,只要你還想人生不再互鬥互害,過得稍微有點意義的話。)
2017-11-25又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