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读书有禁区,国家应检讨

作者: 白话



真正可称得起“文化人”的沈昌文于2021年1月10日清晨去世,是他女儿在早上六时许发现的——出版人俞晓群:“今晨六时许,女儿发现,沈公睡去”。



沈昌文。资料图片/新京报记者 侯少卿 摄


据说在2013年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沈昌文曾兴冲冲地告诉记者,“我的梦就四个字——无疾而终。宋美龄就是无疾而终,一觉睡下去就完蛋了,这是最幸福了。”有人说,“如今,他在睡梦中辞世,某种意义上也算如愿”。诸位可能还记得,四个多月前,诗人、杂文家邵燕祥先生也是在睡梦中走的。他们都是有福之人,大概都是修行得来。



本文本来还有个副题:“就沈昌文去世想说的话”,不然题目太突兀。



或许是条件反射,提起沈昌文,就想到《读书》,提起《读书》就想到沈昌文。当然,说起来也有点不舒服,已经是什么年代了,竟还在想着国家不应干涉国民读书这种话题,是不是有点“那个”。没办法,一直心有余悸。



这回我想“跳”开来说。1979年美国国家在干什么?日本国家在干什么?整个西方在干什么?而我们中国又在干什么?我告诉你,40年前的中国还在谈读书应不应该有禁区,还在因为《读书》发表了一篇《读书无禁区》的文章,被思想不解放的领导要求自查自纠,要求写检讨。甚至直到几个月后沈昌文去了《读书》,还不放过,让他继续做检查。



好在当时执行任务的是杜导正,也就是后来在新闻出版署署长位置退下后又编起了炎黄春秋的人物。沈昌文后来回忆说:“现在我回顾当时的检查,名义上让我们做检查,开了几次会,实际上我没有怎么发言。我隐约觉得当时让我做检查的主持人,就是现在大名鼎鼎的杜导正先生,我和他的上下级关系很严。隐约,现在越来越觉得他在帮助我过关,几次没有让我做检查,我名义上都是去了,在各种场合。后来交了一个书面的东西,就是算了事了。”



可见,人有时候比制度还重要——不要钻牛角尖,我说的是有时候。更多的时候还是制度比人重要。回过头说,几十年后想想,多么可笑又多么可悲。诸位知道吗,也就是这一年,邓小平访问了日本,他在参观日本一家炼钢厂时,看到其自动化程度,惊叹不已,认为中国的炼钢技术至少比日本落后二十年(这是领导人,说话不能不顾及国家脸面,其实啊,落后五十年都不止),于是邓公放下他那张老脸(当年他已经75岁),直接跟陪同他参观的这家企业管事的人说:能不能帮我们在中国也建一座这样的炼钢厂。人家当即答应。这就是后来花了五年时间在上海建成的宝钢。



什么叫爱国?让国民解放思想就是最大的爱国。那些在1979年还在纠缠一篇《读书无禁区》的文章的官员,是爱国吗?可以说这种人非但不是爱国,而且就是在害国。这种人就是要让中国人的思想永远只符合某一种思想才好。他们不管外面的世界、人类的文明已经发展进步到何种程度。这种人天天想的,就是我让你能想什么,你才能想什么;让你能看什么,你才能看什么,最后,让你能说能做什么,你才能说能做什么。于是我们也就看到了当时那样一个中国,连我个最底层的百姓,也感到丢人。还五千年文明,真好意思说。大家想想看,只要是这样一种环境一种时代,这个国家就根本别想进步。



沈昌文在接受和讯网采访时还告诉读者,当年《读书无禁区》:“是惊天动地的文章……这篇文章影响很大,惊天动地。”还说:“当时,全国解放那么多年,出了那么多的书,批准放行的只剩下了一千多种。这一千多种是表示可以看的,其他的都不能看了,都是封资修,都是大毒草,根本买不到书。现在很多有成就的学者,当年之所以看到书,说一句好玩的话,往往是用不正当的手段拿到的才能看到一些书。比如说现在市场上很多的《复活》,《安娜卡列琳娜》,当时都是大毒草。”现在回想一下,是不是很丑!不是那些“用不正当的手段”看到了一些国家不允许看的书的人丑,而是国家很丑。从这个意义上说,国家应该做检讨。因为如果不是那个样子,我们这个国家一定比现在更进步更文明。



谁也没想到《读书无禁区》这篇文章还影响到后来,《读书》不仅没有停刊,可以继续出版,而且还出了一个新杂志,这个杂志的名字叫《博览群书》。沈昌文说:“这是胡耀邦同志亲自题刊名,写的字的杂志。”所以前些年我就说过,官员领导走到哪一步,中国就走到哪一步。中国进不进步,不是看人民的,而是看官员领导。



当年沈昌文在接受和讯网采访时有几句话是这么说的:“我经常给我的年轻编辑说,你别说我如何(指做了在多少年轻编辑看来很了不起的事)。我因为做了很多事,其实是很简单。我们那个时候的气氛和过去不一样,甚至和现在一些年轻同志所处的环境也不一样。这是领导解放在前面,我跟着步子拼命跑,才能跟得上领导的步伐。我们叫做《读书无禁区,他来一个《博览群书》,这不是没有多大的区别吗?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出版业越来越繁荣起来了,出版业的各位领导人,在他们的领导下,出版工作越来越繁荣起来。所以才有我们今天出现的一个大好局面,在和谐社会之下讨论读书是前所未有的事情。”



昨天在微信朋友圈看到有人转发公众号一篇帖子:武汉大学前校长刘道玉说:“总览我国各大学的办学理念,没有一所学校的校训中有‘自由’二字。”这让我联想到,世上的道理,相辅相成的不少。既然一个国家的大学校训里没有“自由”二字,那么,这个国家给读书设立禁区也就自然而然甚至是“顺理成章”的了。



2021.1.11




关键字: 白话 读书有禁区 国家应检讨
民主中国 | minzhuzhongguo.org

白话:读书有禁区,国家应检讨

作者: 白话



真正可称得起“文化人”的沈昌文于2021年1月10日清晨去世,是他女儿在早上六时许发现的——出版人俞晓群:“今晨六时许,女儿发现,沈公睡去”。



沈昌文。资料图片/新京报记者 侯少卿 摄


据说在2013年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沈昌文曾兴冲冲地告诉记者,“我的梦就四个字——无疾而终。宋美龄就是无疾而终,一觉睡下去就完蛋了,这是最幸福了。”有人说,“如今,他在睡梦中辞世,某种意义上也算如愿”。诸位可能还记得,四个多月前,诗人、杂文家邵燕祥先生也是在睡梦中走的。他们都是有福之人,大概都是修行得来。



本文本来还有个副题:“就沈昌文去世想说的话”,不然题目太突兀。



或许是条件反射,提起沈昌文,就想到《读书》,提起《读书》就想到沈昌文。当然,说起来也有点不舒服,已经是什么年代了,竟还在想着国家不应干涉国民读书这种话题,是不是有点“那个”。没办法,一直心有余悸。



这回我想“跳”开来说。1979年美国国家在干什么?日本国家在干什么?整个西方在干什么?而我们中国又在干什么?我告诉你,40年前的中国还在谈读书应不应该有禁区,还在因为《读书》发表了一篇《读书无禁区》的文章,被思想不解放的领导要求自查自纠,要求写检讨。甚至直到几个月后沈昌文去了《读书》,还不放过,让他继续做检查。



好在当时执行任务的是杜导正,也就是后来在新闻出版署署长位置退下后又编起了炎黄春秋的人物。沈昌文后来回忆说:“现在我回顾当时的检查,名义上让我们做检查,开了几次会,实际上我没有怎么发言。我隐约觉得当时让我做检查的主持人,就是现在大名鼎鼎的杜导正先生,我和他的上下级关系很严。隐约,现在越来越觉得他在帮助我过关,几次没有让我做检查,我名义上都是去了,在各种场合。后来交了一个书面的东西,就是算了事了。”



可见,人有时候比制度还重要——不要钻牛角尖,我说的是有时候。更多的时候还是制度比人重要。回过头说,几十年后想想,多么可笑又多么可悲。诸位知道吗,也就是这一年,邓小平访问了日本,他在参观日本一家炼钢厂时,看到其自动化程度,惊叹不已,认为中国的炼钢技术至少比日本落后二十年(这是领导人,说话不能不顾及国家脸面,其实啊,落后五十年都不止),于是邓公放下他那张老脸(当年他已经75岁),直接跟陪同他参观的这家企业管事的人说:能不能帮我们在中国也建一座这样的炼钢厂。人家当即答应。这就是后来花了五年时间在上海建成的宝钢。



什么叫爱国?让国民解放思想就是最大的爱国。那些在1979年还在纠缠一篇《读书无禁区》的文章的官员,是爱国吗?可以说这种人非但不是爱国,而且就是在害国。这种人就是要让中国人的思想永远只符合某一种思想才好。他们不管外面的世界、人类的文明已经发展进步到何种程度。这种人天天想的,就是我让你能想什么,你才能想什么;让你能看什么,你才能看什么,最后,让你能说能做什么,你才能说能做什么。于是我们也就看到了当时那样一个中国,连我个最底层的百姓,也感到丢人。还五千年文明,真好意思说。大家想想看,只要是这样一种环境一种时代,这个国家就根本别想进步。



沈昌文在接受和讯网采访时还告诉读者,当年《读书无禁区》:“是惊天动地的文章……这篇文章影响很大,惊天动地。”还说:“当时,全国解放那么多年,出了那么多的书,批准放行的只剩下了一千多种。这一千多种是表示可以看的,其他的都不能看了,都是封资修,都是大毒草,根本买不到书。现在很多有成就的学者,当年之所以看到书,说一句好玩的话,往往是用不正当的手段拿到的才能看到一些书。比如说现在市场上很多的《复活》,《安娜卡列琳娜》,当时都是大毒草。”现在回想一下,是不是很丑!不是那些“用不正当的手段”看到了一些国家不允许看的书的人丑,而是国家很丑。从这个意义上说,国家应该做检讨。因为如果不是那个样子,我们这个国家一定比现在更进步更文明。



谁也没想到《读书无禁区》这篇文章还影响到后来,《读书》不仅没有停刊,可以继续出版,而且还出了一个新杂志,这个杂志的名字叫《博览群书》。沈昌文说:“这是胡耀邦同志亲自题刊名,写的字的杂志。”所以前些年我就说过,官员领导走到哪一步,中国就走到哪一步。中国进不进步,不是看人民的,而是看官员领导。



当年沈昌文在接受和讯网采访时有几句话是这么说的:“我经常给我的年轻编辑说,你别说我如何(指做了在多少年轻编辑看来很了不起的事)。我因为做了很多事,其实是很简单。我们那个时候的气氛和过去不一样,甚至和现在一些年轻同志所处的环境也不一样。这是领导解放在前面,我跟着步子拼命跑,才能跟得上领导的步伐。我们叫做《读书无禁区,他来一个《博览群书》,这不是没有多大的区别吗?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出版业越来越繁荣起来了,出版业的各位领导人,在他们的领导下,出版工作越来越繁荣起来。所以才有我们今天出现的一个大好局面,在和谐社会之下讨论读书是前所未有的事情。”



昨天在微信朋友圈看到有人转发公众号一篇帖子:武汉大学前校长刘道玉说:“总览我国各大学的办学理念,没有一所学校的校训中有‘自由’二字。”这让我联想到,世上的道理,相辅相成的不少。既然一个国家的大学校训里没有“自由”二字,那么,这个国家给读书设立禁区也就自然而然甚至是“顺理成章”的了。



2021.1.11




关键字: 白话 读书有禁区 国家应检讨