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友漁:以信為本的寫史典範——讀余汝信新著《風暴歷程——文革中的人民解放軍》

承蒙作者美意,我在此書剛出版時就收到樣書,得以先睹為快,深感榮幸。

縱觀此書,作者對於中國人民解放軍在文革中的至關重要的作用作出了有洞見的闡明;對解放軍中若干高級將領在毛澤東的棋局中的作用、表現、結局作出了生動、準確的描述和中肯的評價;對解放軍在全國範圍內介入文革的原因、過程以及後來奉命退出文革運動作出了細致、全面的講解和分析,以至於對各大軍區、一些軍分區以及野戰軍的領導機構、領導人員的構成作出詳盡說明,充分說明作者對於解放軍的歷史、山頭(派系)、文革時的現狀極其熟稔,作者敘述的周詳與從容,令人嘆為觀止。這是一部關於解放軍與文化大革命的信史,兼具史書、教科書、百科全書的品質。

我以為,作者撰寫此書時念念於懷的,作者下筆時孜孜以求的,是一個“信”字。按照原意,史書以信為本,本屬天經地義,但在實際上,毫不動搖地恪守此原則,殊為不易。可信度問題對於有關文化大革命的書籍尤為嚴重,這里有太多的可以理解的原因。首先,文革本身就是一場大陰謀、大欺騙,有時純屬搞詭計,“引誘對方犯錯誤”,有時真假難辨,“假作真時真亦假,真作假時假亦真”,史家在考證史實、還原真相時,往往行進在遍布荊棘、充滿歧路的小徑上,稍不留意,就會用想象代替現實,失足於虛幻的迷霧之中。其次,文革中充滿了太多的驚心動魄、刺激神經的事件或者事變,其間的諸多環節不為人知,也不可能為人所知,為了使事情得到一種圓滿的或者合理的解釋,人們往往在不經意間就會用邏輯推理來代替事實,把“證據不充分”當作補充事件的邏輯鏈條的代價。而本書作者則堅決抗拒“講一個好故事”的誘惑,對於沒有充分依據的觀點和判斷,寧可信其無,不可信其有。這一點充分表現在對於林彪“九一三事件”的敘述中。

關於林彪“九一三事件”的描述,不論在坊間還是在史書中,都存在多種版本,即使是在當事人或事件參與者的口中,也有不同的說法,其中不少不同的故事都顯得“事出有因”,但仔細考究,又經不起推敲。本書的一大特點是,在對事件進行還原性描述時,基本上只採用林彪女兒林立衡在“九一三事件”剛發生後不久給中央的報告。林立衡的身份當然使她的說法具有某種權威性,但問題在於她的說法在不同的時間有差異。本書作者主要倚重林立衡在“九一三事件”剛發生後不久給中央的報告,其理由是:一、給中央的報告完成於“九一三事件”剛發生後不久,這時報告者的記憶還保持鮮活狀態,失真度最小;二、報告是提交給中央最高領導人的,報告者在這種情況下其態度應該是最嚴肅認真的。我以為,作者在各種材料中仔細辨析取舍的態度是謹慎合理的,其標準是可取的。按照作者的看法,圍繞林彪“九一三事件”的一些神秘、離奇的情節自然會消失,但留下的內容則更為簡明可信,同時也不乏驚心動魄,令人深思的內涵。對於我來說,書中的以下情節是最令人產生追問和聯想的:當林立衡把林彪即將出走的消息向北京方面報告時,得到的回答和指示居然是:“北京指示你們還是一塊上飛機,放心”,以及“你們還是跟著走。”這種答覆包含的禍心,已經是呼之欲出、昭然若揭,用不著費多少心來解讀了。

附圖片說明。封面說明如下:



文革研究者余汝信研究文革的學術著作《風暴歷程——文革中的人民解放軍》,由新世紀出版社出版。

其餘4圖如下:









余汝信這本新著有很多罕見的文革時期照片。
民主中国 | minzhuzhongguo.org

徐友漁:以信為本的寫史典範——讀余汝信新著《風暴歷程——文革中的人民解放軍》

承蒙作者美意,我在此書剛出版時就收到樣書,得以先睹為快,深感榮幸。

縱觀此書,作者對於中國人民解放軍在文革中的至關重要的作用作出了有洞見的闡明;對解放軍中若干高級將領在毛澤東的棋局中的作用、表現、結局作出了生動、準確的描述和中肯的評價;對解放軍在全國範圍內介入文革的原因、過程以及後來奉命退出文革運動作出了細致、全面的講解和分析,以至於對各大軍區、一些軍分區以及野戰軍的領導機構、領導人員的構成作出詳盡說明,充分說明作者對於解放軍的歷史、山頭(派系)、文革時的現狀極其熟稔,作者敘述的周詳與從容,令人嘆為觀止。這是一部關於解放軍與文化大革命的信史,兼具史書、教科書、百科全書的品質。

我以為,作者撰寫此書時念念於懷的,作者下筆時孜孜以求的,是一個“信”字。按照原意,史書以信為本,本屬天經地義,但在實際上,毫不動搖地恪守此原則,殊為不易。可信度問題對於有關文化大革命的書籍尤為嚴重,這里有太多的可以理解的原因。首先,文革本身就是一場大陰謀、大欺騙,有時純屬搞詭計,“引誘對方犯錯誤”,有時真假難辨,“假作真時真亦假,真作假時假亦真”,史家在考證史實、還原真相時,往往行進在遍布荊棘、充滿歧路的小徑上,稍不留意,就會用想象代替現實,失足於虛幻的迷霧之中。其次,文革中充滿了太多的驚心動魄、刺激神經的事件或者事變,其間的諸多環節不為人知,也不可能為人所知,為了使事情得到一種圓滿的或者合理的解釋,人們往往在不經意間就會用邏輯推理來代替事實,把“證據不充分”當作補充事件的邏輯鏈條的代價。而本書作者則堅決抗拒“講一個好故事”的誘惑,對於沒有充分依據的觀點和判斷,寧可信其無,不可信其有。這一點充分表現在對於林彪“九一三事件”的敘述中。

關於林彪“九一三事件”的描述,不論在坊間還是在史書中,都存在多種版本,即使是在當事人或事件參與者的口中,也有不同的說法,其中不少不同的故事都顯得“事出有因”,但仔細考究,又經不起推敲。本書的一大特點是,在對事件進行還原性描述時,基本上只採用林彪女兒林立衡在“九一三事件”剛發生後不久給中央的報告。林立衡的身份當然使她的說法具有某種權威性,但問題在於她的說法在不同的時間有差異。本書作者主要倚重林立衡在“九一三事件”剛發生後不久給中央的報告,其理由是:一、給中央的報告完成於“九一三事件”剛發生後不久,這時報告者的記憶還保持鮮活狀態,失真度最小;二、報告是提交給中央最高領導人的,報告者在這種情況下其態度應該是最嚴肅認真的。我以為,作者在各種材料中仔細辨析取舍的態度是謹慎合理的,其標準是可取的。按照作者的看法,圍繞林彪“九一三事件”的一些神秘、離奇的情節自然會消失,但留下的內容則更為簡明可信,同時也不乏驚心動魄,令人深思的內涵。對於我來說,書中的以下情節是最令人產生追問和聯想的:當林立衡把林彪即將出走的消息向北京方面報告時,得到的回答和指示居然是:“北京指示你們還是一塊上飛機,放心”,以及“你們還是跟著走。”這種答覆包含的禍心,已經是呼之欲出、昭然若揭,用不著費多少心來解讀了。

附圖片說明。封面說明如下:



文革研究者余汝信研究文革的學術著作《風暴歷程——文革中的人民解放軍》,由新世紀出版社出版。

其餘4圖如下:









余汝信這本新著有很多罕見的文革時期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